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離開職場後,她們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呢?──《菁英媽媽想上班》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到現在。

我佔盡了各種好處,我一出生就「有媽媽陪我」,而不是被轉到其他的照顧環境中。我的童年都有媽媽的陪伴,頗符合中產階級的教養腳本。然而,每當她若無其事地說「為了孩子」時,我不免感到有些矛盾。媽媽是自願回歸家庭,還是被迫回歸家庭呢?

如果她繼續留在職場,她現在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她有自己的夢想嗎?她真的喜歡照顧小孩嗎?我的「幸運」,是否為媽媽可能有的事業而換來的?這樣的交換值得嗎?

raw-image

職業婦女因為家庭而離開職場後,她們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呢?她們只是待在家照顧小孩,還是會想盡辦法重返原先的職場呢?美國社會學者Pamela Stone與Meg Lovejoy追蹤訪談43位退出職場的高學歷媽媽長達十年,分析她們回歸家庭後,決心重返職場的過程與經驗,並將結果寫成《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Opting Back In: What Really Happens When Mothers Go Back to Work)一書。

是自願選擇,還是被迫選擇?

在21世紀初,美國記者Lisa Belkin認為這些高學歷女性「自願退出職場」,可說是「新傳統主義」(new traditionalism)的興起,她們偏好家庭勝過職場。但是,Stone與Lovejoy指出,這些媽媽並不是「自願選擇」,而是「被迫選擇」。她們其實很想工作,但回不到原本的工作。生兒育女後,由於原先高工時與缺乏彈性的工作文化,再加上丈夫不在家庭的第一線,這些菁英媽媽只好「回歸家庭」。儘管她們常常強調這些是她們的「選擇」,但作者卻點出當中的「選擇落差」,即「女性承受壓力的事實(缺乏選擇),以及用選擇來修辭(女性說自己決定辭職是種選擇)之間的矛盾」(頁76)。

認為這些媽媽是「自願辭職」的論述,乃是掩蓋了她們在面對強大體制的重重阻礙,以及想努力平衡事業與家庭的渴望。「全職母親是她們辭職後做的事,而不是她們辭職的原因。」(頁72)

raw-image

成為家庭的CEO,支持先生與子女的成就

她們辭職後,回到家都做了什麼呢?

作者發現,這些菁英媽媽回到家後,並不只是想當「傳統的家庭主婦」。她們開始以兒女的生活為中心,成為「家庭的CEO」,確保丈夫與兒女可以在工作與學校達到最好的成就。她們積極地帶小孩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也樂於參與社區與學校的志工,來提升自己的形象與影響力。相較於過去毫無時間彈性的高壓職場,現在她們的時間變得更彈性了,生活也更有品質,她們得以享受為人母親的滿足感。

Stone與Lovejoy認為,辭職之舉常導致菁英媽媽不可逆地飄向「家務特權」的世界。她們享受在自己的舒適圈內自我發展,卻犧牲了女性擁有經濟與社會自主權的利益,以及再次將自己嵌入性別分化的傳統角色中。然而,這種務實的做法,乃是為了好好在「幕後支持」先生可以毫無顧慮地在賺錢,盡量擴大自身階級的優勢,好累積家庭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資本。

重返職場,重視意義勝於金錢

不過,等子女長大後,她們各自找到回歸職場的方式。她們「再拚一次」,期待能透過工作找到新的意義感與自我認同,而不只是為了賺錢。作者發現,「轉換跑道」是最受歡迎的策略。由於她們待在家中開始對職業的取向有所改變,也渴望有更多的家庭彈性,因此她們大部分都從以男性主導的職場中,轉向以女性為主的兼職工作中,尤其與照護與教育相關。

雖然重返職場的路上充滿波折,既充滿驚奇但也夾雜風險,但她們因為階級的特權,得以讓她們有時間與資源的餘裕去嘗試,將工作的意義與樂趣至於實質的報酬之上。因此作者認為,菁英媽媽職業生涯的再造既是被迫的選擇,但同時也是「特權選擇」

職涯重啟後,她們普遍對工作的滿意度上升。她們選擇彈性高、工時低、富有人生意義的工作,這似乎是對過往以男性為主、無人性、高工時工作文化的「沉默抗議」。她們透過階級優勢,把握機會活出一個更有品質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她們並非恢復原先的職業,而是重構自己的職業,並找到新的身分認同。

不過,Stone與Lovejoy認為長期下來,這會讓我們付出嚴重的代價。為何如此呢?

raw-image

特權者的矛盾:追求經濟自主或維持階級利益?

