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摘錄:中東亂局的歷史根源-以巴衝突筆記整理

2023/10/12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之前閱讀中東相關書籍,覺得很亂好複雜。在2015年時,有看過宋鴻兵的鴻觀節目,其實那時候也是聽的不是很懂。什麼什葉派,遜尼派,其實國際新聞上常常在報導,僅止於粗略的認識也沒太放在心上。

但在這年代竟然又發生了第六次戰爭,藉此機會重新理了個頭緒,為了讓自己更好理解中東的歷史,藉此整理筆記摘錄了重點,也讓自己清楚了許多。

參考資料:宋鴻兵,鴻觀,(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凱倫,豪斯Karen Elliott House,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民、宗教、歷史與未來(八旗文化,2018)/其餘資訊藉由查詢網路資訊以及利用Chatgpi歸納重點。

中東亂局的歷史根源

伊斯蘭教的傳播者,阿拉的使者:穆罕默德,當時留下誰是繼承人的問題而延伸出兩大伊斯蘭派系:什葉派vs遜尼派。

伊斯蘭創始人

  • 穆罕默德(Muhammad)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根據伊斯蘭教的傳統,他生於西元570年左右,出生在阿拉伯的麥加(現在是沙特阿拉伯的一部分)。在哈希姆家族,這是麥加一個尊貴的家族。他的父親名叫阿卜杜拉(Abdullah),在他尚未出生之前就去世了。母親名叫阿明娜(Amina)。
  • 孤兒時期:由於父親早逝,穆罕默德很早就成為孤兒。他的母親在他六歲時也去世,因此他由外祖父阿卜杜勒·穆塔利卜(Abdul-Muttalib)撫養。外祖父的照顧:穆罕默德的外祖父是麥加的重要人物,他在外祖父的照顧下度過了一部分童年。但外祖父在穆罕默德還很小的時候也去世了,此後由外祖父的兄弟阿布·泰勒(Abu Talib)繼續照顧他。穆罕默德的伯父是阿布·泰勒(Abu Talib)。阿布·泰勒是穆罕默德的外祖父阿卜杜勒·穆塔利卜(Abdul-Muttalib)的兄弟。在穆罕默德的母親去世後,他由外祖父的兄弟阿布·泰勒撫養。阿布·泰勒(伯父)在穆罕默德年輕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支持並保護穆罕默德。根據一些歷史和傳統的敘事,阿布·泰勒是一位商人,他與穆罕默德一同參與商業活動。此外,阿布·泰勒還在穆罕默德成年後支持他的婚姻。
  • 婚姻:穆罕默德有多位妻子,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哈蒂傑(Khadijah)是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一任妻子,她在伊斯蘭教的歷史和教義中被視為一位傑出的女性。哈蒂傑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她繼承了家族的商業事業,也因自己的商業技巧而聞名。她曾聘請穆罕默德作為她商業隊伍的經理,而這也是兩人相遇的契機。

伊斯蘭教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初的阿拉伯半島,以下是伊斯蘭教起源的主要事件和過程:

1. 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他在西元570年左右生於麥加(現在是沙特阿拉伯的一部分)。他在40歲的時候,根據伊斯蘭教的傳統,開始接收來自阿拉(上帝)的啟示。這些啟示後來被整理成《古蘭經》。

2. 啟示和《古蘭經》: 穆罕默德接受來自阿拉的啟示,這些啟示包含了對信仰、道德、法律和社會規範的指導。這些啟示被他的追隨者紀錄下來,最終匯總成《古蘭經》。《古蘭經》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最高法典和宗教經典。穆罕默德遇到天使的經歷是伊斯蘭教的教義中的一個重要事件,被視為先知穆罕默德接受啟示的開始。這個經歷發生在他生命的一個關鍵時刻,後來成為伊斯蘭教的創始。

根據伊斯蘭教的傳統敘事,穆罕默德在他四十歲的時候,正在麥加的哈拉山洞(Hira Cave)中沉思冥想。在這個洞穴,他突然接觸到天使加布里埃爾(Gabriel),他是伊斯蘭教中的一位重要天使,負責將真主(阿拉)的啟示傳達給先知們。

