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罵孩子的背後:陰影的複製,毒性教條的延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記得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談到家庭的毒性教條,往往讓人不寒而慄。那像是一種難以擺脫的宿命,揮不走,也逃不掉。一如酗酒的人通常來自酗酒家庭、施暴的父母往往在兒時曾遭暴力相向甚至有受虐經驗。過往總以為,那幼時殘破不堪的記憶將有助於成為父母之後的警惕與改變。殊不知,潛意識的影響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佔據了主宰的位置。

為人父母之後,更有機會去反思整個過程的點滴。乍然發現,那心裡底層的陰影果真造就了毒性教條延伸的可能。怎麼說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的陰影面,那是自己所不願意去碰觸、去面對的人性特質。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意識的刻意忽略或壓抑而逐漸積壓在心靈底層。但是,那帶著豐沛的情緒渲染力,使其並未因此而消逝,反而在潛意識中活躍著。

帶著那樣的陰影進入到成人世界後,身旁熟悉的伙伴也許早已摸透了彼此的脾胃,深知地雷埋藏的位置,而曉得避開免受池魚之殃。不熟悉的人,或許在不經意中碰到,但當事人卻也總是礙於情面而願意去隱忍。同樣的道理,在其上位者或許未必能周全地考量到下屬的心情,所以不見得能夠避開地雷。但是既然踩地雷的是上位者,礙於現實因素,不管如何自己也會努力把雷管拔掉不至於讓地雷引爆。而在其下位者,則必戰戰兢兢避開那可能引爆的地雷區。所以,即便內心潛藏的陰影在不知不覺中鋪排了各樣的地雷,卻不見得在現實的互動狀態裡有太多引爆的機會。

然而,這一切在面對孩子時情況則有所不同。孩童的直率根本不考慮所謂的地雷區,親子關係背後所隱含的權力結構,更是讓父母沒有拔掉雷管的避諱。於是乎,這樣的關係中反而變成了現實世界裡最有可能引爆地雷的情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原本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慢慢地學習生活的規範、社會的體制。犯錯在所難免,畢竟每個孩子都是在犯錯的過程中,慢慢地學習與修正。但是,如果孩子所犯的過錯被賦予了額外的解讀,那麼孩童恐怕將難以理解事件本身的意涵。更有甚者,那不斷升高的焦慮,末了甚至只是單純地將其視為碰觸不得的景況。

例如,一個對於失敗有著陰影的父親,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將其投射到孩子身上。於是,當孩子表現不佳時,父親往往不是單純地去教導或是指責。而是孩童的失敗引發了父親內在的不安,為了去避免焦慮的擴大,其往往極其嚴厲地去指責孩子。彷彿藉此可以矯正內在的陰影,殊不知那對的投射,於自己內在的陰影並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讓孩子對於失敗所可能面對的父親的盛怒,而感到極端不安。於是乎,長此以往,那焦慮與失敗的連結越發穩固,也將使得那關於失敗的陰影逐漸形成。是故,父親的陰影在不知不覺中便複製到孩子身上,關於失敗的毒性教條,便可能依此而延續下去。

以此說來,面對孩子的負向行為,當父母覺察到自身的情緒遠超乎面對該事件的合理表現時。也許父母得先退出當下的情境,讓自己試著先照顧好自己。等到自己舒緩了內在的情緒壓力,再回頭面對孩子。如此一來,孩子有機會在平穩的情緒上,嘗試去理解並且解讀自己的負向行為所帶來的不當後果。並且嘗試去調整與改變行為,而不至於偏頗地將行為與自己合而為一,如同錯的行為只是意味著錯的人。

相對於此,如果父母無法抽離那當下的失控,那麼父母的盛怒將瞬間拉高孩子的焦慮。如此一來,孩子變可能因為焦慮而失卻了足夠的思維判斷。更有甚者,其也可能無法順利地拆開行為與個人間的綑綁。而面對父母情緒失控的指責,孩子往往接收了許許多多的負向情緒,並且將之與自身的存在連結在一起。亦即,其所衍生的解讀常常是,糟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自己的存在。

如此一來,孩子在那過程中,不僅漸漸擴充內在的陰影面,甚至不斷消磨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之後,其反而失卻了面對外在指責與糾正所需具備的力氣與後盾,並且同樣地複製了父母的情緒失衡。是故,有的孩子在面對指責時,選擇不假思索地嚎啕大哭,有的則早熟地將其壓入潛意識層面,高高築起的防衛機制,讓其呈現出毫不在乎的模樣。如此的反應皆讓人憂心、也讓人害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是句許多人皆能琅琅上口的名句,為人父母者並不是非得要成聖成賢,關鍵是其是否能學著嘗試去面對自身的陰影。很多時候父母會去埋怨孩子,不應去踩踏別人總能刻意避開的地雷。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孩子不也是父母在修行上的貴人,當別人都避開了,唯有他們願意去承擔可能帶來的責備,仍去踩到父母的痛處。所以,又何忍讓他們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複製父母的陰影,傳承父母極其渴望擺脫的毒性教條。

所以,能否在自己暴怒的指責之後,嘗試剖析自己的狀態。陰影的面對與化解當非一朝一夕可成,是故在那過程中,或可提醒自己,嘗試著先處理好自身的情緒之後,才去面對孩子。如同前面所述,如果孩子是父母心靈成長的貴人,那又何忍去傷害他們呢?所以囉!既然孩子彰顯了原本所不欲面對的陰影,何不藉此機會改變自己,而不是讓其複製在孩子身上。可曾想過,如果在孩子長成之後,卻在其身上看見自己陰影的烙印,那痛豈非無以復加,而心境又豈止是悔恨而已。

是故,當孩子提供了面對陰影的契機,那麼為人父母理當承擔起阻斷毒性教條的責任。當然,那需要無比的勇氣與決心,找不到的話,想想孩子吧!



