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罵孩子的背後:陰影的複製,毒性教條的延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記得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談到家庭的毒性教條,往往讓人不寒而慄。那像是一種難以擺脫的宿命,揮不走,也逃不掉。一如酗酒的人通常來自酗酒家庭、施暴的父母往往在兒時曾遭暴力相向甚至有受虐經驗。過往總以為,那幼時殘破不堪的記憶將有助於成為父母之後的警惕與改變。殊不知,潛意識的影響往往在不知不覺中佔據了主宰的位置。

為人父母之後,更有機會去反思整個過程的點滴。乍然發現,那心裡底層的陰影果真造就了毒性教條延伸的可能。怎麼說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的陰影面,那是自己所不願意去碰觸、去面對的人性特質。在成長過程中,透過意識的刻意忽略或壓抑而逐漸積壓在心靈底層。但是,那帶著豐沛的情緒渲染力,使其並未因此而消逝,反而在潛意識中活躍著。

帶著那樣的陰影進入到成人世界後,身旁熟悉的伙伴也許早已摸透了彼此的脾胃,深知地雷埋藏的位置,而曉得避開免受池魚之殃。不熟悉的人,或許在不經意中碰到,但當事人卻也總是礙於情面而願意去隱忍。同樣的道理,在其上位者或許未必能周全地考量到下屬的心情,所以不見得能夠避開地雷。但是既然踩地雷的是上位者,礙於現實因素,不管如何自己也會努力把雷管拔掉不至於讓地雷引爆。而在其下位者,則必戰戰兢兢避開那可能引爆的地雷區。所以,即便內心潛藏的陰影在不知不覺中鋪排了各樣的地雷,卻不見得在現實的互動狀態裡有太多引爆的機會。

然而,這一切在面對孩子時情況則有所不同。孩童的直率根本不考慮所謂的地雷區,親子關係背後所隱含的權力結構,更是讓父母沒有拔掉雷管的避諱。於是乎,這樣的關係中反而變成了現實世界裡最有可能引爆地雷的情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原本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慢慢地學習生活的規範、社會的體制。犯錯在所難免,畢竟每個孩子都是在犯錯的過程中,慢慢地學習與修正。但是,如果孩子所犯的過錯被賦予了額外的解讀,那麼孩童恐怕將難以理解事件本身的意涵。更有甚者,那不斷升高的焦慮,末了甚至只是單純地將其視為碰觸不得的景況。

例如,一個對於失敗有著陰影的父親,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將其投射到孩子身上。於是,當孩子表現不佳時,父親往往不是單純地去教導或是指責。而是孩童的失敗引發了父親內在的不安,為了去避免焦慮的擴大,其往往極其嚴厲地去指責孩子。彷彿藉此可以矯正內在的陰影,殊不知那對的投射,於自己內在的陰影並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讓孩子對於失敗所可能面對的父親的盛怒,而感到極端不安。於是乎,長此以往,那焦慮與失敗的連結越發穩固,也將使得那關於失敗的陰影逐漸形成。是故,父親的陰影在不知不覺中便複製到孩子身上,關於失敗的毒性教條,便可能依此而延續下去。

以此說來,面對孩子的負向行為,當父母覺察到自身的情緒遠超乎面對該事件的合理表現時。也許父母得先退出當下的情境,讓自己試著先照顧好自己。等到自己舒緩了內在的情緒壓力,再回頭面對孩子。如此一來,孩子有機會在平穩的情緒上,嘗試去理解並且解讀自己的負向行為所帶來的不當後果。並且嘗試去調整與改變行為,而不至於偏頗地將行為與自己合而為一,如同錯的行為只是意味著錯的人。

相對於此,如果父母無法抽離那當下的失控,那麼父母的盛怒將瞬間拉高孩子的焦慮。如此一來,孩子變可能因為焦慮而失卻了足夠的思維判斷。更有甚者,其也可能無法順利地拆開行為與個人間的綑綁。而面對父母情緒失控的指責,孩子往往接收了許許多多的負向情緒,並且將之與自身的存在連結在一起。亦即,其所衍生的解讀常常是,糟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自己的存在。