第一次接觸發生在洞穴中,當時穆罕默德正在思考宇宙的奧秘和社會的問題。加布里埃爾向穆罕默德傳遞了一段短短的啟示,開始了他的先知使命。這段啟示被記錄在《古蘭經》的第一章,也就是阿拉的話語。

此次遭遇後,穆罕默德經常在他的生命中接受來自阿拉的啟示,這些啟示被後來匯總成《古蘭經》。這部經典成為伊斯蘭教的聖典,包含著對信仰、教義、倫理和法律的指導。這次遭遇是伊斯蘭教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時刻,被視為穆罕默德的先知使命的開始,也是伊斯蘭教的創建之始。

3. 麥加時期:穆罕默德最初的傳教活動主要發生在麥加。然而,由於他的新教義挑戰了當地多神教的體制,他和他的追隨者在麥加遭受了迫害。在他的妻子哈蒂傑的支持下,穆罕默德和一些信徒於公元622年移居到麥地那(現在是沙特阿拉伯的一部分)。

4. 麥地那時期:在麥地那,伊斯蘭教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的社會和宗教體系。穆罕默德成為城市的政治和宗教領袖,並建立了伊斯蘭社區的法律和制度。麥地那時期也見證了伊斯蘭教的崛起和迅速擴展。

5. 回麥加:在一系列戰爭和外交謀略之後,穆罕默德和他的軍隊於公元630年回到麥加。麥加向伊斯蘭教投降,穆罕默德清理了麥加的偶像寺廟,確立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

6. 穆罕默德的逝世: 先知穆罕默德於公元632年逝世。在他逝世之前,伊斯蘭教已經在阿拉伯半島建立了穩固的基礎,並且在他的死後,他的繼任者(哈里發)們繼續擴展伊斯蘭教的勢力。

伊斯蘭教兩大主要派別的形成:遜尼派和什葉派

穆罕默德去世後,伊斯蘭社區面臨了選擇穆罕默德接班人(哈里發)的問題,引發了伊斯蘭歷史上著名的宗教和政治事件。

1. 遜尼派: 遜尼派相信,穆罕默德去世後,他的朋友和親屬應該選舉接班人。他們認為這個接班人應該是一位有品德、智慧和信仰的穆斯林,而非由血緣或家族關係來決定。第一位選為哈里發的是阿布·巴克爾。

2. 什葉派: 什葉派則主張,根據穆罕默德的意願,哈里發應該是他的堂兄和女婿,即阿里。他們認為,穆罕默德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光中曾指定阿里為他的接班人。然而,阿里直到穆罕默德去世後的時期,才成為伊斯蘭社區的領袖。

這一事件在伊斯蘭教歷史上被稱為「哈里發爭端」或「哈里發之爭」。這一分歧不僅影響了宗教上的觀點,還影響了伊斯蘭教社區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法學學派。

最終,這兩個主要派別在伊斯蘭世界中形成,並在其歷史和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遜尼派和什葉派有一些宗教差異,但他們在許多基本教義和實踐上仍然共享共同的伊斯蘭信仰。

現代伊朗的三個主要情結,伊朗接受什葉派的原因:

伊期人大部分是什葉派,跟伊朗的心態有關。

伊朗之所以接受什葉派, 原因有三:

第一,伊朗人是誰?伊朗人是波斯人。他們不是阿拉伯人,波斯人認為他們是居魯土大帝的後代,身上流淌的是高貴的雅利安人的血液。

因此,波斯人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波斯文明優越感。但是, 後來波斯被阿拉伯人所滅, 亡國了, 所以他們又有一種悲憤正是由於這種悲情跟什葉派為阿里和候賽因報仇的悲情非常類似,所以對波斯人來說,他們從情感深處是願意接受什葉派的。

最後一個原因是,侯賽因在遇害之前, 娶了波斯薩珊王朝的末代公主, 生下了一個兒子小阿里, 從阿里算起的 12 代子孫, 包括小阿里在內,在波斯被稱為12位伊瑪目, 就是宗教領袖,伊朗的國教什葉派也叫12伊瑪目派,就是因為小阿里的後人既有先知的血脈,也有波斯王族的血脈,這使伊朗人備感親切。

現代伊朗的什葉派有三個主要的情結混合在一起

第一是血緣傳承,神聖的先知血脈與高貴的波斯王族血脈,他們都沾了;

第二是強烈的悲情心結

第三是該斯文明的優起感

這就是我們深人理解中東問題最重要的一個知識基礎,有了這些基礎之後

亂局,就會有不同的領悟和感受。我們再去看現代出現的中東


阿以沖突為何不斷發生?

