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散文是台灣文學很受歡迎的類型,代代都有優秀的作品。不過,早年的飲食散文作家多為男性,且平常不下廚,大多紀錄四處吃喝的心得,或追憶昔日家鄉菜的好味道。如今飲食作家男女都有,且多半廚藝精湛,不再只是「說得一口好菜」。
我喜歡王宣一的《國宴與家宴》,這本不到一百五十頁的小書,收錄五篇散文和兩篇序文,以及部份菜餚的食譜,還有多幅繪圖,就像她筆下的江浙菜,精微細緻,餘韻不絕。書中的國宴指的是父親宴請的朋友,氣氛比較嚴肅。親朋好友年節生日聚會之類,則是家宴。至於平日、週末親友來訪的餐敘只是便飯,甚至孩子的同學朋友一併招待。由於母親出身浙江海寧世家,海派好客,餐桌永遠豐盛富足,在台灣物資不豐的年代,想必親友對王家的餐桌留下許多甜美回憶。
王宣一為藝文記者、作家,聲名大噪始於同名的《國宴與家宴》一文,甫在某報副刊刊登,大受歡迎,旋即有出版社邀稿、邀約出食譜之類。王宣一從此被歸類為飲食作家,日後甚至成為知名餐廳顧問。王不時去該餐廳吃飯,檢驗餐點品質,據說某次點了清炒蝦仁,她吃一口皺眉,「大廚不在」,再吃一口,「二廚也不在」,立刻放下筷子衝去廚房罵人。
《國宴與家宴》為讀者介紹江浙菜的特色。紅燒、清燉燜煮是江浙菜常用的烹調方式,多以豆瓣醬油、冰糖和雞高湯調味,少用香料和其他調味料,乍看赤油濃露,吃起來甜甜鹹鹹。許多名菜經由多道加工,肉中有魚,魚中有肉,味道眾多繁複。王以《紅樓夢》的茄鮝為例,茄子讓農婦劉姥姥一口吃不出來,實因以核果、蘑菇、新筍、雞胸肉、五香豆乾等多種食材,去煨去蒸去燜做出來的,一口茄子隱藏了多種滋味。惟以現今的眼光,似有過度烹調之弊。江浙菜在南洋不普遍,嗜辣的本地人,倘若吃江浙菜每道都沾沾參峇,恐怕吃不出其中的細緻深沈。當然,江浙菜亦有炸響鈴、清炒蝦仁這些強調快炸快炒的菜色。
王雖追憶母親國宴家宴的風華,卻與母親的烹調理念未必相同,比如她喜歡將大塊材料直接上桌,香菇一朵朵、干貝不撕碎,讓親友一眼看見好料。母親卻嫌粗魯,太招搖像暴風戶。兩種不同風格沒有對錯,只是美學選擇。王也佩服家婆在貧窮年代,「想辦法用最便宜的材料做出好吃的菜」,盡力餵飽一家大小。只要肯花心思、廚藝精巧,美味絕非大戶人家的專利。
王宣一不諱言她做菜時有失手。也坦言學不會家婆的拿手菜白斬雞,看來即使愛做菜會做菜,亦有不拿手、學不好的菜,與坊間婆婆媽媽無異,讀來相當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