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宇:理論堆疊與臨床應用密切扣合的著作——導讀《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人生當中,我們必須不斷做出抉擇。在每次抉擇時,我們或許會想多了解自己以及眼前的情境,再根據這些了解做出行動,並預測這些行動將帶來什麼後果。越不了解自己與情境,行動就越盲目,也越看不到未來。
幸運的是,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了解自己與了解他人的能力。本書把這個能力稱為心智化,講述人們如何在漫長的情緒發展歷程裡得到這個能力,並且說明我們如何利用這些理論,進一步理解自己與他人心智的運作,並且在學校、家庭、診療室以及其他種種空間裡,幫助那些有極大困難的人去理解自己與他人。
在這本原文厚達592頁的巨著裡,作者們把焦點放在一個無比重要,卻又像謎一樣難解的千古習題上:人如何發現自己?
請容我極為簡化地說明作者們的結論。
第一,人類擁有高度複雜的神經構造,使得各種身體經驗得以轉為心理經驗,因而能夠擁有開心、悲傷、興奮、失望等等不同的感覺(情緒);第二,前述的神經構造也讓人擁有感知、記憶與注意力等自我功能,因而能夠根據情緒而行動(情緒調節);第三,發達的大腦皮質使人類能為情緒和行動賦予意義(心智化);第四,這些具有意義的身體與心理經驗最終會堆疊出一個自己的存在感(自體的發展);第五,以上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從情緒到存在感的長途跋涉,順利與否取決於早年嬰兒與環境的關係(依附)。
之所以說以上的說法極為簡化,是因為這五個概念之間,存在著更綿密而複雜的關聯。
例如,剛出生的孩子完全仰賴父母的回應來理解自己的需求。在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裡,孩子無法理解自己的情緒,自然就無法藉由情緒來調節行動,於是陷入混亂當中。而這混亂又回過頭來使父母更難理解孩子,使依附更難安全。這是心智化與依附之間的惡性循環。
在人類發展脈絡的複雜系統中,存在著無數惡性循環的可能,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錯並交織堆疊。也因此,我們在診療室與無數的人生情境中,看到各種不同程度破碎的人們,背負著難以調節且無以名之的情緒和身體經驗,或坐困愁城或橫衝直撞,但哪裡也去不了。
本書最後會將焦點放在臨床現象上,但因為他們所提出的視角牽涉到極為複雜的理論背景,作者們不得不將較為生硬的理論擺在書的第一部。因此,前三章含有許多理論的歷史回顧,以及仔細嚴密的邏輯辯證,並不容易閱讀。如果在迂迴無比的論證裡迷路,應該是頗為自然的事。不過,讀完這三章後,不得不讚嘆作者們居然能從如此複雜的人心以及龐大的研究資料裡,整理出這麼清楚明白易於應用的概念。
十九年前,這個領域僅有幾篇零星的論文,但本書的出版啟動了心智化概念快速的發展,近年來這個領域吸引研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的投入,相關書籍與治療手冊陸續出版,在許多場域裡助人無數。我們這個年代,已經很少有機會能親眼見到影響如此深遠的大理論被建構起來。
不過,作者們並非全然從無到有。他們的想法汲取自廣泛的來源,包括精神分析、依附理論、神經科學、哲學、心理學等等領域。這是一場壯麗的編織。曾經,這些領域之間對於人類心智的理解南轅北轍、互相矛盾。那些致力於跨學門整合的學者常發現自己在受到挑戰時不知所云。但二十世紀後期各領域的發展,使過去無法跨越的鴻溝逐漸靠近,最後終於被橋接起來。
接著,作者們在第二部逐漸將焦點帶到臨床情境。有三個章節以更生動的方式談鏡映、表徵、精神等同、假裝(pretend)等概念,來說明人的自體感如何在嬰幼兒到青春期的漫長過程中,一步步發展出來。然後,在所有概念都被完整介紹過後,第七和第八章分別以兒童與青少年案例來說明我們如何在實務工作中使用這些概念。
至此,理論的堆疊與臨床的應用密切地扣合起來,而依附、情緒、情緒調節、心智化、自體發展這些本書的核心概念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立體而清晰地浮現。最後,作者在第三部裡,將討論的焦點帶到各種成年人精神病態的治療。
本書可說是心智化概念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提供了所有後續出版之治療手冊的理論基礎。在我們強調規則與順從的文化裡,中文版的出現具有格外重大的意義。並且,本書的譯者與審閱者都是相關領域非常資深的專業人員。他們花費極大的心力,細心尋找最正確、合適與優美的譯筆,使得此譯本相當難得。或許,這預示著一個巨大浪潮的到來,而藉著這個浪潮,我們將能到達過去無法想像的地方。
文:周仁宇(人類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師)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Affect Regulation, Men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
作者 ◎ 彼得.馮納吉、喬治.葛瑞蓋、艾略特.朱里斯特、瑪莉.漢普沃斯
譯者 ◎ 魏與晟、楊舒涵
審閱 ◎ 林俐伶
#探問人如何發現自己的千古習題
#跨學科重新理解心理治療
★榮獲2003年格拉迪瓦書籍獎★
心智化理論從本世紀初起即已成為顯學
但台灣目前仍未有該領域重要著作出版品
本書是該領域第一本引介入台的重要著作
【延伸推薦】
《寶寶正在跟你說話:新手父母必備的嬰兒表情圖鑑》
