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的心裡話】該收多少費用? 隨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今天想談的話題很敏感,關於諮商的收費。


剛開始從事自費諮商時我很不自在,有次請教了某位在江湖打滾已久的學長,如果心理治療是助人關係,那為什麼助人者還要收取費用呢? 當時學長是這樣開釋的:「如同修行的出家人會需要信眾的供養,你可以看作這是個案的一種供養」。


老實說,當時我對這個回答頗不以為然,我完全不想把自己看作是得道高僧,或是等著donate的直播主,這好像把已經很奇怪的治療關係變得更加扭曲了!當時我對自己的期待,如同世俗對心理治療認知一樣,是將治療看作是一門專業,用以幫助他人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同牙醫幫病人治療蛀牙般。也就是說,我會一些你不懂、不會、無法靠自己解決的事情,我提供服務,所以收取應得的費用,在這層次上,心理治療也是一種各取所需的商業行為。


但許多人反對將心理治療者看作是服務的提供者,如同Yalom,他更喜歡的關係是「旅程的同伴」,也就是說在存在的限制與痛苦面前,人人平等,唯有相濡以沫才能帶來救贖;然而這要如何解釋,人要對同伴收取高昂的費用呢? 尤其是當諮商費遠超出個案所能負擔的時候?


這邊牽涉到的是很敏感的社會階層,心理師究竟應該屬於哪一個社會階層? 一個月賺多少錢是正常的?  治療者與個案若屬同個階層,或者個案的經濟條件比治療者更好時,那麼費用通常都會在個案可以負擔的範圍,但若求助者屬於經濟上較弱勢的一方,此時治療就會是難以負擔的奢侈品。


關於收費,多數人都是參考其他同行的定價,也關乎於市場供需,以及社會對於某專業應該值多少錢的預期(例如剪一次頭髮的地板價格只有100塊)。諮商費用已經不算便宜了,但每當我去看牙醫進行自費項目時,稍微計算一下便可知道,牙醫的鐘點費可能是以萬元為單位計算的,偏偏牙齒不好的我也是真的需要這些治療,而每次付款都感到掙扎心痛,我不免去想,這會不會是有些個案來跟我談的感受呢?


Yalom本身也非完人,他熱愛旅遊、品味生活及藝術,這意味著找他治療的費用可不低,尤其隨著他的名聲與資歷到達頂峰之際。在一篇故事裡(我忘了是哪篇,若有人知道請好心留言告訴我),他希望病人能坦承說對他的感覺,她的答案竟是哭著說「為什麼你那麼貴呢?!」Yalom第一時間想回的是「我的收費跟舊金山其他精神科醫師一樣啊」,但他忍住了,並提議將費用減免一半。


這邊Yalom坦承了自身的矛盾,他雖然反對將治療看作是交易,但當被質疑收費過高時,卻又直覺地想拿市場機制來替自己開脫,而最終他選擇了在倫理上能對自己與個案都有所交代的作法。


平時工作時我不太會遇到這種情境,儘管近年來我的費用已經調漲過數次,因為工作的機構個案管理都做得很好,會事前讓想來談的人有所準備,確定經濟上可以負擔一定次數的費用時再開始談,當然個案也能夠依自己的預算選擇適配的心理師,但我仍然會遇到一些在倫理上讓我掙扎的處境。


或許是因為我的年齡,多數跟我談的人年紀約莫三、四十歲左右,對他們而言我可以像是大哥般角色,而金錢焦慮與生涯選擇往往是這個生命階段正在面對的議題,許多人不喜歡,甚至是厭惡正在從事的工作,但卻又被優渥的待遇給困住,擔心離開後會陷入貧困。


對於金錢,我欣賞的依比鳩魯的哲學。雖然說科技一日千里,但談到人性,兩千多年前的希臘跟現在其實沒有多大差別。當時的羅馬人一樣追名逐利,熱愛奢侈品(肉、魚、香膏、奴隸等),大家也都為了賺錢而默默忍受慣老闆。


依比鳩魯發現到,賺錢的目的原本是能買些讓自己快樂的東西,但追求的過程卻讓人變得很不快樂,他認為友誼、自由與智慧遠比財富來得重要 — 有沒有吃山珍海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好朋友一同吃飯。於是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躺平族,與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開除老闆,在郊區搞一個像是人民公社的地方,大家在那邊種田聊天、自給自足樂逍遙。


所以當我的個案們對工作感到萬般憂愁時,我承認自己在價值觀上一點都不中立,默默地鼓勵他們不需要太為金錢擔憂,人生苦短,勇敢做些改變吧! 當然,人可沒有那麼容易改變,起初我的話語如同狗吠火車,來談的人看似不動如山,但隨著會談時間日積月累,真的開始有一些個案下定決心轉換跑道,掙脫這些提供優渥報酬卻又讓自己感到痛苦的「金手銬」。


尷尬的部分來了,他們離職之後,要拿什麼付諮商費呢? 有些人一開始的主訴就是工作的壓力,而諮商的確幫助他們減輕壓力了(連工作一併都沒有了),那也就失去了繼續來談了必要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仍然需要諮商的人,的確因為收入降低而減少會談頻率,可能改為兩週、一個月,好吧,極端的情況是變成一年一次,只有生日的時候才過來。


