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離開職場後,她們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呢?──《菁英媽媽想上班》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該說我很幸運嗎?
三十多年前,我爸媽搬到台北生活。這對年輕夫妻都有大學文憑,事業前景看好。但是,隨著我大哥與二哥出生,家庭壓力日趨繁重。當時他們想到的解方是,把孩子送到花蓮,託阿公阿嬤與保母照顧,週末才到花蓮探望。直到我出生後,我媽再也沒辦法好好當個「職業婦女」,決定先把孩子們顧好。
她辭職了,直到現在。
我佔盡了各種好處,我一出生就「有媽媽陪我」,而不是被轉到其他的照顧環境中。我的童年都有媽媽的陪伴,頗符合中產階級的教養腳本。然而,每當她若無其事地說「為了孩子」時,我不免感到有些矛盾。媽媽是自願回歸家庭,還是被迫回歸家庭呢?
如果她繼續留在職場,她現在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她有自己的夢想嗎?她真的喜歡照顧小孩嗎?我的「幸運」,是否為媽媽可能有的事業而換來的?這樣的交換值得嗎?
職業婦女因為家庭而離開職場後,她們的人生長什麼樣子呢?她們只是待在家照顧小孩,還是會想盡辦法重返原先的職場呢?美國社會學者Pamela Stone與Meg Lovejoy追蹤訪談43位退出職場的高學歷媽媽長達十年,分析她們回歸家庭後,決心重返職場的過程與經驗,並將結果寫成《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Opting Back In: What Really Happens When Mothers Go Back to Work一書。

是自願選擇,還是被迫選擇?

在21世紀初,美國記者Lisa Belkin認為這些高學歷女性「自願退出職場」,可說是「新傳統主義」(new traditionalism)的興起,她們偏好家庭勝過職場。但是,Stone與Lovejoy指出,這些媽媽並不是「自願選擇」,而是「被迫選擇」。她們其實很想工作,但回不到原本的工作。生兒育女後,由於原先高工時與缺乏彈性的工作文化,再加上丈夫不在家庭的第一線,這些菁英媽媽只好「回歸家庭」。儘管她們常常強調這些是她們的「選擇」,但作者卻點出當中的「選擇落差」,即「女性承受壓力的事實(缺乏選擇),以及用選擇來修辭(女性說自己決定辭職是種選擇)之間的矛盾」(頁76)。
認為這些媽媽是「自願辭職」的論述,乃是掩蓋了她們在面對強大體制的重重阻礙,以及想努力平衡事業與家庭的渴望。「全職母親是她們辭職後做的事,而不是她們辭職的原因。」(頁72)

成為家庭的CEO,支持先生與子女的成就

她們辭職後,回到家都做了什麼呢?
作者發現,這些菁英媽媽回到家後,並不只是想當「傳統的家庭主婦」。她們開始以兒女的生活為中心,成為「家庭的CEO」,確保丈夫與兒女可以在工作與學校達到最好的成就。她們積極地帶小孩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也樂於參與社區與學校的志工,來提升自己的形象與影響力。相較於過去毫無時間彈性的高壓職場,現在她們的時間變得更彈性了,生活也更有品質,她們得以享受為人母親的滿足感。
Stone與Lovejoy認為,辭職之舉常導致菁英媽媽不可逆地飄向「家務特權」的世界。她們享受在自己的舒適圈內自我發展,卻犧牲了女性擁有經濟與社會自主權的利益,以及再次將自己嵌入性別分化的傳統角色中。然而,這種務實的做法,乃是為了好好在「幕後支持」先生可以毫無顧慮地在賺錢,盡量擴大自身階級的優勢,好累積家庭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資本。

