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擺脫僵化教條,碰觸信仰核心──《信仰有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如今,福音似乎不是好消息了,至少對某些人而言。[1]
美國知名基督徒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恩典不虛傳》談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對基督徒反感,認為他們是思想封閉、恐同、自以為是、好論斷的一群人。基督徒向大眾傳遞的「好消息」,已失去恩典與活力,其在政治上的行動,也總是引來恐懼、謾罵、敵對。過去幾年,當我向身旁朋友表明基督徒身分時,他們的回應不外乎是:「所以你們基督教反同喔?」
當基督徒的形象已經失去起初令人吸引的生命品質,我們該怎麼重新找回基督信仰的核心?

「重新看」基督信仰

美國知名聖經學者馬克士‧伯格(Marcus J. Borg)在著作《信仰有心》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便指出,基督教舊典範(paradigm)窄化了這個信仰。它強調聖經字面意義,將信心限縮成「相信一些教義」,並將救贖詮釋為「來世的生命」。除此之外,舊典範著重「要求與賞賜」的生命,更在性別議題顯得保守與僵化。這些內容,越來越不能說服現代人去相信基督信仰。
因此,伯格認為我們必須要以一個新典範,即一個新的看待整體之綜合方式,去重新理解基督信仰,向那些覺得舊典範不再有效的離教者或非信徒說說話。此即《信仰有心》本書的主旨。
作者以「重新看」(re-view)的精神貫穿本書,跳脫字義主義,以歷史、隱喻與聖禮的角度閱讀聖經(第三章);重估「要求與賞賜」的上帝形象,指出「關係與轉化」的神─人互動(第四章);拒絕基督教排他主義,肯定宗教的多元與共通性(第十一章)。
簡言之,伯格以清晰易懂的論述,並搭配個人的回憶與經驗,讓這本書充滿神學知識與牧養層面的寶藏。事實上,伯格的著作總能顛覆讀者對於基督信仰的想像,活靈活現詮釋聖經的異象,而非飄在空中、咬文嚼字的空洞教條。
我就以在本書看到最有意思的三個重點與大家分享。

一、信心:我信上帝,然後呢?

在舊典範中,信心主要作為assensus,即頭腦上相信某些宣稱或教條為真實,或去相信那些「有違常理」或「未確定」的事情。
然而,作者指出,信心(faith)作為信念(beliefs)是相對「無能為力的」:
你可以相信所有正確的事情,但仍然受困綁。你可以相信所有正確的事情但仍然沮喪。你可以相信所有正確的事情但仍然沒有多少改變。相信一些正確的教條,只帶來很少更新轉化的能力。[1]
接著,伯格另外三種理解信心的方式。
  1. 信心作為fiducia,是對上帝的徹底信任,「信心就是信任上帝的浮力,就是信任我們生活、動作、存留的海洋」[2]。
  2. 信心作為fidelitas,是對上帝的忠誠,即專注與上帝的關係,實踐愛上帝與愛鄰舍的誡命。
  3. 信心作為visio,是看待事物整體的方式(vision,異象),看現實為充滿恩典的世界,藉此塑造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讓我們有能力去愛。
我們往往認為「信耶穌」,就是相信「有關耶穌的教義」,如童女生子、死而復活、罪得赦免、三位一體等。然而,我也時常懷疑,相信這些不可更改的教義,對我與上帝的關係是否有幫助?是否有回應我生命的處境?
原來,儘管我過去學了很多神學知識,也自認是「信仰正確」的乖寶寶(好啦挺同完全不是),但我卻沒有坦承自己的脆弱、信任上帝的浮力,也沒有聚焦在愛上帝與愛鄰舍的倫理實踐。換句話說,我就像是充滿信仰教條的空洞軀殼,內裡的生命是一攤死水。

二、罪:世人都犯了罪,然後呢?

罪誠然是基督信仰極為重要的概念,我們可說是最強調「世人都犯了罪」的宗教。然而,伯格大膽地提問:
我們應該以「罪」為一個統括的名稱、所有想法的共通點、帶來痛苦的根源嗎?還是我們應該把罪視為聖經中指向我們痛苦的眾多意象之一?[3]
他繼續說明,若我們今天人類根本存在的問題是奴役、內心封閉、流放、瞎眼、迷失、疏離,那我們應該用更豐富的意象來適切描述福音的信息,如奴役的得釋放、流放的得歸回、瞎眼的得看見、迷失的得找回,而非將所有問題都納入「犯罪─饒恕」的神學框架中。
如果今天一個受苦的人被奴役,他需要的不是被赦免、饒恕,而是得解放。聚焦於罪的詞彙,往往會讓受害者聯想到問題是自己造成的。再者,基督教長期以來理解罪為「個人的罪」,而忽略了「社會集體的罪」,讓罪僅成為一種道德過失與自我反省的語彙,而未指出社會中的不義制度。
相繼而來的,「救贖」這觀念也因此豐富起來。我們常將救贖理解為「上天堂」,而忽略在現世活出一個轉化的生命。伯格指出,聖經中所指的「永生」是今世的現象,而非來世。《約翰福音》的「永生」一詞,常用現在時態表達:「來世」已經來臨
如果來世已經來臨,那救贖意味著什麼?我很喜歡作者將耶穌的救贖與舊約的三個宏觀故事相呼應,分別為釋放者、道路與犧牲的祭。
  1. 耶穌是釋放者(出埃及的故事):耶穌解放受壓迫的人,讓他得自由。
  2. 耶穌是道路(流亡的故事):耶穌指向一個出死入生的道路,能歸回上帝的家。
  3. 耶穌是犧牲的祭(聖殿的故事):耶穌一次獻上自己的生命,代替聖殿中的祭物,顯示上帝的饒恕與接納。
救贖,就是關於釋放,關於回家,關於饒恕。
如此一來,「悔改」便不是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或抱歉,而是一種願意回歸、與上帝重新連結、並踏上救贖之路的決心
人都需要生命的救贖,但或許我們可以用更豐富的語彙來描述真實的生命處境。「運用聖經中既豐富又多樣的意象實為寶貴。單單注意到罪只會削弱我們對罪的理解。」[4]