第一,這會造就一個性別高度分隔的市場結構,她們被迫離開薪水比較優渥的男性職場,轉而從事薪水比較低且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但是,職場仍然沒有提供一個穩固、有保障且兼具家庭彈性的工作環境。

第二,菁英媽媽享有自由去選擇她們的職業,是因為她們有階級特權,但一般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卻很容易被視為在職場上「不夠盡心」,又被認為對家庭「不夠付出」。

第三,媽媽被迫離開她們可能有的事業成就,而爸爸也被迫離開家庭。這對男女兩性而言,都造成了傷害。

第四,菁英職業中的女性人力與人才更容易流失

我認為本書最精彩之處,在於Stone與Lovejoy特別提出「特權者的矛盾」(paradox of privilege),即高成就女性的性別利益(專業成就、經濟自主、性別平等),會違背她們所屬家庭的階級利益(讓丈夫無後顧之憂拚事業、增進孩童的文化與社會資本),因而使女性退出職場成為最務實的做法,好成為照顧者與地位維持者的家庭角色。

這導致的矛盾是,女性離開她們湧入的男性領域,前往她們過往迴避的女性領域;而她們的經濟特權又使她們得以自由地追求在經濟邊緣的照顧工作(無論有償或無償)。

有點諷刺的是,跟教育、職業、性別平等態度相當的人結婚,竟為婚姻帶來了不平等(不過,這些媽媽有沒有認為這是一種不平等,本書並沒有詳加探討)。

「家務特權所帶來的回饋和樂趣誘惑著女性,即使這使她們在父權體制的議價中成為附屬品。藉此循環,選擇退出職場強化了工作僵化、性別歧視的結構,也強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性別從屬地位,同時也加強了菁英間的男性特權。女性不僅成為地位的維持者,也成為父權體制的維護者。」(頁224-225)

不過,我覺得作者直接將這群菁英媽媽視為「父權體制的維護者」有點太過激烈。她們並非有意識地強化工作與家庭的性別分隔世界,而是因著一連串的有限選擇所導致的非預期後果。

raw-image

體制改革:家庭友善職場、終結職業間性別歧視、男性共同養育

這些菁英媽媽還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一般的平民百姓可沒有這樣的階級優勢,用夢想去工作。那該怎麼辦呢?Stone認為,我們應該要在三個面向上進行體制改革,使得男性與女性都能在家庭與工作間獲得平衡。

首先,創造對家庭友善的工作場所,政府應規範彈性工時與工作時間的上限。研究顯示,其實彈性工作的員工有比較高的工作滿意度、績效與忠誠度。

其次,終結職業之間的性別歧視。由於以女性為主的工作普遍低薪(因社會系統性地貶低以女性為主的照顧工作),因此應增加女性工作的收入,肯認照顧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消除因性別區隔所造成的薪資差異。這同時也能吸引男性進入這些以女性為主的職業領域,促進性別平等。

最後,鼓勵男性共同養育子女。我們應將照顧工作視為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呼籲男性多分擔照顧責任,不會因休育嬰假而受到薪資懲罰。例如,瑞典政府就為一個家庭中的媽媽與爸爸分配了「單獨且不可轉讓」的帶薪休假,如果爸爸「不用就沒有了」。這個政策讓爸爸更願意參與孩子的照顧工作,改變了社會傳統的文化態度。

結語:追求真正自主的選擇

在我長大後,媽媽也開始陸續做一些兼職工作,重拾對工作的熱忱與滿足感。我為此感到感恩,也時常支持她去完成擱置的夢想。不過青春歲月確實就那麼流逝了。寫到此,突然感到另一種矛盾情緒。媽媽的犧牲與付出,換來的是我的教育成就以及可以反思這議題的能力。

工作與家庭的投入,很常變成全有或全無的零和遊戲。這過程中犧牲最大的,往往是抱有事業理想的職業媽媽。男性的職涯歷程通常是直線性地往上升,但女性常因生育的緣故而變得曲折且坎坷。

我想,無論是全心投入職場、全力照顧兒女或兼顧兩者,這些都應該要成為母親真正自主的選擇,而非因工作或育兒不夠「盡力」產生罪惡感。這需要我們一起重視照顧的價值與友善家庭的職場環境,才能改變性別不平等的樣貌。

