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父母的毒性催眠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可是,有些父母的行為方式卻像一種負向的「催眠暗示」,對孩子的潛意識造成傷害。

一些父母會經常批評孩子的外表,以負面的言語侵蝕孩子的自信心。他們挑剔孩子的舉手投足,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錯誤存在。他們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較,讓孩子產生「永遠不夠好」的自卑感。這些負面訊息會反覆灌輸,就像催眠師給予負向暗示一樣,逐漸侵入孩子的潛意識,形成他們對自己和世界的負面認知模式

有些父母許下空洞的承諾,未兌現諾言會讓孩子的信任感被破壞。他們以「我後悔生了你」來傷害孩子,就像植入孩子心中「我不被需要」的負向暗示,削弱孩子的歸屬感。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負擔,不被愛或不被需要。

這些負面訊息會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靈裡,就像催眠植入的暗示一樣,並影響他們往後的人生。孩子會不自覺地學習這些行為模式,進而出現自卑、依賴、人際關係困難等問題。


語言催眠 - 父母言語的毒性影響

父母的言語,對子女心靈成長的影響力,有如催眠師給予的暗示一般。某些父母經常使用負面語言來批評孩子,這些言詞就像含有毒性的「語言催眠」,會對孩子的潛意識造成深遠傷害。

負面語言的第一種類型是攻擊孩子外表。父母會以「醜」、「太胖」等字眼來貶低孩子的外貌。這會令孩子產生外表缺陷的負面自我認知,影響身體意象,增加外貌焦慮,甚至可能引發飲食失調等問題。

第二種類型是挑剔孩子的言行舉止。父母以「你為何那樣走路?」等問句挑剔孩子,讓孩子認為自己存在錯誤。孩子會認為被批評的地方有缺陷,進而在人前變得緊張與不自在。

第三種是與他人比較。父母比較孩子與兄弟姊妹或其他孩子的優劣,讓孩子產生永遠不夠好的自卑感。這種比較會破壞兄弟姊妹間的关系,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肯定比不上其他人。

這些負面言語會反覆灌輸,逐漸侵入子女的潛意識,形成他們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模式,並影響未來人生。


行為催眠 - 父母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產生強大的引導作用,就像催眠師的暗示一樣影響受術者。當父母展現負面行為時,會影響子女心智發展。

若父母常以拳腳相向,會讓子女學習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家庭暴力會成為子女的行為模式,他們往後也會使用暴力對待伴侶或子女。

父母沉迷賭博或酗酒,也會讓子女認為這些是正常的生活方式。子女觀察學習父母逃避現實的行為,日後也會走上賭博或酗酒的不良途徑。

父母的言語暴力如「我後悔生了你」也會傷害子女,使他們認為自己不被需要。這會毒化子女的自我形象,認為自己不被愛或不被接納。


家庭氛圍的催眠效應

緊張敵對的家庭氣氛會讓孩子認為人際關係充滿衝突。父母經常口角爭吵,會讓孩子學習使用言語暴力對待他人。這種負面的人際觀會降低孩子的同理心,日後也以辱罵相向。

父母的情緒控制如孤立禁閉,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被孤立的。這種排拒會造成孩子產生自卑及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和不被需要。這種負面自我觀會延續至孩子的人生。

家庭教養與管教方式也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成長。部分父母認為嚴厲管教才能讓孩子聽話守規,但這種方式往往會留下負面的長期影響。

體罰是最直接的嚴厲管教手段。父母以物理苦痛來懲戒孩子,會讓孩子認為強者可以任意懲罰弱者,學習以武力掌控他人。被體罰的孩子也會產生憤怒、反叛心理,與父母的關係疏遠。

言語侮辱也會傷害孩子自尊。父母經常責備孩子「沒用」、「只會害人」等,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產生無助感和抑鬱傾向。孩子也會認為可以用言語傷人,模仿父母辱罵他人。

嚴厲管教表面上可以讓孩子短期內聽話,但長期下來會損害親子關係,也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際技巧。


總結

父母就像孩子的催眠師,他們的一舉一動會透過潛移默化塑造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模式。

批評孩子的外表、挑剔孩子的舉止、與他人比較等負面言語,都會侵蝕孩子的自尊心,埋下自卑、焦慮的種子。家庭暴力、沉迷逃避等負面行為模範,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緊張、敵對的家庭氛圍,更會阻礙孩子建立正向價值觀。