重返職場,重視意義勝於金錢

不過,等子女長大後,她們各自找到回歸職場的方式。她們「再拚一次」,期待能透過工作找到新的意義感與自我認同,而不只是為了賺錢。作者發現,「轉換跑道」是最受歡迎的策略。由於她們待在家中開始對職業的取向有所改變,也渴望有更多的家庭彈性,因此她們大部分都從以男性主導的職場中,轉向以女性為主的兼職工作中,尤其與照護與教育相關。
雖然重返職場的路上充滿波折,既充滿驚奇但也夾雜風險,但她們因為階級的特權,得以讓她們有時間與資源的餘裕去嘗試,將工作的意義與樂趣至於實質的報酬之上。因此作者認為,菁英媽媽職業生涯的再造既是被迫的選擇,但同時也是「特權選擇」
職涯重啟後,她們普遍對工作的滿意度上升。她們選擇彈性高、工時低、富有人生意義的工作,這似乎是對過往以男性為主、無人性、高工時工作文化的「沉默抗議」。她們透過階級優勢,把握機會活出一個更有品質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她們並非恢復原先的職業,而是重構自己的職業,並找到新的身分認同。
不過,Stone與Lovejoy認為長期下來,這會讓我們付出嚴重的代價。為何如此呢?

特權者的矛盾:追求經濟自主或維持階級利益?

第一,這會造就一個性別高度分隔的市場結構,她們被迫離開薪水比較優渥的男性職場,轉而從事薪水比較低且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但是,職場仍然沒有提供一個穩固、有保障且兼具家庭彈性的工作環境。
第二,菁英媽媽享有自由去選擇她們的職業,是因為她們有階級特權,但一般蠟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卻很容易被視為在職場上「不夠盡心」,又被認為對家庭「不夠付出」。
第三,媽媽被迫離開她們可能有的事業成就,而爸爸也被迫離開家庭。這對男女兩性而言,都造成了傷害。
第四,菁英職業中的女性人力與人才更容易流失
我認為本書最精彩之處,在於Stone與Lovejoy特別提出「特權者的矛盾」(paradox of privilege),即高成就女性的性別利益(專業成就、經濟自主、性別平等),會違背她們所屬家庭的階級利益(讓丈夫無後顧之憂拚事業、增進孩童的文化與社會資本),因而使女性退出職場成為最務實的做法,好成為照顧者與地位維持者的家庭角色。
這導致的矛盾是,女性離開她們湧入的男性領域,前往她們過往迴避的女性領域;而她們的經濟特權又使她們得以自由地追求在經濟邊緣的照顧工作(無論有償或無償)。
有點諷刺的是,跟教育、職業、性別平等態度相當的人結婚,竟為婚姻帶來了不平等(不過,這些媽媽有沒有認為這是一種不平等,本書並沒有詳加探討)。
「家務特權所帶來的回饋和樂趣誘惑著女性,即使這使她們在父權體制的議價中成為附屬品。藉此循環,選擇退出職場強化了工作僵化、性別歧視的結構,也強化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性別從屬地位,同時也加強了菁英間的男性特權。女性不僅成為地位的維持者,也成為父權體制的維護者。」(頁224-225)
不過,我覺得作者直接將這群菁英媽媽視為「父權體制的維護者」有點太過激烈。她們並非有意識地強化工作與家庭的性別分隔世界,而是因著一連串的有限選擇所導致的非預期後果。

體制改革:家庭友善職場、終結職業間性別歧視、男性共同養育

這些菁英媽媽還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一般的平民百姓可沒有這樣的階級優勢,用夢想去工作。那該怎麼辦呢?Stone認為,我們應該要在三個面向上進行體制改革,使得男性與女性都能在家庭與工作間獲得平衡。
首先,創造對家庭友善的工作場所,政府應規範彈性工時與工作時間的上限。研究顯示,其實彈性工作的員工有比較高的工作滿意度、績效與忠誠度。
其次,終結職業之間的性別歧視。由於以女性為主的工作普遍低薪(因社會系統性地貶低以女性為主的照顧工作),因此應增加女性工作的收入,肯認照顧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消除因性別區隔所造成的薪資差異。這同時也能吸引男性進入這些以女性為主的職業領域,促進性別平等。
最後,鼓勵男性共同養育子女。我們應將照顧工作視為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呼籲男性多分擔照顧責任,不會因休育嬰假而受到薪資懲罰。例如,瑞典政府就為一個家庭中的媽媽與爸爸分配了「單獨且不可轉讓」的帶薪休假,如果爸爸「不用就沒有了」。這個政策讓爸爸更願意參與孩子的照顧工作,改變了社會傳統的文化態度。

