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圖轉載自Cheers外樂工作人

本圖轉載自Cheers外樂工作人




談判之前,必須先認清局勢,確認自己參與談判的目的。




***進階研習專欄「管理成功心法」:

Frank .Tzeng

曾經擔任日商、德商及本土企業主管。縱橫職場跌跌撞撞三十年,有收穫,有成就,有失落,也有感傷。

希望透過分享自己的經驗,能夠對從事管理工作的朋友,有所幫助,因而可以輕鬆領導身體健康,並且順利達成績效。



185會員
379內容數
走過職場三十年,法蘭克想在這裡跟你分享在職場上,如何讓丹田充沛、思慮清明的內功心法。世界一直在變,商業推陳出新。唯有具備清澈澄明的正確心態,才能波瀾不興、腳步穩健地發揮你的才能,存取成就步步高升,獲得富足和諧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職場法蘭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勇氣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交情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進步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留才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果敢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高度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談判力悖論:為什麼掌握了關鍵要素,卻仍對賽局感到無力為何掌握了關鍵市場關鍵需求,也就是擁有開發及設計能力的學生們,在談判上會這麼的弱勢呢?照理來說,壟斷關鍵因素應該就能緊扼賽局脈搏,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這情況下的談判力悖論,以及該如何解開不利的局面。
Thumbnail
avatar
Rain Wu
2020-06-12
談判截稿時間不該死,遲交稿罪該萬死截稿時間是可以談判的,比起做不到一百分得到零分,不如先拿六十分,行有餘力再精進品質。透過大量練習抓出自己的理想進度。當我們能精準評估自己的工時,就能合理地要求工資!
Thumbnail
avatar
陶曉嫚
2020-05-12
談判關鍵技巧解析!談判大師告訴你五個成功談判的必備元素在《Getting to Yes》一書中,作者說明了協商談判如何才不會成為一場無建設性的衝突。他們將談判定義為「在有一些共同的利益基礎,也有一些利益衝突時,雙方為了達成協議所做的溝通協商的藝術」。要掌握好談判這個溝通協商的藝術,有哪些必備的技巧元素呢?
Thumbnail
avatar
哈利熊HoliBear
2019-12-03
談判大師克里斯.克羅福的六個談判技巧公開或許你認為談判是專家才用的到的高深溝通技巧,但其實是生活中隨處可見,隨時都可應用的技能。美國談判溝通大師克里斯.克羅福就總結了多年的談判協商經驗,揭密了六個超實用的談判小技巧!
Thumbnail
avatar
哈利熊HoliBear
2019-11-29
談判如何計算開價?原來還有這些事情要注意談判協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卻是人生中的重要溝通技能。只要知道如何運用一些談判上的小技巧,你也能成為談判高手!例如,你知道談判中有哪兩個最重要的兩個數字嗎?
Thumbnail
avatar
哈利熊HoliBear
2019-11-27
談判前的100%準備戰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談判協商是令很多人感到不自在的事,但是卻是在生活中常常會運用到的溝通技巧。在談判之前,該做好什麼樣的準備呢?又有那些關鍵的談判技巧可以幫助後續協商溝通的進行呢?
Thumbnail
avatar
哈利熊HoliBear
2019-11-26
談判大師艾得.布朗多:2020年談判成功的十大技巧在現今充滿變動的商業背景下,談判協商能力已然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美國溝通談判專家艾德.布朗多重新檢視、更新了他的十大談判技巧!趕快來看看成為談判大師吧。
Thumbnail
avatar
哈利熊HoliBear
2019-11-25
談判大師的溝通心法 讓你避開B咖陷阱 前幾天,艾兒莎在書架上注意到一本之前買的書:《為什麼Google、LinkedIn、波音、高通、迪士尼都找他合作?》。 如今他的書名又再次吸引我的目光,原因在於上個月剛好有個朋友找我聊天他當業務做陌生拜訪、開發新客戶的時候,很容易在一開始便處於「不對等」的狀況...
Thumbnail
avatar
艾兒莎
2019-08-06
談判暗殺術許久沒有執筆寫文章了,最近再次審視了自己的下一步及對未來的規劃,因此嘗試著讓自己更適應遠端工作,應付逐漸增加的工作量,以及喜歡四處參與研討會和交流聚會的生活步調,以此為戒口合理化拖延文章產出。這次被社群中的朋友推薦了一本 《FBI 談判協商術》的經典書籍,就決定來寫一下讀後評價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技巧,
Thumbnail
avatar
Rain Wu
2019-07-22
談判戰略:極端簡易版嗯,這兩周的感想是,果然知道談判戰略的人不多,事情順序有個理路在,不過大部分的人還是以爽為主,而且筆者也發現到,屬於檯面下作業的,幾乎沒人討論,或是根本不認為有其必要。總之,這是一個很好的社會觀察點,但不是這篇的重點。
Thumbnail
avatar
王立第二戰研所
200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