這個主題涉及面太寬,歷史關係錯綜複雜,中東矛盾的核心,當代中東的每個議題似乎都受到阿以衝突的影響

有人說,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 而聖殿山則是耶路撒冷的中心,當然,這裡說的 “中心” 不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是心理上的 “中心”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的聖城,聖殿山就是聖城的心臟。 這裡所發生的一切衝突,都將震撼全世界數十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精神世界。

  • 有可能挑起世界大戰的神聖地域

聖殿山的管理權屬於伊斯蘭教,任何有其他宗教象徵的東西都不能帶進去, 否則可能會被沒收。

首先,從法律和財產權的角度來講,從薩拉丁時代開始,聖殿山就已經是伊斯蘭教的資產了,裡面的兩個清真寺一阿克薩清真寺和岩石圓頂清真寺,都是伊斯蘭教的 資產,所以不管後來發生多大的變化,從財產角度來說,它都是屬於伊斯蘭教。

第二個問題是聖殿山的宗教敏感性,如果使用武力,以色列可以分分鐘奪下聖殿山,但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因為如果這麼做,第二天全世界十億的穆斯林有可能會發動聖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就爆發。「這是一顆沒人敢輕易觸碰的 “宗教核彈”。 因此,直到今天猶太人仍然只能在聖殿山外面的哭牆祈禱,不能進人聖殿山。聖殿山里面都是巴勒斯坦人的武裝警衛。」

宗教差異非民族矛盾導火線

其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同文同種的,都屬於閃米特人,語言都屬於閃米特語族,而且都承認亞伯拉罕是他們共同的祖先。從宗教角度來看,他們也沒有很大的差別。

先知穆罕默德是非常尊崇猶太人的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 稱猶太人是有經典的人。

實際上,伊斯蘭教是以猶大教的合法繼承人自居的,只不過他們認為猶太人已經被上帝拋棄了, 他們才是正宗,才是被阿拉所選中的人。

在歷史上,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本身也沒有什麼尖銳的衝突,本來穆斯林對猶太教是比較寬容,無論是阿拉伯帝國,還是奧斯曼帝國,只要猶太人和其他宗教的信徒繳納人頭稅, 穆斯林通常都會保護他們的身家財富,這人頭稅也不完企是岐視,因為猶太人在伊斯蘭國家裡不用當兵打仗, 可以看成是交錢免兵役,當時粗略的認識也沒太放在心上這個政策對其他宗教也同樣適用。

其實, 穆斯林從來沒有發動過宗教上的排猶活動。 那麼,猶太教跟誰有真正的矛盾呢? 是基督教。

原因很簡單,因為猶太人不承認耶穌是救世主一一而這恰恰是整個基督教的基礎, 沒了這個基礎就會坍塌。 所以基督教對猶太人是非常不寬容的基督教就會歷史上發生的所有排我行動都是歐洲的基督教發動的。 所以,本身從教義上來說太教並沒有水火不相容的衝突和矛盾。

  • 現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國家的起源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水火不容的矛盾並不是歷史上的常態。 在1300 多年裡,雙方相處得還不錯。 現在我們看到兩方指得死去活來,這種情況也就是最近 100 多年才出現的新問題。 矛盾的源頭就是現代民族主義的興起

民族主義號稱是”現代世界的宗教”,它在西方的概念中是指一大批屬於相同民族的人們,對創造或維持一個共同的獨立國家,擁有自己的統治者、法律和政府機構的渴求,這種民族主權的國家成為所有人的效忠對象。 它指的不是傳統的民族概念,而是國家的治理方式。 注意,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 是顯著不同的,那是個純粹的民族概念,而民族主義的內涵是國家治理模式,外延是共同民族所形成主權國家的對外利益。

民族主義最早出現於地理大發現時期的歐洲。

在中世紀, 歐洲並沒有民族主義的概念

如果你問一個歐洲人你是什麼人? 他會首先回答,我是一個天主教徒,然後是某個封建領主的臣民,最後才是法蘭西人或德意志人 因為中世紀時。

歐洲老百姓心目中是沒有民族主權國家這個概念的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只知道自己是天主教教徒。

