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108課綱引發的文言文爭議,一時之間各方人士紛紛表達正反兩面的看法,根據由高中生與108課綱畢業生組成的學生團體 EdYouth,顯示「多數學生認為最大的問題是課本和考試的文言文內容差異太大」,即便課本刪除減少文言文的內容,但「課本刪光光、學測卻出現大量文言文考題」,如此仰賴「課外閱讀」的行為也加深了城鄉間的差距。
從聯考制度下「存活」的我,國文對我來說屬於功能性武器,只不過是一門較能彌補些英數落後指標的分數,當年文言文教學比例之高,為了成績二話不說囫圇吞棗,淺嚐四書五經、初略唐宋八大家、硬背唐詩宋詞元曲、窺探名家之作賞析;神遊之餘不忘拿筆惡搞作畫,古人一秒穿梭變成現代人物,這般塗鴉找樂子的趣味,更甚於搞懂之乎則也的正確答案。
歷經國中與高中六年的國學造詣養成計畫,相當符合「養、套、殺」的自然法則,通過由你玩四年的窄門,「讀聖賢書,所為何事」不再是標準答案「仁至義盡,以求無愧」,經過苦讀揭榜「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大地春回;莘莘學子自然是喜上眉梢拋腦後的大開殺戒、片甲不留(不包含就讀中文系所和喜好古典文學者),大聲道出「再見,再也不見」的心情寫照。
看到喋喋不休落入政治統獨的話語,我不禁回想自問「小時候念的文言文,對我後來的生活有哪些影響?」想著過往突生感謝之意,若不是因為要考試,我天生的惰性想必不願自動走入古文世界,頂多因為武俠小說和戲劇,才有沾邊聊勝於無的學習動機;另外,滿足成語接龍遊戲的成就感,或許也可以記上一筆。
即使如此,離開校園多年後,當我閒閒無事騎著機車在巷弄穿梭,遇見喪家棚架的狀態,就會想起「鄰有喪,春不相;里有殯,不巷歌」的告誡;與友閒聊談及幼時念了四所國小、兩所國中的往事,接著就提及絕不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處境;想要隨手丟垃圾「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己所不欲,他勿施於人」這兩句話就會在腦海湧現;誇張的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句也經常跳入日常作息。
古人智慧之言深植於心,不知道該說小時候記憶深刻,背誦後就難以忘記;還是說做人處事的硬道理,不會因為科技進步時代轉換而有所不同。不論是言簡意賅的金句,還是白話易懂的道理說法,文言文帶給我的意旨與體會,已融入日常生活作息,就像媽媽的話,即使當下不願意聽,其實早就牢牢記住,成為應對進退的圭臬。
流行樂壇的作詞人方文山,一首為周杰倫《青花瓷》填寫的歌詞,古今皆宜的古典韻緻,透過閱讀累積底蘊,就是理解後轉換的最好典範。
生活裡少不了磨難與挫折,卻更讓人理解過程後累積的可貴。對於經典的古文篇章,或是詞藻優美的唐詩三百首,屬於人的故事、景的描述、心境轉換的呼應,我更能在無關成績好壞的情況下,重新審視文言文之美,認識文字背後的意涵,不涉及統獨主權政治的範疇,好好享受詞句醞釀的情境。
延伸閱讀:冬至是一首懷舊的經典老歌
【更多的文章】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