(原文刊載於:https://news.readmoo.com/2022/08/31/220831-opting-back-in/

延伸閱讀

繪本│原來,我慢了好多步
從男性視角讀《母親記事》medium.com

書評│養小孩充滿喜樂,但一點都不好玩!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8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真實案例改編 小敏是一位婚後留在家中照顧孩子的母親,直到孩子三歲,她才開始考慮重返職場。然而,她面臨許多擔憂和不確定性,因為她已經離開職場三年,許多工作技能與知識都已經落後。她的丈夫清華了解她的困境,因此在網上尋找就業服務站的就業諮商並鼓勵她透過諮商重返職場。 就業諮商可以有效協助二度就業女性 在現
Thumbnail
真實案例改編 小敏是一位婚後留在家中照顧孩子的母親,直到孩子三歲,她才開始考慮重返職場。然而,她面臨許多擔憂和不確定性,因為她已經離開職場三年,許多工作技能與知識都已經落後。她的丈夫清華了解她的困境,因此在網上尋找就業服務站的就業諮商並鼓勵她透過諮商重返職場。 就業諮商可以有效協助二度就業女性 在現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社會化下的自己為了求生存跟真我早已失去連結,當一個人強烈地想要改變,都是真我不斷地向你在乎求,一旦開始自我探索最終都會與原生家庭的家庭角色動力、7歲前建立的信念、價值觀…等影響有關,而愛自己、找回真我是一條漫長且挑戰的過程
Thumbnail
過年又快到了,全職媽媽(或照顧者),該如何面對親友團的職業問候,這一關是有點困難,但別忘了,當初為什麼要把工作放下來! 外界很容易用刻板印象,看待「辭職在家」這件事。但是全職媽媽們的選擇,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不願錯過孩子們任何一個成長過程,成為勇敢的信念實踐者。
Thumbnail
過年又快到了,全職媽媽(或照顧者),該如何面對親友團的職業問候,這一關是有點困難,但別忘了,當初為什麼要把工作放下來! 外界很容易用刻板印象,看待「辭職在家」這件事。但是全職媽媽們的選擇,其中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不願錯過孩子們任何一個成長過程,成為勇敢的信念實踐者。
Thumbnail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Thumbnail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
Thumbnail
上班總是件令人消磨意志的事,竟然有人想上班!還是菁英!果然有錢人跟腦子好的人想得跟一般人都不一樣(?)當然也是因為社會學研究總會發現一些特別有趣的細節,一窺名校女性菁英的生涯與職涯轉變。這是個嚴謹的社會學研究續編,透過縱向研究,分次焦點訪談來確認這些女性的職涯轉變及其理由。
Thumbnail
上班總是件令人消磨意志的事,竟然有人想上班!還是菁英!果然有錢人跟腦子好的人想得跟一般人都不一樣(?)當然也是因為社會學研究總會發現一些特別有趣的細節,一窺名校女性菁英的生涯與職涯轉變。這是個嚴謹的社會學研究續編,透過縱向研究,分次焦點訪談來確認這些女性的職涯轉變及其理由。
Thumbnail
嗯,特別強調自己是全職媽媽好像有點矯情,媽媽就是媽媽,哪有什麼全職兼職之分,就像小時候自家媽媽總會接些家庭代工回家做一樣,接些雜活賺點零花在現今的網路社會亦非難事,開個粉絲頁、拍個Youtube或錄個Podcast都有可能發展出新事業。
Thumbnail
嗯,特別強調自己是全職媽媽好像有點矯情,媽媽就是媽媽,哪有什麼全職兼職之分,就像小時候自家媽媽總會接些家庭代工回家做一樣,接些雜活賺點零花在現今的網路社會亦非難事,開個粉絲頁、拍個Youtube或錄個Podcast都有可能發展出新事業。
Thumbnail
我想去上班,但大家都說,會對孩子成長構成影響?由變身成為媽媽開始,不知你有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到底當媽媽後,要不要繼續上班?
Thumbnail
我想去上班,但大家都說,會對孩子成長構成影響?由變身成為媽媽開始,不知你有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到底當媽媽後,要不要繼續上班?
Thumbnail
大陸的女性意識比台灣遲些,但比台灣滲透的更厲害,無論古裝劇、時裝劇、穿越劇、綜藝節目,都有這類的影子置入。在大陸的娛樂新聞看到這句  在一段婚姻中,難道女孩就該放棄事業 回歸家庭嗎? 能透過婚姻自組家庭,理應是人生中又重大又美好的事, 在跟許多退休長輩汲取人生故事心得,與自己廿多年的工作資歷, 我會
Thumbnail
大陸的女性意識比台灣遲些,但比台灣滲透的更厲害,無論古裝劇、時裝劇、穿越劇、綜藝節目,都有這類的影子置入。在大陸的娛樂新聞看到這句  在一段婚姻中,難道女孩就該放棄事業 回歸家庭嗎? 能透過婚姻自組家庭,理應是人生中又重大又美好的事, 在跟許多退休長輩汲取人生故事心得,與自己廿多年的工作資歷, 我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