那時羅馬教皇和教會是老大,各國周王和封建貴族是老二,這是一個教會和封建地主聯合執政的體系。

教會追佈歐洲各同, 控制了四分之一的耕地, 可以說是歐洲景大的地主,各國的王公貴族是較小的地主。

教會是自成一體的,各國貴族們都是親戚, 民族主權的觀念不重要,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 民族主義思潮席捲中東

隨者新大陸的發現, 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拉開了序幕,商人和資本家崛起了,他們擁有的經濟資源越來越強大,開始動搖傳統的統治模式。

他們先是拉上王權鬥倒了神權,然後再動員底層民眾鬥垮王權, 最後建立起了現代的民族主義主權國家的全新統治模式19 世紀末, 這種民族主義的思潮也開始衝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雙方都想當家做主,建立自己的民族主權國家,所以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尖銳矛盾衝突實際上是19 世紀末期才開始的

因為民族主義的興起使他們產生了主權國家的意識: 我們要當家做主,我們之間會有國家利益和主權國家的衝突,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宗教不過是作為一個放大器把這種矛盾進行了高倍放大,讓它變得更加不可收拾而已。

  • 英國介入中東政局

阿拉伯人接受了民族主義思潮之後,就想建立自己的阿拉伯國家從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之下解放出來,這就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阿拉伯人大起義,有部電影叫<阿拉伯的勞倫斯 >講的就是這段歷史,阿拉伯人在英國人的幫助下發動大起義,推翻了土耳其人對阿拉伯地區長達數百年的統治,與英國人合作的就是漢志國王候賽因。

  • 主要內容和背景:

英國的利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希望在中東地區找到反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盟友。 為了鼓勵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英國與霍傑·侯賽因進行了協商。

1. 英國的獨立承諾: 麥克馬洪在書信中表示,英國願意在阿拉伯地區實現獨立,並承諾將獨立的領土交還給阿拉伯人。

2. 領土劃分: 協定中提到的領土劃分包括包括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地。 這些地區的獨立被視為阿拉伯人在幫助英國反抗奧斯曼帝國時的報酬。

  • 協定的問題和後果:

1. 巴勒斯坦問題: 協定對於巴勒斯坦的處理有模糊之處,引發了後來中東衝突中的巴勒斯坦問題。

2. 巴黎和會的失望: 阿拉伯人在巴黎和會上對於英國未能兌現協定中的一些承諾感到失望,他們希望獲得更廣泛的獨立。

3. 中東的國家形成: 儘管協定沒有完全實現阿拉伯人的期望,但它對於中東地區的國家形成產生了影響,例如約旦、伊拉克、黎巴嫩和敘利亞的建立。

總體而言,侯賽因-麥克馬洪協定在中東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後來中東地區的國家形成和地緣政治格局的塑造。

  • 英國人的瞞天過海之計

當時英國人答應了侯賽因的條件,但還有一定的保留,就是有此區城要劃出來,但具體哪些地區也說得不清不楚,正是這些沒談清楚的條件涉及後來很多引發爭執的地方。

答應了阿拉伯人之後,發獵的英國人又與法國人達成了一項秘密協定,瓜分了已經承諸給候賽因的土地,實際上留給候賽因的就只有現在的沙特了。

正是由於英國人玩的 “一女二嫁”, 留下了貽害至今的中東問題。

在英國人與法國人的協定中,伊拉克由英國人自己佔,敘利亞的大部分割讓給法國。 那麼, 對後來中東問題至關重要的巴勒斯坦分給誰了呢?

侯賽因認為巴勒斯坦理所當然地是英國承諾給他的,因為那裡的絕大多數居民都是阿拉伯人。 但是英國人當時要了一個滑頭,在跟阿拉伯人談判的

時候, 沒有明確同意也沒有反對。 實際上, 英國人準備把巴勒斯坦劃成英國的託管區,他們想要用巴勒斯坦地區去釣另一條大魚一猶太人。

西方的民族主義傳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同時,也傳到了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社區。

猶太人在 19 世紀未也受到了民族主義的影響,也想要當家做主建立民族國家,這就是 19 世紀未猶太復國主義興起的原因。

但他們的困難在於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來建國。 不過, 猶太人當時已經成為世界級別的超級富豪了, 左右著各國的金融和財政,不論是在歐洲還是美國,都可以說是財雄勢大。

