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是近年來在社群媒體上很常看到的一句話。前者看似很幸運,用父母所給于的愛與關懷,帶著滿滿的安全感的航向人生旅途。後者看來很不幸,終其一生都得受困於那受了傷的內在小孩,被破碎的童年所牽絆,在現實生活中載浮載沉。
然而,有幸福的童年固然幸運,但能夠有機會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其實也沒有那麼不幸。因為正視童年,我們可以藉此來理解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也成為更好的父母。
透過閱讀這本書,我們會擁有一個「二次成長」的機會,也就是自我重塑的過程。重新再經歷一次自己的童年,「就像是自己做了一次自己的父母,用我們理想中的父母樣貌來對待自己,呵護自己。支持包容自己每一步的錯誤嘗試。」
作者將會帶領我們重新回到過去的五個人生階段,逐一檢視各個發展時期的內心缺失,並利用書中所提供的「方法工具箱」來縫合心裡的傷口,與內在對話,並跟過去和解。
這五個成長階段分別為:
階段一: 尋找早年印記 (0-1歲)
1歲前是存在感、安全感、信任感等基礎人格留下烙印的重要一年。
階段二: 初現自我輪廓 (1-3歲)
開始主動探索世界、認識自己,並建立初步自我。
階段三: 建立自我價值 (4-5歲)
以孩子的身份在這個世界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
階段四: 重塑自我心智 (6-11歲)
帶著剛建立的價值感努力吸收世界上的新事物,此階段會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成人的一面,不僅是多維度綻放自我的年紀,更是「縮小版的你」。
階段五: 擁有完整人格 (12-18歲)
自我發生劇烈重組,促使多方面的不成熟逐步走向完整人格。
對於初為人母的我而言,最有感的是階段一裡所提到的存在感。嬰兒透過「哭喊」來向世界傳遞信號,而外界的回應方式將會決定他會獲得什麼樣的存在感。如果能夠及時給于回應,那麼他將會獲得健康的存在感; 反之,則會獲得不健康的存在感。
就心理學而言,存在感是和世界建立信任的開始,也是一種希望自我能夠被看見、察覺、感知及回應的狀態。如果嬰兒獲得是不健康的存在感,恐怕會嚴重影響日後的生理與心理發展。長大之後容易對人產生不信任感,也不容易跟他人建立親密連結。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擔心,嬰兒一哭就抱的話,日後會寵壞他/她。作者也為這個擔憂做了解答。認為嬰兒是利用哭聲來操控父母,這是錯誤的解讀。其實嬰兒初來乍到這個世界,根本什麼都不懂,是我們自己將這種情緒和想法轉移到他們身上的。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或照顧者,但能選擇在剩餘的人生過得更美好。你想學習如何支持和接受自己嗎? 你想處理過去在原生家庭裡受過傷的記憶嗎? 你不想再因為情感缺失而痛苦掙扎嗎? 趕快打開這本書,進行一段穿越時空的人生重塑之旅吧~購書連結
“贊助我一杯咖啡,讓我可以在創作的路上走的更久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