這本書其實是參加 Agile Taipei 2018 時買的,還跟作者簽名合照,回到家後很『不』快地看完,大概是因為自己喜歡待在新創公司,有點難體會『大』企業的轉型困難點,現在回頭看一下當年畫的筆記,多了不少感受。
接下來是所有的組織轉型,不論敏捷與否,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常期抗戰,身為轉型領導者或推動者,我們只能『播』下改變的種子,時時關懷『灑』水,期待改變的力量在轉型的大『道』上到處開枝散葉。 p.xxviii
在企業轉型的路上,沒有兩個企業是一模一樣的,也沒有一套必勝的套路,我們需要隨機應變,視情況找尋當下最適合的做法,持續實驗,並從中學習。 p.xxviii
我們透過劃分為四個核心價值:自組織 (Self-organization),透明化 (Transparency),顧客導向 (Constant Customer Focus) 和持續學習 (Continuous Learning),來深入瞭解這四種流派的立論基礎。 p. xxix
企業生存在一個「霧卡」的世界中。霧卡 (VUCA) 的含意是:不確定 (Volatility),不確定 (Uncertain),複雜 (Complex) 和模糊 (Ambiguous)。p.3
而在當今企業中,由於市場,競爭對手和其他影響因素快速地變化,長期計劃往往在計畫完成時 (甚至尚未完成時) 就過時了 …… 因此企業無法像過去一般預測和計畫未來,至少長期計劃是無效的,這驅使企業以更敏捷的方式來計畫。 p. 4
雖然讓大型組織扁平化可以提高創造力,但也會產生更多衝突,讓困難的決定變得更加困難,也會迫使員工離開。因此解決價購問題並不簡單,解法必須要更加微妙和細緻,並且把規模和人才等因素考慮在內。 p. 4
而當今的企業是應該先確定職務在尋找人才?還是他們應該先找人才,然後看看他們能做些什麼?後者可能會激發更多的創新。 p. 5
創新不太可能來自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螺絲釘。 p. 6
敏捷的做法是經驗導向,經由摸索後浮現的,而且注意力應放在與如何交付價值給顧客 (以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形式)。 p. 9
我們討論了許多主題例如技術、流程、王畫、價值觀等等。然而,人們似乎只記住和模仿一件事,那就是團隊架構:小隊 (Squad)、部落 (Tribe)、行會 (Chapter) 和公會 (Guild)。 p. 17
這在書摘《全員敏捷》也有相似的說法,畢竟形式容易學,內功難練。
我們擁有高度信任、容許失敗的文化,並且可以輕鬆實現團隊自治。 p. 17
我們決定結合其他三種流派來改善組織的設計,這三種流派分別是:
我們也少量的使用其他的流派來闡述價值,例如精實創業 (Lean Startup) 和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p. 20
整體中每個人的聲音都是有意義的,這就是自組織和創新思維的先決條件。 p. 41
透過共同的價值觀和合理判斷來治理;而非詳盡的規則和制度。 p. 43
培養對組織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及當則的團隊;而非受階級制度和官僚主義控制。 p. 43
全員參與制不是單一地命令連結,只由抽象到具體 (「由上往下」),而是有第二個權力系統,讓權力也可從具體往抽象流動 (「由下往上」)。這種雙向影響系統被稱為雙連結,意味著在每個層級上,除了主管 (從抽象到具體的觀點),還有一位選派的代 (由具體到抽象的觀點) 來表達看法。 p. 45
交付完整的產品、完整的功能、或用戶需求,除了作為團隊的共同目標,也是自組織的另一個先決條件。 p. 46
以認可決來做出決策,建立人人對等的文化,參與者的發言都受到同等的重視。 p. 50
自組織可以提高成員間的信任。如果鼓勵自組織的架構運作良好,那麼信任程度應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p. 51
我們所說的「透明化」 (Transparency) 是指資訊的取得容易性,以便人們可以做出有根據的決定。 p. 52
透明化是透過社會壓力來讓人們自我調節行為。 p. 53
透明化指的是需要資訊來完成工作的人,可以容易地找到資訊。 p. 53
全員參與制 (Sociocracy) 將透明化定義為:可獲取做決策所需要的所有資訊,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所有的資訊」。但團隊要能看到需要的所有資訊,這意味著取得資訊實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讓資訊容易被取得的原因是,隱藏資訊的人可以輕易地操縱和控制他人,這違反了自組織中的我們討論過的對等性。 p. 55
相對目標:需要展現出我們的雄心壯志,但盡可能避免是絕對數值的目標。 p. 59
滾動式預測:此方式可以提高估計的準確度,藉由估計會發生什麼是和需要什麼調整。 p. 60
我們以持續供給的方式,在對的時間和杜的層級做出決定。這代表推遲決定的時間,得到更好的資訊在需要時才做決定,決定專案、活動、和我們的執行的強度。 p. 60
績效評量的重點是在學習,而不是個人的獎勵,特別是從如何讓企業成功的角度來看。 p. 61
關鍵是企業必須盡一切所能來獲得顧客的反饋,還要預測顧客需求的演化方向,甚至是革命性的需求翻轉。 p. 63
在一個瀑布式軟體專案中,團隊首先將分析所有的需求,這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交付給顧客,因此很難獲得任何有價值的反饋。 p. 65
這裡,所有的需求,要小心看待「所有」的範圍有「多大」。
持續學習的想法雖然聽起來很棒,但卻很容易被人忽略。 p. 71
要讓企業在當今取得成功學習效率比投資回報率更重要,因為學習效率支持了仇報率。 p. 72
全員參與制的參考文獻也說明「發展」意味著進行與目標有關的學習、教學或研究,有些全員參與制組織試圖為發展保留至少 5% 的工作時間。而需要再次強調的是,至今尚無通用的方法能夠成功地避免在危機時期,人們傾向於專於手上工作而犧牲了投入發展的時間。 p. 72
當人們從學徒、學長、到師傅前進的過程中,無論是哪個科目在提高技能和知識時,更多的訓練時間會花在自己進行研究,而非花在接受教導。 p. 74
這也許可以解釋在公司舉辦 workshop 效果不見得好的原因?
