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知道你的不知道:打開重新思考的力量──《逆思維》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如果知識是力量,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則是智慧。」(頁51–52)
raw-image

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給我們一個觀念:知道的事情越多,代表他越聰明。我們甚至將一個人知道的程度量化成考試成績或智力測驗分數,以評判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但是,你不覺得有很多聰明的人很難相處嗎?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太多東西」,所以常常誇耀自己的知識、侃侃而談,甚至一定要在社群媒體上跟人戰個你死我活才爽快。他們期待的是得到眾人的認可,因此不斷捍衛自己的信念,蒐集符合信念的證據,好證明自己是對的。

不過,當我們不願意去更新自己的觀點,其實我們就離真正的知識越來越遠。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就指出,若我們要獲得真正的知識,我們就必須學習「重新思考」的能力,以謙遜的態度開始,抱持著懷疑與好奇心,去承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發現新的事物。他藉由大量的故事,分享重新思考帶來的力量,讓我們脫離檢察官(執意拆穿與懷疑他人)、傳教士(捍衛自己的觀點並視為福音)與政治人物(在意人氣勝過精確度)的模式,讓我們能以科學家的思考更開放地接納未知(雖然現在很多「科學家」也是固執地在捍衛自己的理論就是了)。

raw-image

比起不知道,「一知半解」更危險

我們往往都滿足自己「已經知道」什麼,卻忽略了「要去知道」的事物。因此,學習重新思考的藝術,首先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當我們在一個領域從新手進入到業餘者時,我們時常爬上作者稱的「愚蠢山」。我們因為一點點的知識而讓自己自以為「懂了」,可以對某個主題高談闊論,卻忽略了自己站的峰頂背後還有更高的山頭。就像是覺得自己讀了一些書或文章,就以為自己真的懂了「元宇宙」、「疫苗」、「伊底帕斯情結」、「斷食」、「典範轉移」,或對一些法律與政策侃侃而談。

相較於沒有知識,「一知半解」反而才是更危險的事情。因為它會讓我們自負,陷入過度自信的泥淖中。書中就有舉例,新進的住院醫師似乎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導致七月份醫院的死亡率增高。

培養自信的謙遜,離開盲目的自負

不過,為了避免自負,有些人則跳到另一個極端,凡事懷疑自己。但作者指出,真正的謙遜不代表自信過低,而是「關乎腳踏實地,認清我們也有缺點,容易犯錯」(頁76)。重新思考的核心在於,我們要培養「自信的謙遜」我們既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同時也了解自己可能沒有正確的解決方式。「盲目的自負」為相信自己的能力,又對於唯一的解決方法執迷不悟;「自信的謙遜」則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對於解決方法抱持開放的態度。

作者提到,願意承認自己不懂某些事、願意修正自己信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表現更好;願意承認自己的弱點的領導人,反而越能辨識並超越自己的極限。

承認自己會犯錯,來點自嘲或許不錯。書中提到橋水基金的創辦人雷‧達利歐(Ray Dalio)曾說過:「假如你不自我反省,並且心想:『哇,一年前的我還真蠢。』那麼你這一年來肯定沒學到多少。」

我自己的做法是,「欣賞」你在社群媒體上的「動態回顧」。如果你覺得自己過去怎麼那麼蠢,那恭喜你,你長大了。享受這樣的幽默感,可以讓我們更樂觀地去擁抱自己的錯誤。

raw-image

異議網絡讓我們成長

不過,自己要從事重新思考,難免會陷入盲點。這時候,就很需要夥伴的協助。作者指出,我們需要「異議網絡」,「一群我們相信會指出我們的盲點,並且協助我們克服弱點的人。他們的角色是藉由督促我們謙遜以待自己的專業、懷疑我們的知識,並且對新觀點產生好奇,進而啟動重新思考的循環。」(頁130)

書中提到,通常高表現的團隊都有很強的異議網絡,因為他們不是為了尋求別人的認同在工作,而是實事求是地透過「有建設性的衝突」來獲得更好的答案。在一個重視學習成長、接納錯誤的組織文化中,人們更能擁有「心理安全感」,勇於坦率承認自己犯的錯,好讓這些錯誤於未來不再發生。相反地,當團隊的成員缺乏心理安全感,害怕犯錯會遭到譴責或報復,就會傾向隱藏自己的錯誤,反而讓組織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而無法進步。

raw-image

少問「為何」,多問「如何」

我們雖然常將「對事不對人」掛在嘴邊,卻常常針鋒相對地批評別人的不是。作者建議一個我覺得很不錯的方法,那就是少問「為何」,多問「如何」。如果我們問某人「為何」要支持某個特定的理念、生活方式或政策,往往會讓他引起防衛心,進而更加堅信自己的信念。然而,如果我們問他們要「如何」實際落實這些理念、「如何」活得更好、政策會「如何」實際運作,這就會讓他注意到自己的知識缺口,進而產生比較正向的爭論。

例如,如果伴侶之間常常問的是「你『為什麼』沒洗碗?」、「你『為什麼』那麼累?」下一秒,往往就是產生因自我防衛而來的衝突。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試著問對方「我們要『如何』整理廚房?」、「你覺得要『如何』提振精神?」至少我們可以開啟新的思考方向與解決方案。