延伸閱讀


關於一個父親的叨叨絮語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73會員
179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2025/03/22
深夜坐在案前,心裡頭感觸頗深,也許是因為剛剛去參加了小蓁蓁與小亮亮的班親會,老師分享了兩個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旋即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突然覺得,這兩姊弟懂事多了。聽著老師對於兩個小寶貝的讚美,心裡頭不免甜甜的。然則也許是這個暑假花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對他們的成長也有更多的體悟。
Thumbnail
2025/03/22
深夜坐在案前,心裡頭感觸頗深,也許是因為剛剛去參加了小蓁蓁與小亮亮的班親會,老師分享了兩個小朋友在學校的表現,旋即聯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突然覺得,這兩姊弟懂事多了。聽著老師對於兩個小寶貝的讚美,心裡頭不免甜甜的。然則也許是這個暑假花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對他們的成長也有更多的體悟。
Thumbnail
2025/01/08
相信自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得要有實際生命經驗的積累,才能夠去抗衡內心的恐懼與遲疑。內心願意去相信著,經歷過這一次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將擁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對往後的人生路途,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保有樂在學習的熱誠與初衷。
Thumbnail
2025/01/08
相信自己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得要有實際生命經驗的積累,才能夠去抗衡內心的恐懼與遲疑。內心願意去相信著,經歷過這一次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將擁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對往後的人生路途,更重要的是,希望他們保有樂在學習的熱誠與初衷。
Thumbnail
2024/11/17
「你的孩子聰明嗎?」也許誠如杜薇克教授的研究所呈現出來的,當虛榮地享受著「聰明」的光環時,也許同時得要理解其背後所可能衍生的困境。那責任絕非單純地落在孩子身上,若無法適切提醒「努力的價值」,其將可能困守在聰明的牢籠裡,那苦,豈止難捱,更難的是說不出口,也找不著出路。
Thumbnail
2024/11/17
「你的孩子聰明嗎?」也許誠如杜薇克教授的研究所呈現出來的,當虛榮地享受著「聰明」的光環時,也許同時得要理解其背後所可能衍生的困境。那責任絕非單純地落在孩子身上,若無法適切提醒「努力的價值」,其將可能困守在聰明的牢籠裡,那苦,豈止難捱,更難的是說不出口,也找不著出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身為一位作文老師,看過無數學生文章、面對過無數孩子和家長,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是模仿父母的壞榜樣。但當大人在氣頭上,只想藉由言語和肢體暴力來立即解決問題時,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同樣的毛病,最該打的人可能是自己!」以下舉三個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身為一位作文老師,看過無數學生文章、面對過無數孩子和家長,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孩子的行為問題,多半是模仿父母的壞榜樣。但當大人在氣頭上,只想藉由言語和肢體暴力來立即解決問題時,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同樣的毛病,最該打的人可能是自己!」以下舉三個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小時的我,常常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脾氣嚇個半死,深怕媽媽生氣,於是成為照顧大人情緒的孩子(親職化小孩),也就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聽著父母的建議長大,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少有自己的意見。 直到有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小時的我,常常被媽媽突如其來的脾氣嚇個半死,深怕媽媽生氣,於是成為照顧大人情緒的孩子(親職化小孩),也就是媽媽眼中的乖小孩,聽著父母的建議長大,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少有自己的意見。 直到有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我明明就很想要好好愛孩子,可是總會不知道為什麼就火山爆發、情緒潰堤?」、「孩子講都講不聽,大哭大鬧的行為總是惹得我更容易崩潰…」 各式各樣的教養書總在指導著身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和孩子應對與互動,才能夠增進與孩子的親密感、也協助孩子在情緒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經歷過無數次的挫折與磨難之後,才明白想改變孩子之前要先改變自己。每次看到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好像看到過去常犯錯的自己,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將我的缺點一一映照出來,令我滿心慚愧。 家庭教育是我最缺乏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部分。孩子從托嬰中心到國小的成長經歷,跟同期的孩子差異很大,他的自我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經歷過無數次的挫折與磨難之後,才明白想改變孩子之前要先改變自己。每次看到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好像看到過去常犯錯的自己,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將我的缺點一一映照出來,令我滿心慚愧。 家庭教育是我最缺乏也是最需要學習的部分。孩子從托嬰中心到國小的成長經歷,跟同期的孩子差異很大,他的自我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每個孩子的到來 多數都攜帶了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有的父母如果有足夠的智慧,便可以識別出來 通常這些所謂可以療癒父母的基因 很可能都是父母不願意包容自己的部分 所以當這些特質在孩子身上展現出來的時候 父母就會把這種自我批判投射到孩子身上 但是往往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 會更有一種 重新經驗自己童年的感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