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與學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開始認真的做料理之後,發現料理和學術有許多共通之處。

學過研究方法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論文內容的結構分成五個章節: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結論。

緒論:包括動機、問題意識、目的。

文獻探討:對研究題目的過去相關研究與理論先爬梳一番。

研究方法:根據前兩章決定採取什麼樣的研究設計,把方法講清楚。

研究結果:實際執行後得到的成果。

結論:以研究結果與序論的動機、目的對照,看看是不是解決了一開始提出的問題,並對研究的限制所導致的結果泛用性提出說明,最後可以以現在的成果展望未來可能進行的研究。

而我做料理前的思考過程也是這樣的:

緒論:我為什麼要做料理?為什麼料理可以隨便?我想透過料理達成什麼目標?我要做出什麼樣的料理?

文獻探討:今天我想做的這道料理到底怎麼定義?其他人是怎麼做的?

研究方法:經過前面的思考與資料蒐集,決定要怎麼作這道料理。包括食材、調味、步驟。

研究結果:實際進廚房執行,完成後上桌享用。

結論:透過上桌食用,自評並徵求或觀察共食者的反應,當成往後料理的參考。

不過想出一個研究題目不是那麼簡單。根據我的碩論指導老師所說,你得先對某個議題有興趣,或是先熟悉某個理論或研究方法,再去發展出一個能對這個領域有貢獻、實際可行並能產出有意義成果的研究。

落實到料理,你得先對某道料理有興趣(自己很想吃或是有人很想吃),或是先看了很多人做同一道料理,或是你已經對某種料理技巧很熟悉,才有辦法下廚做出自己和某人都覺得好吃的成果。

更後設的思考是,你在長期不斷的料理實踐中,隨著學習各種料理的過程,發展出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實作流程,形成自己的料理哲學,而且能夠在實際應用後獲得滿意的成果。對我而言,這個哲學就是「隨便」。

這一系列預計說明我為什麼開始每週天做四天晚餐,怎麼樣提高成功率,不讓料理成為心理負擔,最後得到「隨便做料理」的心法。

(隨便做料理前言之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張約翰的沙龍
7會員
17內容數
料理是自由的。
張約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2/06
不建議你等到全部條件齊備才開始料理,這樣很可能會拿準備不足當成拖延下廚的藉口。
Thumbnail
2024/02/06
不建議你等到全部條件齊備才開始料理,這樣很可能會拿準備不足當成拖延下廚的藉口。
Thumbnail
2024/01/30
與其完全相信食譜,不如多相信一點自己的舌頭。
Thumbnail
2024/01/30
與其完全相信食譜,不如多相信一點自己的舌頭。
Thumbnail
2024/01/23
邊做邊哼,一邊看著料理漸漸變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一邊聽愛聽的音樂,很能達到人爽的目標。
Thumbnail
2024/01/23
邊做邊哼,一邊看著料理漸漸變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一邊聽愛聽的音樂,很能達到人爽的目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長期不斷的料理實踐中,隨著學習各種料理的過程,發展出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實作流程,形成自己的料理哲學,而且能夠在實際應用後獲得滿意的成果。對我而言,這個哲學就是「隨便」。
Thumbnail
在長期不斷的料理實踐中,隨著學習各種料理的過程,發展出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實作流程,形成自己的料理哲學,而且能夠在實際應用後獲得滿意的成果。對我而言,這個哲學就是「隨便」。
Thumbnail
研究者應該要依據研究題目與「當下的自己」作為考量,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當然研究方法可以不只用一種,所以都試試看也沒什麼不好。但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個性、專長、人脈,都可能影響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的適合度和效果。 這篇主要分享文本分析、論述分析、訪談、參與式觀察四種質性研究方法。
Thumbnail
研究者應該要依據研究題目與「當下的自己」作為考量,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當然研究方法可以不只用一種,所以都試試看也沒什麼不好。但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個性、專長、人脈,都可能影響到使用各種研究方法的適合度和效果。 這篇主要分享文本分析、論述分析、訪談、參與式觀察四種質性研究方法。
Thumbnail
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
Thumbnail
只有當研究者把既有文獻與自己的研究勾連起來,產生對話與討論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文獻回顧。
Thumbnail
介紹文學理論的定義、不同類型的理論、難處 最後,談談我認為的好處
Thumbnail
介紹文學理論的定義、不同類型的理論、難處 最後,談談我認為的好處
Thumbnail
最近在一場演講中,談到職場工作者如何透過學習來成長?我以這張個人知識系統的運作機制來說明,包含觀點、工具與經驗三種元素。
Thumbnail
最近在一場演講中,談到職場工作者如何透過學習來成長?我以這張個人知識系統的運作機制來說明,包含觀點、工具與經驗三種元素。
Thumbnail
最近因為時事議題,開始有很多作文教學的文章。由於我自己本身沒有作文教學的經驗,比較難在這方面參與分享。不過今天早上有朋友傳給我一篇訊息,談論到「其實這些寫作都很有投稿期刊的風格」,這部分我就很有興趣了。本來我是想回給他,沒想到越打越多,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3. 方法 (Method) —
Thumbnail
最近因為時事議題,開始有很多作文教學的文章。由於我自己本身沒有作文教學的經驗,比較難在這方面參與分享。不過今天早上有朋友傳給我一篇訊息,談論到「其實這些寫作都很有投稿期刊的風格」,這部分我就很有興趣了。本來我是想回給他,沒想到越打越多,就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3. 方法 (Method) —
Thumbnail
這一兩年來,雖然花了好多錢,買了一堆的食譜書,雖然好像有一些微微的進步,但速度真的十分緩慢,也越來越沒有實感。因此我開始思考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以及該怎麼做才能更有效率一些?
Thumbnail
這一兩年來,雖然花了好多錢,買了一堆的食譜書,雖然好像有一些微微的進步,但速度真的十分緩慢,也越來越沒有實感。因此我開始思考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以及該怎麼做才能更有效率一些?
Thumbnail
當你試圖向別人講解一件對方不會的事時,你最常拿什麼事來舉例呢? 不知道為什麼"烹飪"這回事是我覺得很好用的解釋範例,明明我是完全不會做飯,今天突然一個激靈,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烹飪"這件事會是泛用性最廣的解釋材料,不過在說明之前,先來看看如何"舉個例子"。
Thumbnail
當你試圖向別人講解一件對方不會的事時,你最常拿什麼事來舉例呢? 不知道為什麼"烹飪"這回事是我覺得很好用的解釋範例,明明我是完全不會做飯,今天突然一個激靈,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烹飪"這件事會是泛用性最廣的解釋材料,不過在說明之前,先來看看如何"舉個例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