父母應深刻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力,並積極營造溫馨、支持的家庭環境。用愛與智慧陪伴孩子成長,避免負面的催眠效果,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




avatar-img
2會員
5內容數
有關心理、催眠、正念、認知行為相關的文章,幫助大家認識催眠相關的主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催眠101 的其他內容
催眠治療(Hypnotherapy)是一種心理治療的形式,治療師會先引導患者進入深度放鬆或者是類似恍惚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治療師就可以開始和患者合作,用各種誘導性的放鬆和想像的技巧,通過在潛意識中植入暗示,幫助患者在生活上創造他們所需要的改變。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是當今最成功的心理治療模式之一。它起源於19世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強調探索個人的童年經歷和潛意識。在近幾十年,CBT 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模式崛起,它結合了多種理論傳統,強調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已成為世界上最廣泛應用
傳統催眠治療和艾瑞克森催眠治療都通過誘導催眠狀態來達到治療目的。但是兩者在催眠過程的控制方式上有區別。傳統催眠強調催眠師對過程的控制,而艾瑞克森催眠則強調催眠者與被催眠者之間的合作。艾瑞克森催眠更注重被催眠者的主體性,運用非指令性暗示,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
催眠治療(Hypnotherapy)是一種心理治療的形式,治療師會先引導患者進入深度放鬆或者是類似恍惚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治療師就可以開始和患者合作,用各種誘導性的放鬆和想像的技巧,通過在潛意識中植入暗示,幫助患者在生活上創造他們所需要的改變。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是當今最成功的心理治療模式之一。它起源於19世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強調探索個人的童年經歷和潛意識。在近幾十年,CBT 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模式崛起,它結合了多種理論傳統,強調認知和行為的改變,已成為世界上最廣泛應用
傳統催眠治療和艾瑞克森催眠治療都通過誘導催眠狀態來達到治療目的。但是兩者在催眠過程的控制方式上有區別。傳統催眠強調催眠師對過程的控制,而艾瑞克森催眠則強調催眠者與被催眠者之間的合作。艾瑞克森催眠更注重被催眠者的主體性,運用非指令性暗示,尊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個高需求又高敏感孩子的母親,以前最常被長輩說:「這個小孩就是生來糟蹋人的!」而尋求同輩的經驗與協助,得到的建議也總是小孩喜歡挑戰大人的底線,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守住絕對不要屈服,否則就會被吃得死死的,以後會越來越難教育。 曾經,我也相信以上的說法,也實際執行過暫時隔離的方式,結果小孩的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最近被親戚潑了一身髒水,而我的父母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我的不成熟或我的又一個失敗,資到自己在家裡的情況本來就很糟,本來一直忽略不想管,也許是寫做的影響開始想改變自己,故寫出這篇文章 一、別人眼中的你 = 父母眼中的你 當父母對待你時,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界對你的看法。如果父母對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身為一個高需求又高敏感孩子的母親,以前最常被長輩說:「這個小孩就是生來糟蹋人的!」而尋求同輩的經驗與協助,得到的建議也總是小孩喜歡挑戰大人的底線,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守住絕對不要屈服,否則就會被吃得死死的,以後會越來越難教育。 曾經,我也相信以上的說法,也實際執行過暫時隔離的方式,結果小孩的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西元二零二四年,八月八日,今天是父親節。 越長大越不喜歡過父親節和母親節,因為那種節日在我們家,已經變成資本主義的那種互相競爭比較炫耀的形式了。 我的父親,從我一出生就很喜歡拿我跟其他同齡的孩子比較。我的童年時,常常因為成績不好,或者沒有好好守規矩,就會被用掃把打、用皮帶抽、或者用手捏到烏青……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的各種行為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會引發父母的憤怒。當父母在生氣時處罰孩子,事後常會感到愧疚和後悔。這種愧疚感不僅影響父母的情緒,也可能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理發展。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最近被親戚潑了一身髒水,而我的父母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我的不成熟或我的又一個失敗,資到自己在家裡的情況本來就很糟,本來一直忽略不想管,也許是寫做的影響開始想改變自己,故寫出這篇文章 一、別人眼中的你 = 父母眼中的你 當父母對待你時,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界對你的看法。如果父母對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當我們在探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的溝通方式對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比如當孩子取得成功或表現良好時,若父母選擇沉默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而在孩子犯錯或失敗時卻施以嚴厲的責罵,這種偏頗的反應模式,往往導致孩子自我肯定感的低落。 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可和回饋極為敏感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