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 Albert Einstein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進步-胡適
“Never confuse education with intelligence. You can have a PhD and still be an idiot.” - Richard Feynman
依我看來,中國的教育,不但不能救國,簡直可以亡國-胡適
教改成功了嗎?升學主義教育的反思與願景
走過20年教改的台灣,真的改變了嗎?
一、你在高中學習到的知識,還記得多少?
a.全部都記得 b.記得至少一半 c.記得少於一半 d.幾乎全忘了
二、若你想學一項新的知識或技能,會以什麼方式學習?
a.翻閱書本 b.手機查詢 c.思考探索 d.親身實踐
前概
距今大約100年前,義務教育的系統產生了,這個相對新穎的制度啟迪了當時人們的認知、知識與文化,也在時代演變與社會發展下產生了一系列的怪象與不適用的情形。
我是一名20歲的大學生,Sophi,我從國中開始質疑到整合,過了約莫6年的探索,我今天想以一名學生的角度分析,並提出教育制度的問題與現況,使其納入大眾視野之中
(主要聚焦在高中時期)
問題與現況
共同的教育應該帶給人們基礎知識常識,但在高中的學生們在學些什麼?
蘭亭集序、散曲、史記、二項分布、三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生態系、細胞分裂...各國的地理與氣候、各國的歷史、法規和條例
https://www.learnmode.net/knowledge/version
各類的專業知識都有價值與意義,但脫離生活範圍的知識,則不適用於教育於全部的學生們,更不能夠作為常識進行教學,因為當教育脫離了學習者本身須知的與想知的內容時,則這些學習大多數在未來不構成實質意義,且無法被利用的知識終將會被忘記。
高中生的教材,迫於實施難度並未因材施教,而是選擇了延伸既有常識,但過度的延伸會導致功能限縮,不具有實質效益,更不該被人們過度重視。
當時在高中,我時常想像,學習這些的用意是什麼,我會不會在未來能夠用到,既然大家都說用不到,那我們又為何而學?
現今大學的升學率為96.4%有五種主要的升大學的管道分別為「個人申請57.6%」、「考試分發25.7%」、「繁星推薦16.7%」、「特殊選才<1.5%」
https://myfutureclass.com/108-multiple-entrance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6756947
除了特殊選材外,其他管道都以成績作為主要指標進行篩選
現今,許多學生還迷迷糊糊地便進入了大學,進入了四年的職業搖籃,獲得一技之長;但倘若這一技之長在未來無法使用,則是四年的時間、精力與資源的浪費。
(畢竟大多數人們進入大學就是為了找工作方便)
根據求職網調查顯示
54.6%的大學生表示選錯科系
68%的工作者表示做非所學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white_paper/article.asp?id=20200723162136
前情提要 : 升學主義下的反思與願景
現在社會正在經歷一場轉變,評量方式從制式化考試分數跳脫至更多面向的表現和能力
升大學參考的指標,也從全科分數轉向成所選定科目成績,職場注重的也漸漸不再只有學歷,而是更多元的成就與經歷。
新創的108課綱制度,也已邁入第四年
我是當時的新制度火車頭,雖然整體風氣沒有太多變化,但我相信是在往好的方向前進的,也謝謝你們的服務。
以上提出的不合理的現象皆能歸咎於升學主義
在過度競爭和時代發展下,教學內容變得更縮限,更不具團體授課的效益,功能也更限縮,考試更刁鑽,學生也以應試為目標學習;在大學廣設的情況下,所有學生擠進大學
學歷在先前之所以能夠判斷人的高低,是因為當時尚未廣設大學,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很稀少,而能進入的都是大學的都是菁英
隨著少子化併校、大學廣設,人人都有大學可以讀的今天,升學主義其實早就不適用了但卻依然地正在被推崇著。
即便擁有著同樣的知識、科系,卻僅因為大學校名的不同,使人們有了價值觀上的差異
當學生無法應付大量的書本和刁鑽的試題,學生們發現最佳的應付方式就是靠背誦
在過去,能夠引述書中知識,能夠被認定為聰明;可在教育普及化、網路普及、AI的未來到來時,現代人們需要具備更多面的【開創能力】而非單一的【學習能力】
人們對教育、對學習的實施方式到另時也會需要不小程度的改變,這是必然。
背誦不能長久使用,更不是真正理解知識的正確方式,它只是在團體授課下由於無法帶領每位學童理解知識,急而滿足考試的手段罷了。
現今人們盲目的推崇升學,使學生過勞、習慣了背誦,校名的價值與他們的努力將隨著少子化的併校而消失;這其中,損失的是學生們創造的能力,職業的認識,自我的認識,也或多或少的阻止了學生們進行觀察、假設、應證的機會,拓展人類知識版圖的機會,伴隨著大量普及的實施方式,和AI時代的到來
這不禁讓我想像了未來,也曾感到或多或少的難過與瀕臨抓狂。
義務教育,從十五歲結束,而大學從十八歲開始;在間隔的這三年之中,學生們的在忙些什麼?他們並沒有學會什麼,也沒有時間去知悉有價值的事物,但他們十分的忙碌,並壓力龐大。
他們拼命記下知識,搶著獲得第一名進入大學,被灌輸著升上大學、考上頂大就能夠獲得成功的人生;如此拚命、如此努力,他們卻不清楚自己的志向,相信著讀書帶來的安全感能夠解決一切,但事實是否如此?
此刻,或許就是如此吧。
我很希望我能夠一炮而紅,因為我對我所想與所講的話有一定程度的自信與正確性
但現實有時很殘酷,哈哈
+
在我高中時期有做了一個專題,是在探討台灣與芬蘭教育的差異
當時設立了一個問卷調查,總共有172名的學生參與,詢問對於教育環境,他們的狀況與看法,如果這篇文反應不錯,我可以再發上來給大家直接看數字最快最直接。
以上,我是Sophi,潛力無限,經歷不少苦難,要浮出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