有了錢,還怕找不到土地建國嗎? 問題是猶太復國主義一定要在巴勒斯坦建國,猶太人對信仰的超級執著,既然神將迦南,也就是巴勒斯坦地區應許給了猶太人,他們就必須按照與神的契約來執行, 其他任何地區都不子考慮,這是猶太復國主義的基本精神。

  • 關於猶太人和巴勒斯坦的關係,主要集中在猶太教的歷史和文化傳統。 巴勒斯坦在猶太教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認為是上帝向亞伯拉罕(Abraham)、以撒(Isaac)和雅各(雅各)所應許的土地。 猶太教的經典文本,如《聖經》(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列王紀》等書),記錄了猶太人在這一地區的歷史。


  • 德裔猶太人資助以色列建國

任一戰之前,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中心在德國的柏林。

1618 到 1648 年經歷 30 年慘烈的宗教戰爭之後就必須得招商引資。

猶太人很有錢,所以,普魯士以及很多其他德意志的小城邦給猶太人讓他們到德意志地區來投資和生活。

從17 世紀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條件德國在整個歐洲對猶太人的政策是最優惠的, 大到19世紀德裔猶大人後來成為了現代猶太人中的精英。

當世紀的300年中如雷曼兄弟、高盛等銀行的老祖宗,全部是德裔猶太人移民德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是願意幫助猶太人在今全世界的金融大家族。

巴勒斯坦組建國的,也曾經為此遊說過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提出猶高猶太人,

在猶太人的鼓動下大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對土耳其有兩大好處:

第一:奧斯曼帝國面臨財政破產, 只要把巴勒斯扭給德裔猶太人, 他們就可以對奧斯曼帝國進行大規模金融資助,奧斯曼的國力就強大了;

第二:奧斯曼是德國的盟國加在一起力量就更強大, 足以挑戰英國了。

可是土耳其人說,我是個多民族的大帝國,我要是同意猶太人獨立建國,那其他民族也會紛紛要求獨立,那我的帝國不就土崩瓦解了嗎? 威廉二世一聽也對,總不能為了 猶太人復國就讓鄂圖曼帝國解體吧? 土耳其可是德國最重要的盟國啊。

所以, 在一次大戰中, 德國因為與奧斯曼帝國結盟,從而無法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德國本來是最有條件獲得美國德裔猶太金融家的大力支持的.但是由於土耳其的關係, 他們不能走這 一步。 這個機會就留給了英國人。


  • 英國背信棄義, 漢志覆滅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到 1917 年時,德國和英國的經濟都已經瀕臨全面破產, 這時候美國支持誰, 誰就能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

而在美國參戰的問題上,美國猶太金融家的影響力非常巨大原本美國的猶大人是比較同情德國的。 因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 特別是能址巨大的銀行家們都是他裔猶 太人, 他們對德國很有感情, 德國皇帝從前對他們也還不錯。

另一個原因是他們都特別討厭沙皇俄國, 因為沙俄對猶太人的迫害政策相當嚴酷,而英國居然和沙俄結盟打德國,這讓美國的德裔猶太人很是不爽。

英國人非常明白,沒有美國人參戰, 他們就無法打敗德國,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打動美國的猶太銀行家。

很簡單,英國必須在猶太復國主義的問題上有個明確的態度於是, 1917 年,英國政府公佈 了一個非常有震撼性其實這只是一封簡的信,加在一起就幾句話。

寫信者是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阿瑟.詹婚斯.貝爾福,收信人羅斯柴爾德是當時猶太復國主義聯盟的名譽主席。

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 中最重要的話只有一句:英國政府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並將竭力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這份現代史上極為重要的外交文件堪稱是猶太復國 主義的基礎性文件。

