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指責世界很糟前,先停止製造問題──《生存的十二條法則》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重點

  1. 當我們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就會尋得意義。
  2. 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3. 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人生而受苦,我們無須懷疑苦難的真實性與必然性。婚姻破裂、事業不順、親人離世、疾病侵擾,是每天的日常;世界也不曾缺乏憤怒、恨意、貶低與壓迫。我們有時無法解釋苦難的原因,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苦難,並試著將之轉化成有意義的生命行動,改善自我的生活與改善這個世界;而非讓自己陷入無能、嫉妒、憤怒與憎恨的墮落中。
不過,我們要怎麼建構一個有意義的生命?

在混亂與秩序的邊界,尋找意義

《生存的十二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就是針對此一問題,展開一系列探討,為我們的混亂生活開出之解方。作者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教授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美國有名且頗有爭議性的公共知識份子。他在本書結合了心理學、生物學、哲學與神學的領域,用十二條清晰、嚴厲又幽默的法則,邀請讀者「抬頭挺胸」,勇敢接受存有的重擔,正面迎擊生活的各種困境
我認為很難以一個明確的思路來歸納本書的主旨。這十二條法則,既是獨立的篇章,可以分開來讀,但有時又彼此相關。即使是談論某個法則,作者的思路也會在不同領域不斷跳躍。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像是,作者急著想把他的思想濃縮並與你聊聊,而非寫出一個有系統性的論述。因此,不彷將之先視為一種對話,而非分析裡頭論證的嚴謹性。
然而,作者「混亂」與「秩序」的隱喻,可以做為本書的閱讀基礎。作者認為,要活出一個有意義的生命,就是要一腳踏進秩序裡,另一腳踏進混亂裡。秩序是已知、穩定、安穩、確定;混亂是未知、不穩定、可能性、冒險。在秩序與混亂的邊界,我們了解到,光有秩序不夠,因為還有一些新事物值得我們探索;但只剩混亂會讓我們失去方向,我們需要不斷建構人生的新秩序。
混亂既是嶄新的冒險,也是吞噬生命的深淵。面對人生的苦難時,我們要如何保持平衡感,不致失去方向、困於無意義的領域中?

跟昨天的自己比,承擔起改善存有的責任

我們活在一個以競爭為基礎的社會,向上追求更多的成就、金錢與名聲。我們想要在各種領域都獲勝,但往往事與願違,而引發更多的自我懷疑、譴責,甚至是憤世嫉俗。我們不快樂,內心總是有一個批評的聲音告訴自己:「你比不上誰誰誰。」然而,就算我們贏過別人,也總是覺得不夠,還要再贏過更多人。
「你或許會勝出,卻沒有成長,而成長可能是最重要的勝利形式。此刻的勝利會永遠比跨越時間的人生軌跡重要嗎?」[1]
或許,我們人生的價值失焦,把眼前的慾望抓得太緊。我們以為,真正的快樂是一定要獲得某種世俗的成就,卻沒有看見更好的生命之可能性。但什麼是「更好」?作者指出,「更好」即以「改善存有」作為生命最高的價值,願意以信仰的精神獻身給存有良善的本質。換言之,我們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幸,承擔責任,試著先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比昨天更好,並讓周遭的人也變得更好。只有獻身給良善,才不會讓自我與身旁的人充滿怨恨與憤怒。
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跟今天的別人比(法則四)。
「現在永遠有缺憾,但你出發的起點可能不比你前進的方向重要。或許快樂總出現在上坡路段,而不是在下一個山頂上等著你的短暫滿足中。快樂絕大部分來自希望,無論這個希望是從多麼深沉的黑暗世界中萌生。」[2]