如此一來,孩子在那過程中,不僅漸漸擴充內在的陰影面,甚至不斷消磨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之後,其反而失卻了面對外在指責與糾正所需具備的力氣與後盾,並且同樣地複製了父母的情緒失衡。是故,有的孩子在面對指責時,選擇不假思索地嚎啕大哭,有的則早熟地將其壓入潛意識層面,高高築起的防衛機制,讓其呈現出毫不在乎的模樣。如此的反應皆讓人憂心、也讓人害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是句許多人皆能琅琅上口的名句,為人父母者並不是非得要成聖成賢,關鍵是其是否能學著嘗試去面對自身的陰影。很多時候父母會去埋怨孩子,不應去踩踏別人總能刻意避開的地雷。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孩子不也是父母在修行上的貴人,當別人都避開了,唯有他們願意去承擔可能帶來的責備,仍去踩到父母的痛處。所以,又何忍讓他們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複製父母的陰影,傳承父母極其渴望擺脫的毒性教條。

所以,能否在自己暴怒的指責之後,嘗試剖析自己的狀態。陰影的面對與化解當非一朝一夕可成,是故在那過程中,或可提醒自己,嘗試著先處理好自身的情緒之後,才去面對孩子。如同前面所述,如果孩子是父母心靈成長的貴人,那又何忍去傷害他們呢?所以囉!既然孩子彰顯了原本所不欲面對的陰影,何不藉此機會改變自己,而不是讓其複製在孩子身上。可曾想過,如果在孩子長成之後,卻在其身上看見自己陰影的烙印,那痛豈非無以復加,而心境又豈止是悔恨而已。

是故,當孩子提供了面對陰影的契機,那麼為人父母理當承擔起阻斷毒性教條的責任。當然,那需要無比的勇氣與決心,找不到的話,想想孩子吧!



延伸閱讀


關於一個父親的叨叨絮語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avatar-img
57會員
112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的其他內容
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之一,便是面對孩子的哭泣。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因為鮮少被教導如何去面對情緒,使得當孩子在哭泣,甚或是表現出其他情緒之時,父母很容易顯得慌亂。即便是面對著成人的情緒,許多人也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為什麼要養兒育女,倘若是一位有心人,其實養兒育女著實可以成就一個精彩的自我療癒。那是否自私,別太多心。如果自我療癒得以完成,那麼親子間的交互影響,更是深刻而長遠。所以若能解開心結,回歸到人性的自在,那麼在奠基於這樣的基礎下的互動模式,對孩子來說可是甘之如飴。還記得毒性教條嗎?好的也是會傳承下去的啊!
只是想要分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一些想法與經驗,總是認為教養不是規範,更不是無限上綱的準則。在書寫的過程中,更多是對於自己角色的提醒,或者就當成兩個孩子的父親的叨叨絮語吧!
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常遇見也是很不容易面對的課題之一,便是面對孩子的哭泣。由於我們成長的環境中,因為鮮少被教導如何去面對情緒,使得當孩子在哭泣,甚或是表現出其他情緒之時,父母很容易顯得慌亂。即便是面對著成人的情緒,許多人也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為什麼要養兒育女,倘若是一位有心人,其實養兒育女著實可以成就一個精彩的自我療癒。那是否自私,別太多心。如果自我療癒得以完成,那麼親子間的交互影響,更是深刻而長遠。所以若能解開心結,回歸到人性的自在,那麼在奠基於這樣的基礎下的互動模式,對孩子來說可是甘之如飴。還記得毒性教條嗎?好的也是會傳承下去的啊!
只是想要分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自己的一些想法與經驗,總是認為教養不是規範,更不是無限上綱的準則。在書寫的過程中,更多是對於自己角色的提醒,或者就當成兩個孩子的父親的叨叨絮語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老實說,處理父母的問題,會比處理孩子的問題更加麻煩得多。我們可以 設法改變孩子,卻很難改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不肯跟著改變,要讓孩子確 實改過自新,就會非常困難」~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   作者接觸過很多犯罪的少年,很多時候都是出自於父母管教太多或是忽略的狀態,甚至
Thumbnail
你是否曾深夜輾轉反側,思考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看不見的傷害? 當精神霸凌悄悄逼近,我們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避風港,更需要智慧與勇氣去面對。 本文探討如何與孩子並肩作戰,閱讀全文,讓父母的愛與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後盾。 孩子的世界:如何應對精神霸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精神霸凌,無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