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一為藝文記者、作家,聲名大噪始於同名的《國宴與家宴》一文,甫在某報副刊刊登,大受歡迎,旋即有出版社邀稿、邀約出食譜之類。王宣一從此被歸類為飲食作家,日後甚至成為知名餐廳顧問。王不時去該餐廳吃飯,檢驗餐點品質,據說某次點了清炒蝦仁,她吃一口皺眉,「大廚不在」,再吃一口,「二廚也不在」,立刻放下筷子衝去廚房罵人。
《國宴與家宴》為讀者介紹江浙菜的特色。紅燒、清燉燜煮是江浙菜常用的烹調方式,多以豆瓣醬油、冰糖和雞高湯調味,少用香料和其他調味料,乍看赤油濃露,吃起來甜甜鹹鹹。許多名菜經由多道加工,肉中有魚,魚中有肉,味道眾多繁複。王以《紅樓夢》的茄鮝為例,茄子讓農婦劉姥姥一口吃不出來,實因以核果、蘑菇、新筍、雞胸肉、五香豆乾等多種食材,去煨去蒸去燜做出來的,一口茄子隱藏了多種滋味。惟以現今的眼光,似有過度烹調之弊。江浙菜在南洋不普遍,嗜辣的本地人,倘若吃江浙菜每道都沾沾參峇,恐怕吃不出其中的細緻深沈。當然,江浙菜亦有炸響鈴、清炒蝦仁這些強調快炸快炒的菜色。
王雖追憶母親國宴家宴的風華,卻與母親的烹調理念未必相同,比如她喜歡將大塊材料直接上桌,香菇一朵朵、干貝不撕碎,讓親友一眼看見好料。母親卻嫌粗魯,太招搖像暴風戶。兩種不同風格沒有對錯,只是美學選擇。王也佩服家婆在貧窮年代,「想辦法用最便宜的材料做出好吃的菜」,盡力餵飽一家大小。只要肯花心思、廚藝精巧,美味絕非大戶人家的專利。
王宣一不諱言她做菜時有失手。也坦言學不會家婆的拿手菜白斬雞,看來即使愛做菜會做菜,亦有不拿手、學不好的菜,與坊間婆婆媽媽無異,讀來相當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