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沒有在疫情期間多上點軍訓,覺得有點血虧
這個虧是覺得,等到課都回復實體了才去修,就被出席綁到死的無奈。
六上的時候我把軍訓課都塞到禮拜二的全天,一口氣要把抵免役期的名目都修起來放;先前據外校同學說法,原來有的學校甚至連軍訓都沒在開,成大這裡還不錯,有熱心的教官每學期開好開滿,這點坦白說還是挺幸福的。
過去幾年開始習慣遠距後,現在教室坐整天有點受不了。
那是一種,在很多課程分明可以用最少的時間,得到一樣甚至更好效果的感覺不見了,還感覺到,有的課沒必要是 2 學分、有的老師比起實體可能還更適合遠距錄製,但一切就隨著後疫情回到原點;偏好遠距,就可能拿不到學歷證明。
其實是希望課程可以隨著它本身的屬性去調整實體或遠距的比例,多點彈性。
...
有時候很難理解,「大範圍」沒有效率的制度怎麼不彈性一點呢。
想到去年 (2023) 海葵終於打破颱風登臺紀錄,有些課隨後彈性調整成遠距。
雖然還沒有過遠距辦公的經驗,疫情來之前即使是聽說過有這種工作模式,時空背景下的我剛開始滿難接受:有「工作」這種東西在家處理的嗎,會做得好嗎;直到持續整整一年的遠距課,除了體育比較可惜之外,都覺得相當實在。
所以會不明白後疫情時代又走老路的學習體制,很多老師的適任有待質疑。
一場新冠,配套遠距炸出很多課程真實面貌:學分制定的齊頭式平等更加明顯,浪費時間的只會更浪費時間;學習效率顯然比人在教室要好太多,不僅可以自行挑時間進補,還可以一再重複習讀。
把學生硬性綁在教室,要求出席的規定是為什麼,如果是要形式的話可以不用。
當前成大規定修的遠距課程,不可以超過畢業總學分 1/2
加上翹的課數不勝數,這樣的規定實在是看不出對學生有利的端倪。
大五系上來一位新老師,五下、六上我都接連上他的選修課,最大差別在於老師到任第一年是全遠距,隔年取消是「被學校關切」因為比較沒有充分理由,即使學生課前都有表達遠距意願,最後還是只能出席,然後被現場雙語政策荼毒。
從前看到有學生表示不偏好遠距,清一色幾乎是想留住「有上課」的感覺。
當然目前,唯一有說服到我的理由只有稍微薄弱的:學校實體 (實際面或辦公等)的存續,確實整整 128 學分要都是以數位方式進行,取得學歷可能有些爭議,但我會單方面覺得這還是學校自己要面對的事情,即使已經訂下成規。
同樣是學習卻以制度去預設學生會不認真,那應該被檢討的好像不只學生歐。
...
讀者可以如何 follow 到各種最新作品呢,記得先登入 Google,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