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字是象形字,以垂直的方式畫出一條魚的模樣,分別有魚頭、魚身、魚鰭、魚鱗和魚尾。由於「魚」字的字義非常簡單直接,後來多作為形聲字的形符,配搭不同聲符,成為水中生物的名稱,或水中生物身體部位的專稱。
古時對於水中生物多數都稱為「魚」,因此有不屬於魚類的水中生物名稱,使用了「魚」為偏旁的字,例如本指烏賊的「鰂」和俗稱甲魚的「鱉」。「鮑」字本指用鹽醃製過、可以保存一段時間的鹹魚,「鰒」才是現在所謂的鮑魚。到了明代,由於「鰒」、「鮑」二字同音,「鰒」字漸被「鮑」字取代,現在「鮑」字也失去了「鹹魚」的意思,而成為了鮑魚的專名。
同樣被同音字取代的還有「鱻」字。「鱻」字是三條魚放在一起,指新鮮捕獲的魚。「鮮」字本來是一種魚的名稱,後來因為「鱻」與「鮮」的讀音相同,漸漸地「鱻」與「鮮」混合使用,可以相通。最後「鮮」取代「鱻」,用來代表「新鮮」、「鮮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