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父母的毒性催眠

2023/10/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可是,有些父母的行為方式卻像一種負向的「催眠暗示」,對孩子的潛意識造成傷害。

一些父母會經常批評孩子的外表,以負面的言語侵蝕孩子的自信心。他們挑剔孩子的舉手投足,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錯誤存在。他們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讓孩子產生「永遠不夠好」的自卑感。這些負面訊息會反覆灌輸,就像催眠師給予負向暗示一樣,逐漸侵入孩子的潛意識,形成他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負面認知模式

有些父母許下空洞的承諾,未兌現諾言會讓孩子的信任感被破壞。他們以「我後悔生了你」來傷害孩子,就像植入孩子心中「我不被需要」的負向暗示,削弱孩子的歸屬感。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負擔,不被愛或不被需要。

這些負面訊息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靈裡,就像催眠植入的暗示一樣,並影響他們往後的人生。孩子會不自覺地學習這些行為模式,進而出現自卑、依賴、人際關係困難等問題。


語言催眠 - 父母言語的毒性影響

父母的言語,對子女心靈成長的影響力,有如催眠師給予的暗示一般。某些父母經常使用負面語言來批評孩子,這些言詞就像含有毒性的「語言催眠」,會對孩子的潛意識造成深遠傷害。

負面語言的第一種類型是攻擊孩子外表。父母會以「醜」、「太胖」等字眼來貶低孩子的外貌。這會令孩子產生外表缺陷的負面自我認知,影響身體意象,增加外貌焦慮,甚至可能引發飲食失調等問題。

第二種類型是挑剔孩子的言行舉止。父母以「你為何那樣走路?」等問句挑剔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存在錯誤。孩子會認為被批評的地方有缺陷,進而在人前變得緊張與不自在。

第三種是與他人比較。父母比較孩子與兄弟姊妹或其他孩子的優劣,讓孩子產生永遠不夠好的自卑感。這種比較會破壞兄弟姊妹間的关系,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肯定比不上其他人。

這些負面言語會反覆灌輸,逐漸侵入子女的潛意識,形成他們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模式,並影響未來人生。


行為催眠 - 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產生強大的引導作用,就像催眠師的暗示一樣影響受術者。當父母展現負面行為時,會影響子女心智發展。

若父母常以拳腳相向,會讓子女學習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家庭暴力會成為子女的行為模式,他們往後也會使用暴力對待伴侶或子女。

父母沉迷賭博或酗酒,也會讓子女認為這些是正常的生活方式。子女觀察學習父母逃避現實的行為,日後也會走上賭博或酗酒的不良途徑。

父母的言語暴力如「我後悔生了你」也會傷害子女,使他們認為自己不被需要。這會毒化子女的自我形象,認為自己不被愛或不被接納。


家庭氛圍的催眠效應

緊張敵對的家庭氣氛會讓孩子認為人際關係充滿衝突。父母經常口角爭吵,會讓孩子學習使用言語暴力對待他人。這種負面的人際觀會降低孩子的同理心,日後也以辱罵相向。

父母的情緒控制如孤立禁閉,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被孤立的。這種排拒會造成孩子產生自卑及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和不被需要。這種負面自我觀會延續至孩子的人生。

家庭教養與管教方式也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成長。部分父母認為嚴厲管教才能讓孩子聽話守規,但這種方式往往會留下負面的長期影響。

體罰是最直接的嚴厲管教手段。父母以物理苦痛來懲戒孩子,會讓孩子認為強者可以任意懲罰弱者,學習以武力掌控他人。被體罰的孩子也會產生憤怒、反叛心理,與父母的關係疏遠。

言語侮辱也會傷害孩子自尊。父母經常責備孩子「沒用」、「只會害人」等,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產生無助感和抑鬱傾向。孩子也會認為可以用言語傷人,模仿父母辱罵他人。

嚴厲管教表面上可以讓孩子短期內聽話,但長期下來會損害親子關係,也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際技巧。


總結

父母就像孩子的催眠師,他們的一舉一動會透過潛移默化塑造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模式。

批評孩子的外表、挑剔孩子的舉止、與他人比較等負面言語,都會侵蝕孩子的自尊心,埋下自卑、焦慮的種子。家庭暴力、沉迷逃避等負面行為模範,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緊張、敵對的家庭氛圍,更會阻礙孩子建立正向價值觀。

父母應深刻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力,並積極營造溫馨、支持的家庭環境。用愛與智慧陪伴孩子成長,避免負面的催眠效果,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2會員
5內容數
有關心理、催眠、正念、認知行為相關的文章,幫助大家認識催眠相關的主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