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思想領域有那些部分值得研究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義理思想領域多數的題目,其實都有不少人研究過,能夠創新或值得發展的部分,相對較少。以下則提供一些研究參考的方法:

(一)多數的學者採用西方的理論來詮釋中國哲學文本,期待創造出一種東西交融的對話與交融,而得到一向與意義。

(二)此外,出土文獻的出現,讓學者重新去檢視以往建立起的概念,是否需要去重新修正與反省。

(三)非主流的思想家,開始被提出來研究,不再只注意主流流派的發展,更重視非主流在整個朝代脈絡下的意義與價值為何?

儒家值得的研究方向

1.儒家與法制的結合-以現代法律來看待儒家難題,或以古鑑今來看待當代社會

2.荀孟的重新檢討-荀子地位的提升

3.出土文獻

4.非主流學者的研究

道家值得研究的方向

1.環境生態保護觀念

2.道教的命題

3.歷代道家研究者的詮解

4.出土文獻

5.非主流學者的研究

6.魏晉新道家時代人物、命題的深入

釋家值得研究的方向

1.出土文獻

2.敦煌寫本

3.淨土宗

4.本土三宗中鮮少研究的人物




avatar-img
10會員
185內容數
中文研究所學校眾多,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又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達到考取的目標?進入研究所後,如何選擇自己的碩博論文題目?都是此專題探討的目標。此外,嘗試不同類型的創作,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象山慶[蓮想].21~30 21--善導流淨土思想在中國似乎很不盛行,除了一武一宗的「王難滅佛」而文獻毀失之外,或與民族性有關,也就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性格,講求自力的修身成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在生活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凡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古往今來的神聖文本中所蘊藏的勵志語錄和智慧教誨,強調了在尋求智慧過程中,辨識真相與分辨教導的重要性
Thumbnail
善與惡,自古以來是道德哲學的核心議題,但其判斷並非絕對。善與惡的概念因文化、社會與個體差異而呈現相對性,後現代的非本質主義思維,打破了固有的二元對立,促使我們以多元視角重新審視道德判斷。這種反思有助於我們在宗教與政治等複雜領域中,超越簡化的標準,促進更和諧的理解與共處。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畢竟,我們並非以西方研究向度強迫帶入、附會解釋中國哲學文本,乃是藉此轉向,深掘典籍中固有的身體資源。[1]這樣的轉向,非但不會與過往心性研究發生斷裂,反而能豐富中國哲學研究並提供新的視野。近二十年來於台灣中國思想範疇的研究中,身體議題可說方興未艾,論著豐碩。[2]無論是對儒家、道家或醫家的身體觀研究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象山慶[蓮想].21~30 21--善導流淨土思想在中國似乎很不盛行,除了一武一宗的「王難滅佛」而文獻毀失之外,或與民族性有關,也就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性格,講求自力的修身成聖:「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在生活中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凡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古往今來的神聖文本中所蘊藏的勵志語錄和智慧教誨,強調了在尋求智慧過程中,辨識真相與分辨教導的重要性
Thumbnail
善與惡,自古以來是道德哲學的核心議題,但其判斷並非絕對。善與惡的概念因文化、社會與個體差異而呈現相對性,後現代的非本質主義思維,打破了固有的二元對立,促使我們以多元視角重新審視道德判斷。這種反思有助於我們在宗教與政治等複雜領域中,超越簡化的標準,促進更和諧的理解與共處。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畢竟,我們並非以西方研究向度強迫帶入、附會解釋中國哲學文本,乃是藉此轉向,深掘典籍中固有的身體資源。[1]這樣的轉向,非但不會與過往心性研究發生斷裂,反而能豐富中國哲學研究並提供新的視野。近二十年來於台灣中國思想範疇的研究中,身體議題可說方興未艾,論著豐碩。[2]無論是對儒家、道家或醫家的身體觀研究
Thumbnail
傅佩榮:「把哲學視為『從人的理性出發,尋找他最深的關懷的一種過程』,而不是把近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所發展的那一套哲學,這樣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
Thumbnail
修行、修道,必然從修心開始。 因為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價值與文化,代表著大自然宇宙的自然真理。 修道,就如同是要學習一套新的思想價值,替換那自己從小學習來的心智與思維。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