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某山地學校去做研究時,正好是該政策推行的第二年。新買的圖書有幾百冊;新買的衛生保健器材花了八十萬;新買的影印機有三台…。我就光說這幾樣,圖書幾百冊,很好,對嗎?問題是如果你要將它借閱出去,必須驗收、登記、分類、編目、蓋館藏章、書籍粘貼編目單,借書單,還要有專人管理借還和歸位……老師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無此專長和時間,所以呢?就只能堆放在那裡。保健器材花了八十萬,我去的時候已買來幾個月了,沒人拆封……影印機三台(該校僅六班,山下數十班的學校,可能只有一台影印機。)好玩的在那裡?三台影印機全部無法使用,為什麼?山上濕冷,所以影印機易故障,但因購買的經費是專款專用,而維修保養則需學校編列預算,學校經費來自縣府,而縣政府沒錢。
設備器材與教學成效的提升根本扯不上關係。跟學校的組織、人 員、士氣…的關係反倒大一點,那學校是什麼狀況呢?我當時在校上在職進修班,班上同學有不少是山區校長,有位校長在報告時提到:學期一結束,除校長和工友外,其他人員全部調離,你每年開學都必須重新教導新的人員如何做報表,如何寫公文,如何教學……(下課我請教其他校長,每個人都點頭稱是)。我研究的那所學校,因距離市區遠,老師大多住校。你知道嗎?因為生活空間狹小,生活圈子封閉,小事、小挫折在無從宣洩的情況下,每每膨脹,擴充成大事件、大煩惱。十個工作人員,可以分成十五派,一件小事可以造成十個人不同組合、不同看法的不同哀怨。老師們對所有事情都能拉幫結派的抱怨半天……,有天早上感覺老師們有些振奮,一問之下原來是有督學要來訪視…,結果十點多傳來電話,督學不來了,你看到所有人都塌了下來。
教學看不到什麼成效,在山區服務又看不到關懷的眼神,山區任教像被放生,待久了,什麼希望、理想、抱負,都毀了,人也廢了。(以往是每年換新人,現在則是每年都是舊面孔—因為所有教師職缺都被填滿—,那又是另一種辛酸和不幸…。教育?翻轉未來?你別逗了。)
所有外加的好心和幫助,如果不是個案所需的,都不會有什麼太好的成果。我贊同樂扶基金會的說法:我們盡力,但不敢確定能否帶來改變?除非個案自身想改變,所有要求的改變其實都可能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