Your Baby Is Speaking to You: a visual guide to the amazing behaviors of your newborn and growing baby
凱文•努金特博士(Dr. Kevin Nugent)/著、阿貝拉多•莫瑞爾(Abelardo Morell)/攝影、廖婉如/譯、李放晴/本書亞洲寶寶照片攝影
推薦理由:本書圖文並茂,解碼寶寶在生命最初期拋出的「加密訊息」,幫助親子間建立順暢無礙的溝通,也會幫助父母在照顧時,提升嬰兒的心智化能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智化」這個詞彙相當直觀的闡明了人的心靈成長過程,也切題的點出了心理治療的目地就是「拓展心智空間」,跟隨著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建構出了一套心理治療的工作藍圖。心理治療有如細膩的手作工藝,心智化的指引並非是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在幫助我們拿捏分寸、知所進退。
全書,無論是從看待幼兒或是治療患者的經驗,作者群們對於心智主體的建構歷程娓娓道來,他們明言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兩種要素,而這兩大要素要變成成熟的心智能力是需要過程的,讀者會看到作者們認為幼兒的心智世界與成人很不一樣,需要被有心智能力的照顧者充分的回應與對待,才能夠健康的發展。
雖然他扮演過各種傻子,但是故事情節大致上是一樣的。戲一開始時,舞台上的所有人都在嘲弄他演的傻子,即使如此,傻子仍然盡心侍奉君主、真誠對待朋友與愛人。於是突然間,觀眾會發現過去曾經愚弄過他的人其實才是笨蛋,而只有他是真心待人的人。
從禪宗公案或傳奇故事中通常只看到悟的那一剎那,而看不到在所謂開悟之前,或開悟之後的種種過程,因此給人一種修真捷徑的印象。也許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用意:文字描述不了開悟,也難以傳達禪修的種種過程,反而容易被簡化或扭曲,造成誤解。
在箭術中,事實上在所有屬於日本及遠東國家的藝術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那些藝術並不具有實用或純粹欣賞娛樂的目的,而是用來鍛鍊心智;誠然,使心智能接觸到最終極的真實。因此,射箭不僅是為了要射中目標;劍手揮舞長劍不僅是要打倒對手;舞者跳舞不僅是要表現身體的某種韻律。心智首先必須熟悉無念。
當代世界遭遇的災難就是意識心智完全從無意識根源中分裂時所導致的。為我們的祖先帶來滋養的無意識互動形式,像是夢境、靈境、儀式及宗教經驗等,我們幾乎全都失去了,被現代心智中的原始或是迷信等概念所打發掉。
「心智化」這個詞彙相當直觀的闡明了人的心靈成長過程,也切題的點出了心理治療的目地就是「拓展心智空間」,跟隨著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建構出了一套心理治療的工作藍圖。心理治療有如細膩的手作工藝,心智化的指引並非是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在幫助我們拿捏分寸、知所進退。
全書,無論是從看待幼兒或是治療患者的經驗,作者群們對於心智主體的建構歷程娓娓道來,他們明言心智化包含『自我反思』與『人際知覺』兩種要素,而這兩大要素要變成成熟的心智能力是需要過程的,讀者會看到作者們認為幼兒的心智世界與成人很不一樣,需要被有心智能力的照顧者充分的回應與對待,才能夠健康的發展。
雖然他扮演過各種傻子,但是故事情節大致上是一樣的。戲一開始時,舞台上的所有人都在嘲弄他演的傻子,即使如此,傻子仍然盡心侍奉君主、真誠對待朋友與愛人。於是突然間,觀眾會發現過去曾經愚弄過他的人其實才是笨蛋,而只有他是真心待人的人。
從禪宗公案或傳奇故事中通常只看到悟的那一剎那,而看不到在所謂開悟之前,或開悟之後的種種過程,因此給人一種修真捷徑的印象。也許這就是禪宗不立文字的用意:文字描述不了開悟,也難以傳達禪修的種種過程,反而容易被簡化或扭曲,造成誤解。
在箭術中,事實上在所有屬於日本及遠東國家的藝術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那些藝術並不具有實用或純粹欣賞娛樂的目的,而是用來鍛鍊心智;誠然,使心智能接觸到最終極的真實。因此,射箭不僅是為了要射中目標;劍手揮舞長劍不僅是要打倒對手;舞者跳舞不僅是要表現身體的某種韻律。心智首先必須熟悉無念。
當代世界遭遇的災難就是意識心智完全從無意識根源中分裂時所導致的。為我們的祖先帶來滋養的無意識互動形式,像是夢境、靈境、儀式及宗教經驗等,我們幾乎全都失去了,被現代心智中的原始或是迷信等概念所打發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內在結構的三個主要層:無意識心智的第一脈輪、本能心智的第二脈輪和本能心智的第三脈輪。文章指出了這三個層面如何相互關聯並影響自我功能,並探討了未治癒的記憶創傷對身體和身心的影響。此外,文章還討論了3D個性矩陣以及國家民族的痛苦之身等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內在結構的三個主要層:無意識心智的第一脈輪、本能心智的第二脈輪和本能心智的第三脈輪。文章指出了這三個層面如何相互關聯並影響自我功能,並探討了未治癒的記憶創傷對身體和身心的影響。此外,文章還討論了3D個性矩陣以及國家民族的痛苦之身等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