指責世界很糟糕以前,先停止製造問題

這就帶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法則:在批評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法則五)
人生而受苦,但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選擇往下墜,任憑苦難滋長成對人類與社會的恨意,且永遠以「受害者」之居,逃避自己的問題,怪罪任何造成生活不順的人事物;或是選擇把減輕不必要的痛苦當成是一種良善,無論是與家人說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整理好自己的房間,並以改善生活作為意義的來源。
在大專中心,我跟其他同工時常討論一個問題:要怎麼幫助「眼睛打開」的學生不會走向狂熱的憤怒?思想的啟蒙、困境的意識,是我們培力學生的任務。然而,我們也時常發現,在點出問題後,就沒有然後了。學生會感到世界的崩潰,將怒火拋向曾經錯待自己的家庭與社會(如性別不平等、童年創傷、青年貧窮)。
於是,學生越陷越深。除了無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也將負面地情緒擴及周遭的人。溫柔與感恩只是空洞之詞,反抗與批判才是合理的情緒。但憤怒無法開創未來,只會讓自己鎖在過去的束縛。接著,他感到空虛、無力,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困境,進而封閉自己,或是認為這個世界不值得愛,一切的受苦都是毫無意義。
我也曾經是那個啟蒙到發狂的學生。
作者提醒我們,指責這個世界很糟糕以前,先讓自己成為「不要製造問題」的人。畢竟,厭惡生命的人無法創造生命。
「如果有更多人將自己打理好,這些人就能為周遭世界承擔更多責任,解決更多問題……管理好自己比管理好一座城市還重要,征服內心的敵人比征服外在的敵人更困難。或許大環境的問題終究是關乎心靈,因此如果能將自己整頓好,或許就能推即世界。」[3]
我想起盧雲神父曾說過:「沒有心靈裡的平安,就沒有世界上的和平。」[4]真正的和平,不在於逆轉性的勝利,而是從日常播下和平的種子,用最真誠、溫柔、堅定的態度對死亡說不,並禮讚人類大家庭共享的人性。和平可以是一句問候的話、一次探訪、一個輕柔的擁抱、一次真誠的吐露。
整理好自己的房間,意味著打掃蟄伏內心的惡鬼(馬太福音12:43–45),不願讓惡意繼續蔓延;意味著肯定良善,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唯有新的秩序,才能克服混亂的無意義感。
肯定良善,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誠實面對,精準發言

我們必須凝視自己的恐懼,看清真相,以誠實的姿態活著。放棄既有的安全感(秩序),抓住超越現在的可能(混亂)。誠實就是一種成熟的態度,放棄別人期待你要讀的科系,拒絕當個爛好人,勇敢地結束一段關係,坦承自己的不足尋求專業,跟上司表明這樣處理事情是不對的,厭倦毫無意義的談話,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然而,我們傾向逃避,掩面不看可能發生的悲劇。有太多的「只是」成為我們的日常:只是暫時忽略對方的感受,這工作只是當個過渡期,只是先討好別人,只是害怕爭端發生,只是害怕。只是一久,就會養成巨大的怪物,並在某一天突然摧毀你存有的根基。謊言很可怕,它告訴我們現狀一切安好,這樣就很好了。
作者認為,精準的發言,可以幫助我們釐清真相。說出你的想法,說出你的期待,用精準的字、詞、句,建構精準的思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要往哪裡去?說出來,從混亂中創造秩序。
「若能用精準的言語削掉枝蔓,讓過去露出本質,就能補救過去。如果當下的真實都能清楚說出口,就能不掠奪未來,讓時光流動。運用謹慎的思考和言語,便可望從眾多即可能不請自來、陰鬱又令人厭惡的未來之中,萃取出單一個精采的命運,證明生命有理由存在。上帝的全知之眼與神聖話語,就是以這種方式創造可托身的秩序。」[5]
不要籠統地說:「我就是不開心」,而是精準地說:「我剛工作結束很累,沒辦法立刻傾聽並回應你的情緒。但你剛剛就直接認為我忽略你的感受,這讓我感到有點不公平且有點受傷。」
世界夠混亂了,我們的言語也是如此破碎。把話講清楚,把思緒理清,聚焦問題,才能繼續向前走,看見新的可能。
說出來,從混亂中創造秩序。