有了這個文件的保證,美國很快就加入了戰爭,並向歐洲戰場投入大量兵力。 最終英國打敗了德國。 不過,在贏得一戰之後,英國卻對各方都違背了諾言。

阿拉伯人發現被欺騙了,候賽因國王拒絕接受貝爾福宣言。

那麼英國人是怎麼對付隊前的服友的呢? 既然戰爭已經結東了,阿拉伯人沒用了你們不配合我們大英帝國? 那就換人。

在侯賽因統治的漢志東邊也就是阿拉伯半島中部叫內志的地區

有個基名的酋長叫伊本.沙特, 此人就是沙特的老國王,現代沙特的名位國王就是他的兒孫們。

當時英國人分成兩派,

在倫敦的英國政府傾向支持漢志的國王候賽因

但在印度的英國總督則較支持內志的沙特

現在侯賽因不配合了,英國人就放奔了對他的支持。

沙特本來就與侯賽因不對盤,雙方一直在爭奪阿拉伯半島的霸權,英國人放棄了對侯賽因的支持,轉而扶持沙特, 建立起了沙特王朝。 結果沙烏地阿拉伯的軍隊攻下了麥加和麥地那,侯賽因被趕走了。

哈希姆王朝的建立

漢志的老國王侯賽因雖然跑了,但是他的兩個兒子非常歷害。

一個叫阿卜杜勒,趕緊向英國人服軟,政治,外交拱手獻上, 英國人一看孺子可教, 於是把他立為約且國王,約旦國王候賽因, 那就是他的親孫子,這位可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嫡傳血脈。

另一個兒子叫費薩爾,在阿拉伯世界很有威望。

在一戰結束前,他帶領阿拉伯起義部隊攻人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本來想當敘利亞國王,但英國人已經把敘利亞劃給了法國人,

費薩爾不服,但又打不過法國人,最後被赴到了伊拉克,當上了伊拉克國王,這就是費薩爾王朝。

費薩爾國王在整個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和聲望還是比較高的。

後來一直到1958 年,費薩爾王朝被推翻,這才有了伊拉克共和國和後來的薩達姆。

伊拉克與約且國王那是親兄弟.因為他們都是先知的血脈,都是聖族後裔。

因為先知穆罕默德所在的約旦國王侯賽因,阿卜杜勒一世的孫子, 所以這兩個國家族叫哈希姆家族,唯一的穆罕默德先知血脈傳人家被合稱為哈希姆王帆。

英國人對阿拉伯人背信棄義,那他們對猶太人又怎麼樣呢?同樣是背信棄義。

正是由於英國人的背信棄義,最終導致了當今世界最大的難題中東的阿以衝突。


被拋棄的巴勒斯坦難民

在歷次中東戰爭中,最悲修的是誰?是巴勒斯坦難民。 沒有一個阿拉伯大國是真正考慮他們的利益和需求的。

1948 年戰爭一爆發,巴勒斯坦幾十萬人流離失所,跑到各國邊境上的難民營裡待著, 以為戰爭結束之後就可以返鄉,重新開始正常生

活,但戰爭結東後,以色列不同意他們返鄉。

從1948 年開始,這個間題一直拖到現在,已經有六、七十年了。

歷次中東戰爭的結果, 使巴勒斯坦的難民己達到 300 萬- 400 萬人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本來以色列一共才800萬人,如果這300 萬- 400萬人都返回故鄉的話, 以色列的人口比例就會發生重大變化, 猶太人就可能成為少數民族,其他的幾個阿拉伯國家也是 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這些難民,這幾百萬人幾十年來就蹲在難民營裡頭,從生到死就一直佳到難民營裡面,有很多人沒有走出連難民營。

換位思考,假設我們是住在難民營裡的一個巴勒斯坦年輕人,你會有什麼想法? 也許跟他們一樣,覺得完全絕望,沒有任何希望。

所以,那裡成了恐佈主義的溫床,各個恐怖主義組織都到難民營去招人,一招一個準,誰不想拼命? 這種生活有什麼意思? 活著還有什麼價值? 這是巴勒斯坦難民最悲慘的現狀,對生活徹底絕望。

回過頭來看以色列和阿拉伯兩種民族主義,如果做一個對比你會從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在全世界徵召猶太人移民回以色列,甚至中國的許多河南人也移民到了以色列。 為什麼? 只要有猶太血統或你母親是猶太裔,或者你已經皈依了猶太教,都可以移民去以色列。 不管你住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是猶太人,以色列就會接收。

阿拉伯國家的情況是,沒有一個阿拉伯大國願意接受巴勒斯坦難民,阿拉伯國家的民族主義從一開始就處於相對不利的位置。

2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