三、宗教多元:我信基督教,為什麼?

「宗教不都是勸人為善嗎?你為什麼信基督教?」說實話,有時我還真的回答不出來。
伯格認為,在宗教多元的處境下來看基督教,才能得到最透徹的理解
首先,他提出,我們既要避免將自己的宗教絕對化成唯一真理,也要小心將宗教簡化為一種滿足心理需求的投射物。更適切的方式是,將宗教視為「聖禮」,即「中介神聖的有限事物和媒介」[5],為人類回應神聖經驗與追尋神聖者的一種觀看架構或智慧傳統。
再來,發展成熟的宗教,都有些共同的核心:
  • 肯定神聖者、真實的存在:宗教是建基對神聖的瞥見、與神聖連結的經驗上。
  • 轉化的途徑:說明舊身分的死去,與新身分的重生。
  • 實際的操練:如一套的敬拜、禱告、儀式。
  • 憐憫的美德
而宗教之間最不同之處,就在於各自的信念、經文與教義。現代人討厭宗教,多半是僅將宗教理解為一種外在形式,而沒有看見其要表達的內在核心。然而,外在的形式的仍是重要的,因為宗教制度就是靈性成長的管道、通往神聖者的道路。
另外,伯格更激進地指出,
宗教都是那「完全者」的中介,本身卻不是那「完全者」。將這種知識應用在成為基督徒這件事上,關鍵在於並不是要相信只有基督教才是唯一能完全足以揭示上帝的,相反,關鍵在於活在基督教傳統當中,視之為神聖的聖禮、是那「完全者」的中介,是我們稱之為「上帝」,以及定意在基督中認識的那位。基督教本身並不完全,卻是指向完全者,並與那完全者復合的。[6]
我不相信上帝會介懷我們屬哪一個宗教,因全都是與上帝建立關係和使生命轉化的路徑。[7]
為什麼要成為基督徒?或許不在於這個宗教提供了唯一得救的方法,而是它提供了轉化生命的道路。我們都迷失在世界中,我們渴望找到一個家,恢復「生活、動作、存留都在於祂」(徒17:28)的關係。
好,那為什麼要成為基督徒呢?與伯格在書中的答案類似:因為那是我的家。我從小活在這傳統,長大後雖批判這傳統,但同時也欣賞這傳統。總有某些時刻,生命不自覺深受詩歌、信息、經文、禱告、團契生活所觸動。活在這傳統中,就是不斷真實地面對自我,在舊我中死去,在新我中重生。這是充滿荊棘的道路,也是充滿恩典的道路。

結語:心對心說話

如果你是對基督教反感的人,或是從小在教會長大、覺得信仰了無新意的基督徒,都十分推薦你看伯格的《信仰有心》。它是一本接地氣又用心的書,讓我們能從僵化教條的枷鎖中掙脫,用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信仰,甚至顛覆我們對信仰的理解。
我認為,伯格在本書並不是批判舊典範哪邊有錯,而是希望能用一個更貼近生命處境的新典範,去回應那些有家歸不得之人的疑問。
在這個時代,我們不需要再多一個人,告訴你你的生命哪裡有問題,你是否相信某些信條,以及基督教是上天堂的唯一得救之路。我們需要一個彎下腰來的智者,用溫柔且堅定的語彙,心對心說話。
[1]Philip Yancey,《恩典不虛傳》(台北:校園,2017)。
[2]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香港:文藝,2016),頁42。
[3]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43。
[4]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196。
[5]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198。
[6]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243。
[7]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246。
[8]Marcus J. Borg,《信仰有心》,頁254。

