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你的內在家庭》:每一個破碎的部分都是為了完整自己|【閱讀札記#4】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覺得自己很矛盾嗎?這一刻這樣想,下一刻又那樣做。

你的內心有各式各樣的聲音,就連對同一件事,也可能產生好幾種想法,那些想法就像各種不同部分的你,在不同時候會有不同呈現。你在工作時認真負責,也會在回家後癱在沙發上放空,這兩種南轅北轍的樣貌都是你;一個和藹的人,也可能有嚴厲的一面,任何樣貌都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raw-image

與自己失去連結

每個人都是從孩子成長為大人的,從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再懵懵懂懂到形成自己的認知。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充分的認知來面對遇到的事情,我們從別人的反應得到回饋,以為某個樣子是不好的,於是就隱藏了某部分的自己。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還不夠成熟,或多或少會受到傷害。有時候,不帶有惡意的行為也可能傷害到人,更甚至是實質上的惡意傷害,一句隨口說的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對我們造成了影響,就可能留下傷痕。

被傷害不一定是事實,甚至是我們主觀的感受;然而,我們感受到的痛苦是真實的。

而有些痛苦讓我們無法承受、也無力改變,於是,我們關掉了自己的感受,不讓自己去感覺那樣痛苦的感受。

圖|Pixabay

圖|Pixabay

無法展現的脆弱

隨著我們成長,越來越多認知形成,各種各樣的想法充斥我們,有自己的、有別人的、也有來自社會的。

有些想法理所當然地像真理,無法被撼動,沒有事情可以違背這些信念。

我們遵循這些信念,忽略其他的無數聲音,將自己牢牢守在舒適圈內,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卻也同時困在了舒適圈內。

過去的受傷經歷導致我們無法直接表達出某些真實反應,轉而引發了不同部分來面對。

明明內心是受傷的,卻不會顯露出自己的脆弱、表達自己的需求,反而會攻擊他人來避免自己有受傷的可能;又或者繞過傷害,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專注在別的事情上,就可以不用處理受傷的痛苦;甚至會先攻擊自己,就不用遭受來自別人可能的傷害。

這些我們無法理解、甚至討厭的部分,是為了防止我們受到傷害,觸碰到更底層的創傷。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看不見的傷痕

我們在過去受到了傷害,但那時候的我們,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也無法承受劇烈的痛苦,於是將受傷的部分深深埋藏。

那些我們未及時處理的傷、當下無法承受的痛,被深埋在底層,無法輕易觸碰。

為了不觸碰那樣的痛苦,會由不同部分的我們採取行動,努力避免我們感受受傷的部分,以致我們不需要去面對過去的創傷。

然而,不痛不代表傷痊癒了,未痊癒的傷碰到了就會痛,別人有意、無意的行為都可能觸發我們的警報,從而做出各種過激的行為,難以處於平靜、自在的狀態。

創傷未被療癒,一再壓抑反而引起更激烈的反應。

我們害怕受傷,無法面對痛苦,所以將過去受傷的自己深埋、遺忘,越走越遠,卻忘了停下看看,那個替我們承受痛苦的部分始終存在,需要我們去看見、去愛。

圖|Pexels

圖|Pexels

看見真實的自己

我們以為不要有受傷的部分就可以了,於是開始有各種各樣的部分出現,只為了不要讓我們看見受傷的部分。

遭遇不好的對待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每個人認知的好與想要的對待方式不同,我們都從自己為出發點,忽略了別人的想法與期待可能有所不同,因偏差而產生誤解。

我們無法保證別人都會用我們喜歡的方式對待我們,有時甚至連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對待。如果我們願意,傾聽每個內在部分的聲音,擁抱受傷的部分,也感謝努力保護我們不受到傷害的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護著我們。

看見過去的創傷,面對它、接納它,才可能真正療癒自己。

創傷隨時都可能再次浮現將我們淹沒,需要一次又一次看見過去的傷痛。療癒創傷很辛苦,也很不容易,但在復原的過程中,我們會收穫意想之外的知識與智慧,也能好好愛自己。

看見自己原本的樣子,療癒過去的傷痛,找回自己是誰。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沒有不好的部分

我們越長越大,接觸的人、經歷的事多了,心思也隨之變得複雜。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考量的不只有自己,眼前的人、當下的情況都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在不同階段也會因應不同需求做出不同選擇。

我們一直往前走,在遺忘創傷的同時,也遺失了那一部分自己,漸漸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樣。

然而,他們從不曾消失,有因痛苦而被遺忘的部分,有保護我們免於受傷的部分,有維持我們正常生活的部分;他們始終存在,是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每一個部分都來自於我們的需要,不需要驅逐任何部分的自己。

圖|Pexels

圖|Pexels

7會員
17內容數
讀有興趣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