生產單位也許會尋求顧客的回饋,可是關注點卻往往被放在提供服務上,而並非獲取回饋。 p. 80
這種依照功能來劃分的缺點之一是,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每個部門自掃門前雪。而矩陣型組織就是為了對抗這個缺點而產生,垂直的代表工作分解架構,水平的代表跨功能的專案或產品團隊。 p. 85
因為 Scrum 強調自組織團隊,新的架構中團隊中不再有小組長,團隊內沒有任何一個人有高過其他人的權利。Scrum Master 處於團隊之外,並由團隊自行選擇由誰擔任他們的 Scrum Master。 p. 87
實事是所有的組織都是建築在錯綜複雜的信任網絡上,階層組織只是勉強靠在其上的鷹架,價值觀和政治關係都是由信任網絡所塑造的。 p. 95
主管們該如何才能確保組織內深遠有效的改變?他們必須先從信任網絡中找出關鍵的被信賴核心人物。因為在隨著改變接踵而來的紛爭或創傷中,圈子裡的信賴遠比階層的權勢更能服人。 p. 95
在探測時不存在所謂的失敗。因為不管探測是成功還是失敗,重點永遠在於學習。因此,你必須強調目標是學習,而非探測會達到成功,這才能將探測變成一個「失敗得起」的行動。 p. 97
在「儘管去做 (Just Do It)」提及的模式所指,不要去等待資源完備和知識具備的完美瞬間;相反的,踏出那一小步並開始學習。 p. 97
產品管理無法預測顧客未來的需求,而產品開發無法在開發前準確預測產品開發所需要的心力。 p. 98
策略就是企業確立其基本的長期目標,並採取適應性行為和資源配置來達到這些目標。 p. 102
安排一些團隊成員與顧客一起工作,透過體驗顧客的日常工作來瞭解他們的需求。預期結果是團隊會想出更好的方案來解決顧客的需求,並且更對團隊的共同目標有更深刻的理解。 p. 109
每家公司裡的各個領域都有專屬的人際信任網絡。這些信任網絡的領導者往往有著能影響公司動態架構的能力。 p. 111
這可能不是作者的本意,但這聽起來就像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感覺。
為了做出有效的決策,你需要考慮制定良好且決策被接納所需要的時間,而不是僅僅關注於截止日期。 p. 126
團隊常常在還沒有真正瞭解情況前,就直接跳至解決方案。他們最終會越搞越糊塗,例如治標不治本或嘗試解決根本不存在的問題。 p. 131
如果有解決方案被提出,引導者可以把方案紀錄在另一張紙,然後回到圖像組成的流程,依此來引導討論聚焦在問題本身。 p. 132
流程順暢不僅僅是指消除等待時間。為了順暢你有時候需要延遲時間。 p. 135
團隊努力學習技能、提升表現,最終卻被告知績效只能透過鐘型曲線來分配。那為什麼要如此拼命呢? p. 136
熟練代表在壓力下也可以保持運用該技能的水準。任何人都可以在課堂環境中遵循一套實踐,但在面對壓力和干擾的情況下,一個團隊真正的熟練度就會展現出來。 p. 146
這本書其實還有第 12 章,但主要內容是企業與社會的關係,有很多例子,但沒有特別劃下的重點,所以上面就沒有第 12 章的內容了。
當初買這本書,是被書名吸引到的,原文書名其實很平實,在書中其實有一頁「關於書名」的說明,但中文書名還是太有趣了,特別是副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