結語:追求真正自主的選擇

在我長大後,媽媽也開始陸續做一些兼職工作,重拾對工作的熱忱與滿足感。我為此感到感恩,也時常支持她去完成擱置的夢想。不過青春歲月確實就那麼流逝了。寫到此,突然感到另一種矛盾情緒。媽媽的犧牲與付出,換來的是我的教育成就以及可以反思這議題的能力。
工作與家庭的投入,很常變成全有或全無的零和遊戲。這過程中犧牲最大的,往往是抱有事業理想的職業媽媽。男性的職涯歷程通常是直線性地往上升,但女性常因生育的緣故而變得曲折且坎坷。
我想,無論是全心投入職場、全力照顧兒女或兼顧兩者,這些都應該要成為母親真正自主的選擇,而非因工作或育兒不夠「盡力」產生罪惡感。這需要我們一起重視照顧的價值與友善家庭的職場環境,才能改變性別不平等的樣貌。

延伸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
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
「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裡,愛卻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的社會,如今愈來愈自戀……他在自己無處不在的影子中翻騰,直到溺死其中。」[1]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於《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開頭所說的這段話,對於當今泅泳於愛情的男女,可謂一句深刻的警語。在什麼都自由,什麼都可能的世界中
想像有一天,你正處理一個快接近死線的報告,你奮不顧身地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入在當中。但在這天,你行程滿檔。扣掉用餐的時間,你有三個會議要開,晚上有一場很重要的聚餐,隔天也有一個重要活動要出席。你開始焦慮,於是盡可能地延後任何目前不是最緊急的工作,擠出珍貴的三小時。你毫不懷疑地向未來預借時間,忘記借貸要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活在21世紀,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帶小孩,似乎總有一種深深的不確定性與焦慮感。要餵母奶還是配方奶?要在意生長曲線還是順其自然?要及早栽培還是給他自由?要上幼兒園還是自己帶?要選公立還私立的學校?如果不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被寵壞?如果太嚴厲管教,孩子會不會有童年創傷?如果我今天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科幻小說的迷幻之處在於,利用種種日常生活難以實現的場景去描繪現代社會下的種種。《如果我們終將分離》就是一個承襲科幻小說美輪美奐的軀體。利用遠觀的朦朧美塑造人們對於世上的價值觀,利用近觀的聚焦感關注社會上敏感的話題。今天讓我們由《如果我們終將分離》討論兩性、愛及替代的關係。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淚腺壞掉,是哭不出來,還是淚水潰堤?或許,是潰堤後的抽離,進到話語難以到達的深淵,同時又抓著話語的浮木,勉強倚靠生命純粹的浮力。 在一來一往的書寫,看見他們深度的自我剖析、破碎的受苦經驗、以及因受苦看見「另一世界」的驚奇。
Thumbnail
當惡霸進入教會 教會時常發生醜聞。牧者濫用金錢或性騷擾/性侵害會友的爆料,每年層出不窮。但近幾年,美國有越來越多牧者不是因為性醜聞離開教會,而是因為「霸凌」(bully)。例如,在2020年全球知名的教會植堂網絡Acts 29董事會投票決定,開除執行長Steve Timmis,理由是他「濫用權力」
Thumbnail
《時間的秩序》由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所寫,深入淺出地指出時間怪異的本質,以幽默又富文學性的筆觸指出,在宇宙中時間不是統一的、客觀的、標準的,時間並沒有過去與未來之分。透過熱力學、量子重力等概念,最後回到內在感知,探討人如何用記憶與預期來體驗生命。
Thumbnail
《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要求做錯事的人反省,會讓他成為罪犯。」  看到《教出殺人犯》正文的第一句話,令人不寒而慄,但接著是更多困惑。反省不是美德嗎?有反省,才不會誤入歧途,怎麼會成為罪犯呢?如果一個人不會反省,那他才有可能成為罪犯吧!  不過,作者岡本教授正是刻意用聳動的句子,來
Thumbnail
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科幻小說的迷幻之處在於,利用種種日常生活難以實現的場景去描繪現代社會下的種種。《如果我們終將分離》就是一個承襲科幻小說美輪美奐的軀體。利用遠觀的朦朧美塑造人們對於世上的價值觀,利用近觀的聚焦感關注社會上敏感的話題。今天讓我們由《如果我們終將分離》討論兩性、愛及替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