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連鎖餐飲企業的採購轉職到烘焙代工廠的採購已經有近3年的時間,當時想轉職的原因非常膚淺,純粹就是圖個離家近,又外加小看了工作內容,希望可以當個薪水小偷。懷著這樣的理想,在到職的第二天就被現實甩了個大巴掌,因為公司小,甚麼事都和自己有關,甚麼事都得做,但我自詡為職場老鳥,過勞這檔事並沒有帶給我太大的衝擊。真正難以適應的是,周邊的人事樣貌和自己過去認知的雛形有著非常大的落差。
在過去,由於集團重視品牌形象及職場文化,公司在招募夥伴時訂定的標準幫我在工作生活圈設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篩網,我的周邊基本上都是和自己價值觀、理念相近的人,針對任何一件事,我總有辦法找到視角與我類似的夥伴,現在則不然,工廠環境造就了我身邊的多元生態。
工作能力不錯的W,熱愛挑撥離間。
為人和善的O,對於工作總有各種推託。
廠內資歷最長、經驗豐富的B,就愛說不愛做。
小小的工廠,容納了各式各樣的人。
我也自詡為對工作及人生負責的成年人,基於尊重和一點點的軟弱,我不輕易在工作場合動怒,當我面對同事所帶來的三觀衝擊,表面上看似平靜內心總是波濤洶湧。我無法理解同為地球人,同為台灣人,同為辦公室人,為什麼大家的思想可以這麼迥異,為什麼有人可以那麼不負責任?有人可以對別人頤指氣使?為什麼有人可以覺得自己的錯都是別人的錯?為什麼有人可以任由自己在工作上沒有做為?各種為什麼像浴室裡的黴菌一樣慢慢孳生,有時候我會自問自答,有時候我是憤慨不平。
與神對話有一段話,在我最心煩時扎扎實實的提醒我:
一旦在物質宇宙裏,你們,我的心靈兒女們,就能經驗你們所知的自己,但首先,你們必須先覺悟到其反面。簡單地解釋這點就是,除非等到你覺知到矮小,否則你無法知道自己長得高大;除非,你已覺知到瘦,否則你就無法經驗到你自己稱為胖的那部分。 就最終的邏輯而言,就是除非你面對了你不是的東西,否則你無法經驗自己以為你是的東西。
這乃是相對論及所有具體生命的目的。你得藉由你不是的東西來界定你自己是什麼。 所以,在這個終極之知的例子哩,知道你自己為創造者的例子裡,除非並且要等到你創造了,,你才能經驗自己為創造者。而除非你不創造你自己,否則你就無法創造自己。換一種說法就是,為了要存在,你首先必須不在(not be)。
確實,因為有惡,才能感受到善;因為曾經不快樂,才會知道歡欣鼓舞是甚麼感覺;因為對方的無理,才能顯現你的修養;也因為漫無目的的存在,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積極進取。世界本來就大到可以容納各種人,是我的狹隘是侷限了對世界的認知,各種不是你的人,成就了最獨特的自己。
我倒也沒有要走到神愛世人那種境界,但以這樣的心態適時的與看不順眼的人事物保持距離,確實可以讓自己不要在感受「非我」的情緒過於激烈,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