Previous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三個男孩的勇敢發聲,改變了美國童軍對性傾向的歧視政策;一名拿著攝影機的人類學家,阻止了巴基斯坦以交易女童作為和解象徵的惡劣傳統;一位熟女以姊弟戀的性經驗,創立了有別於A片的「現實性愛」內容平台,幫助大眾瞭解真實的人類性愛;一個「#blacklivesmatter」標籤,激起廣大群眾關注警察系統性對黑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本文重點 1.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比瞬間改變還重要。 2.要自我成長,重點不在於做什麼,也不在於怎麼做,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3.環境比自制力還重要,要改變習慣,先從改造環境開始。 不拍拍也不鞭策,告訴你實際該怎麼做 《原子習慣》是由美國作家James Clear所著,其核心的論
提到舊約,令人困惑的故事、律法、詩歌是許多人的印象,其晦澀難懂的字句也使人難以親近。基督徒的態度往往是將舊約的經文「屬靈化」,用新約的框架去簡化且解釋舊約難以理解的事物;若再不能解,就索性宣稱那是「舊」約,而基督徒要看重的是新約。 但有一位老先生反其道而行,總是能把舊約的經文解釋得饒富創意,來回穿梭
本文重點 1.不穩定無產階級是欠缺勞動安全、社會性收入與工作認同的一群人。他們的勞動大多是工具性的(僅為了餬口)、機會主義的(有什麼就做什麼)與不穩定的(沒有收入保障)。 2.現今的勞動市場美其名是彈性、自由,說穿了就是更多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帶來的是不穩定無產階級對時間與知識的無法掌
本文重點 1.當理性從「建立共同意義秩序」轉變為邏輯、計算、量化等單一標準,便排除了生而為人的經驗、目的與價值。 2.被現代理性馴化的人,沒有真實的自我。大眾喜歡什麼,他就喜歡什麼;大眾討厭什麼,他就討厭什麼。 3.唯有重新定義人,召回真正的人性,才能對抗主流社會將人視為一種工具、資源與商品的意識形
三個男孩的勇敢發聲,改變了美國童軍對性傾向的歧視政策;一名拿著攝影機的人類學家,阻止了巴基斯坦以交易女童作為和解象徵的惡劣傳統;一位熟女以姊弟戀的性經驗,創立了有別於A片的「現實性愛」內容平台,幫助大眾瞭解真實的人類性愛;一個「#blacklivesmatter」標籤,激起廣大群眾關注警察系統性對黑
本文重點 根據《i世代報告》,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
本文重點 1.習慣是自我成長的複利,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比瞬間改變還重要。 2.要自我成長,重點不在於做什麼,也不在於怎麼做,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 3.環境比自制力還重要,要改變習慣,先從改造環境開始。 不拍拍也不鞭策,告訴你實際該怎麼做 《原子習慣》是由美國作家James Clear所著,其核心的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強調信仰不僅僅是宗教儀式,而是與上帝建立真實的關係。文章分析了信徒如何避免流於形式的信仰,並呼籲基督徒在生活中展現真摯的愛與誠實,強調信仰應該反映在日常行為中,真正的信仰應持續成長並帶來內心的改變。讀者能從中重新思考自己的信仰,並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愛。
Thumbnail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信心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出來。」(《禱告》,楊腓力,p134)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Thumbnail
稱為基督徒的我們,大部份都希望成為大有信心的男人或女人。但我們真的知道成為有信心的人是什麼意思嗎?
Thumbnail
布仁南.曼寧(Brennan Manning):「信仰其實不是我們所信的總和,亦非說話或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僅能透過生活的實踐,將它表達出來。」(《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信心不足」是基督徒弟兄普遍的現象,禱告未蒙垂聽、未得祝福,很可能就陷入軟弱的境地。為什麼會這樣?甘牧師指出,因為我們是活在自然界,傾向倚賴自己的「感官知識」,而非「神話語的真理」。他又說,真實的信心就是亞伯拉罕式的信心,不是根據感官的證據,而是「神的話語」。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強調信仰不僅僅是宗教儀式,而是與上帝建立真實的關係。文章分析了信徒如何避免流於形式的信仰,並呼籲基督徒在生活中展現真摯的愛與誠實,強調信仰應該反映在日常行為中,真正的信仰應持續成長並帶來內心的改變。讀者能從中重新思考自己的信仰,並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愛。
Thumbnail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信心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出來。」(《禱告》,楊腓力,p134)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我認為現代教會交換論歪風與靈恩騙局裡非常嚴重的現象,就是信心的問題。 「信心」跟「信」是不大一樣的東西,要先說清楚,信會有個對象,通常是某種論點、說法、事實、期待或人物、神明之類的東西,但信心多少有點強度計量的內含,例如我有80%的信心這種,但其實也無法絕對量化,總之是一種表示程度的名詞
Thumbnail
稱為基督徒的我們,大部份都希望成為大有信心的男人或女人。但我們真的知道成為有信心的人是什麼意思嗎?
Thumbnail
布仁南.曼寧(Brennan Manning):「信仰其實不是我們所信的總和,亦非說話或思考方式;信仰是一種生活方式,僅能透過生活的實踐,將它表達出來。」(《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信心不足」是基督徒弟兄普遍的現象,禱告未蒙垂聽、未得祝福,很可能就陷入軟弱的境地。為什麼會這樣?甘牧師指出,因為我們是活在自然界,傾向倚賴自己的「感官知識」,而非「神話語的真理」。他又說,真實的信心就是亞伯拉罕式的信心,不是根據感官的證據,而是「神的話語」。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