請不要問小孩「長大後要做什麼?」

最後,也是《逆思維》令我最印象深刻之處是,作者鼓勵我們不要太早就決定自己的職業,否則這樣的執著會讓我們傾向「加倍努力」,而失去了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心理學家稱之為「認同早閉」,即「太早確定自我感知,卻沒有足夠的實質審查,然後不願思考替代性的自我。」(頁338)他發現,通常在20歲很確定自己職涯的學生,通常在30歲會成為最後悔的那群人。

大人很常會問小孩:「長大後要做什麼?」但作者認為,「職業是要採取的行動,而不是要聲稱的身分。當他們把工作視為他們做的事,而不是他們的身分,他們就會變得更願意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頁339)

職涯不盡然是直線進行的,人生的路也不會因早年的某一決定而全然照著想像走。當我們重視自己做的事情勝過外在的標籤,我們才能更有彈性地去找到新的可能性,而非只是「照著計劃走」。

《逆思維》是一本相當值得閱讀的書,作者格蘭特透過生動的故事與搞笑的梗圖,讓我們認識重新思考的力量與好處。

重新思考讓我們樂於擁抱錯誤,更真實地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讓我們可以與人建立有建設性的衝突,彼此成長;讓我們開啟對於職涯與人生的新的可能路徑,擁抱未知。

培養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強化自己的知道,而是樂於去探索自己的不知道。

延伸閱讀

書評│超越對與錯:意見不合,收穫更多!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書評medium.com

書評│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
《洞見》書評medium.com

書評│學習誠可貴,理解價更高
《最強腦力》書評medium.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19會員
111內容數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法國哲學大師布魯諾・拉圖的思想,特別著重於其對生態危機、政治與社會的觀點。拉圖強調「描述」的重要性,呼籲人們重新關注自身與環境的依賴關係,並提出「生態階級」的概念,重新思考人與地球的關係。文章摘錄自拉圖的訪談集《何處安居?》,闡述拉圖如何引導我們突破現代化思維的框架,面對生態危機。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31
在《時間神學》一書中,探討了屬靈計時的藝術,如何通過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來豐富我們的信仰生活。面對現代人常見的「屬靈計時障礙症」,書中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讓我們不再困於過去的懷舊或羞恥,而是勇敢地活在當下,期待未來的來臨。這是一部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考的著作,值得每位追尋信仰與時間之美的讀者細讀。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2024/10/21
本文章探討了青少年工作者如何從潘霍華的神學視角反思對青少年的牧養,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挫折。透過對潘霍華著作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現代青少年事工應著眼於引導青年聆聽上帝的話語,而非只是填補知識的容器。文章強調,信仰的重視應在於與青年生命的真實接觸,並鼓勵教會工作者重新思考青少年工作的本質與目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你是一個樂於學習的人嗎?應該沒有人會大聲說自己是個不愛學習的人,但是假設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想法、或是當我們被告知自己過去的認知是「錯誤」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並擁抱新資訊嗎? 這就是學習。 不管是個人或是組織,要保持不斷成長以及不斷創新,背後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都是學習的能力
Thumbnail
你是一個樂於學習的人嗎?應該沒有人會大聲說自己是個不愛學習的人,但是假設當我們面對一個新的想法、或是當我們被告知自己過去的認知是「錯誤」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並擁抱新資訊嗎? 這就是學習。 不管是個人或是組織,要保持不斷成長以及不斷創新,背後所需要具備的能力都是學習的能力
Thumbnail
逆思維是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所寫。這本書非常多值得省思的點。整理一下自己對於逆思維的讀書心得,分成「心態面」「溝通面」和「生涯面」,一起來讀書讀人讀世界!
Thumbnail
逆思維是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所寫。這本書非常多值得省思的點。整理一下自己對於逆思維的讀書心得,分成「心態面」「溝通面」和「生涯面」,一起來讀書讀人讀世界!
Thumbnail
今天介紹一本由平安文化出版,跟心理學相關的書,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不到30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美國心理學會讚譽「他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 這本書名「逆思維」就已經告訴大家,這是本建議大家學
Thumbnail
今天介紹一本由平安文化出版,跟心理學相關的書,作者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不到30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美國心理學會讚譽「他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動機的既有認知,並點出了人際關係可帶來無所不在、強而有力的激勵因子」。 這本書名「逆思維」就已經告訴大家,這是本建議大家學
Thumbnail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Thumbnail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Thumbnail
這本書能學到什麼? 1.阻礙思考的因素 2.個人重新思考的技巧 3.說服他人的技巧 4.如何打造群體的終身學習
Thumbnail
這本書能學到什麼? 1.阻礙思考的因素 2.個人重新思考的技巧 3.說服他人的技巧 4.如何打造群體的終身學習
Thumbnail
你知道當水溫變熱,青蛙就會受不了跳出去,所以「溫水煮青蛙」永遠不可能發生? 如何避免讓意見不合演變成人際衝突? 為什麼用更多的證據說服他人,對方反而更堅持己見? 為什麼你需要學習「反學習」?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逆思維》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所寫,他曾經
Thumbnail
你知道當水溫變熱,青蛙就會受不了跳出去,所以「溫水煮青蛙」永遠不可能發生? 如何避免讓意見不合演變成人際衝突? 為什麼用更多的證據說服他人,對方反而更堅持己見? 為什麼你需要學習「反學習」?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逆思維》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所寫,他曾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