結語:人因有限,才會有故事

彼得森教授認為,人類因為其有限,才會有故事;而沒有故事,就沒有存有。正是因為我們是有限的生物,我們才有變好的可能,也才能獲得改善的快樂。意義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對抗人生的混亂與苦難中產生。意義延續我們的生命,開創無限的可能。
我們可以選擇繼續擺爛,也可以選擇聆聽這十二個法則帶來的思想衝擊。雖然這些法則都很像雞湯(也許是因為行銷的緣故),但內容卻是相當務實、精準。
然而,本書在某些論述上無疑值得商榷與批判。例如,作者仍訴諸生物性理由,保守地評斷女性的社會角色,並有貼上女性神經質與軟弱標籤之嫌。雖然如前文所述,作者並非訴諸論證的嚴謹性,但很難在閱讀時不忽略他對陽剛氣質的崇尚,以及對陰性氣質的貶低。再者,我們也須小心,在面對自己的責任之餘,也不能忽略結構之惡,才不致把所有問題都怪給個人的無能。
無論如何,這都是一本挑戰你的書籍。擔起生存的責任從不容易,但這無疑是我們出死入生的必經旅程。
[1] 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新北:大家,2019),頁106。
[2] 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頁111。
[3] 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頁350。
[4] Henri Nouwen,《和平篇章》(香港:基道,2007),頁43。
[5] 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頁274。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克莉斯蒂娃的克萊恩手裏劍│《弒母:梅蘭妮.克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書評《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2-13
【台中室內設計】我家的童趣圖書館│鯨魚書架│大膽用色活潑透天宅│靜享閱讀時光│設計坪數40坪│綻緣空間設計推薦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avatar
艾瑪娘的小日子
2023-12-03
不衝突,不愛情?│《佛洛伊德的椅子》書評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1-13
一味追求好公關,世界不會更關公│《教出殺人犯 I: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書評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0-03
無盡的「少年」:《海獸之子》的精神分析│《日本經典動畫指南》書評「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08-24
書評: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書名: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作者: 瓦基 忘記從何處發現這本書,但我猜想應該跟「有一種工作叫生活」的作者有關吧。前陣子店剛開幕,幾乎每天水深火熱,生活只剩下工作,讓我變得越來越沒有熱忱,不經開始認真思考究竟甚麼才是我要的?曾經也有過開店的夢想但真的踏進來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Thumbnail
avatar
伊娃的異想世界
2023-07-01
書評:《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做好轉職規劃後,就勇敢踏出去吧!你是否正在思考著轉職,或者想要創業、從事副業呢?如你也想要轉換跑道,那台灣作家瓦基(莊勝翔)的《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也許能給你許多啟發。
Thumbnail
avatar
烏鴉大叔
2023-06-05
書評《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給想斜槓卻不知怎麼開始的人,關鍵3招讓你立刻展開行動!分享《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 》書評,給想斜槓卻不知怎麼開始的人,關鍵3招讓你立刻展開行動!
Thumbnail
avatar
Mr.S
2023-02-06
書評|《刪到只剩二十字》談「語境」 - 你敢砍掉自己的文字嗎?為什麼是二十字?語境是什麼?自媒體當道的現在,該怎麼抓住閱聽者的眼球?
Thumbnail
avatar
Gary
2021-11-09
我只負責賣書,不負責任書評之《神婆的歡喜生活》 「正是這些東西吸引我寫下這篇小說。因為迷信往往會發展成信仰,信仰又往往會轉變成文化,所以在我看來,當崩廟會這信仰,也是我們緬甸的文化之一。我希望讀者們也能夠和我一樣產生相同的感受和體會。」 ── 作者罕麗姝 序
Thumbnail
avatar
書店與非書店的日常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