儘管我心裡默默地擔心,是因為我的慫恿他們才變窮的,但好在當事人並不這麼想,或許是我過於自我中心,誇大了自己的影響力,可能早在前來諮商之前人們就已做好決定,而我只是如他們所需要的,提供一些鼓勵罷了。總之,在這情況下合乎倫理的作法是將諮商費用降至個案可以負擔的程度,當然這不免也會帶來諮商關係上改變,需要予以討論。


如同芸芸眾生,我知道許多心理師(尤其是年輕人)對於金錢、名聲與成就相當執著,想賺更多錢卻又不知道是為了什麼,我強烈建議治療者們需要時時審視金錢對自己的意義,這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如何從事這份工作,以及與個案的關係。舉個最單純的例子,諮商的開價是個篩子,用高的收費就篩掉了越多人,當然沒有人會不歡迎更高的時薪,但我們真的只想跟有錢人諮商嗎? 我也聽過有人抱怨,儘管自己的困擾已經解除了,仍感覺到心理師千方百計地要自己留下來。


骨子裡我是個愛作夢的理想主義者,有沒有可能讓治療者能跟所有階層的人諮商呢? 同時解構心理治療的交易性質?  我想像在一個靜僻的治療所裡,門口擺了一個箱子,在會談結束後,來談的人可以自行決定要投多少錢進去,沒有人知道誰投了多少錢,而治療者則在一天過後,默默地把錢收下,無落多寡都滿懷感激。這讓心理治療(或是諮商whatever)成為一種互助關係,來談的人不是因為接受了某種神奇特別的服務而付費,而是用金錢支持治療者能繼續維持這種生活方式(註)。


當然這只是我對心理治療的胡思亂想之一,真的執行的話會先被衛生局生吞活剝,但...疑? 這不就是學長說的供養嗎? 學長果然是智者,愚者如我隔了這麼多年我才跟上。


註: 我之所以有這個點子,是因為有些個案真的讓我感覺到他們真的很想支持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知道我花了大把時間試著寫出一本可能不太賣座的書時,表示會買個10本分送親友之類的。


avatar-img
34會員
37內容數
一個治療師的工作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方格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許多年輕的心理師第一站會去大學的學輔中心,計畫先待幾年「練功」,累積大量跟學生晤談的經驗,之後再來挑戰自費心理諮商的工作。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我認為其實沒有表面上那麼理所當然,因為儘管看起來做的都是心理諮商,但進行的所在地也會大大影響諮商關係的本質。 例如我們都知道,許多學輔中心裡會放個幾包乖
前陣子受邀參加某醫院的個案研討會,很開心能跟年輕的心理師分享我對心理治療的理解,看到他們就彷彿看到十多年前仍在醫院工作時的我,對心理治療究竟該怎麼進行時常一頭霧水,尤其臨床心理師的訓練又以病理及衡鑑為主。 我告訴他們,會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心理治療的理解還不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
看書時讀到「偏執」這個詞總讓我感到很刺眼,尤其是那些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書籍。例如最近在閱讀的<致富心態>(原文書名直譯其實是「金錢心理學」)中,其中一段文字是: 「致富手段百百種,許多書都在教導我們如何致富。但守財只有一種方法: 將一定程度的節儉與偏執結合起來。」 若從字面上去解釋「偏執」
當爸爸讓我對人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若有人說,他很害怕孤獨,甚至無法獨自入睡,我肯定會去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失去意識本身與死亡太過相像,在希臘神話裡,睡神許普諾斯(Ὕπνος)與死神塔納托斯(θάνατος)是居住在地底的攣生兄弟,而他們的母親黑夜女神倪克斯(Νύξ)則住在一座陽光永遠
談到諮商倫理,你會想到什麼? 大概是一堆的「不能」,像是不能有雙重關係、不能收禮、不能洩漏個案的秘密、不能與個案談戀愛發生關係等等,以至於談到倫理大家都很緊張,若被指控「違反」倫理,等於在心理師界社會性死亡。我認為這很可惜,因為這讓治療者們對於倫理的討論非常的狹隘且僵化 — 倫理被看作是不能違反的法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生物,對有些死亡焦慮特別強的人而言(例如我),這是終生都得努力去破解的詛咒。那麼人是多早,又是如何認識到死亡呢? 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Yalom談到兒童早自5歲就開始有死亡的概念,而在我的田野調查中,年紀或許可以提前到2-3歲...
許多年輕的心理師第一站會去大學的學輔中心,計畫先待幾年「練功」,累積大量跟學生晤談的經驗,之後再來挑戰自費心理諮商的工作。聽起來似乎很合理,但我認為其實沒有表面上那麼理所當然,因為儘管看起來做的都是心理諮商,但進行的所在地也會大大影響諮商關係的本質。 例如我們都知道,許多學輔中心裡會放個幾包乖
前陣子受邀參加某醫院的個案研討會,很開心能跟年輕的心理師分享我對心理治療的理解,看到他們就彷彿看到十多年前仍在醫院工作時的我,對心理治療究竟該怎麼進行時常一頭霧水,尤其臨床心理師的訓練又以病理及衡鑑為主。 我告訴他們,會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心理治療的理解還不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
看書時讀到「偏執」這個詞總讓我感到很刺眼,尤其是那些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書籍。例如最近在閱讀的<致富心態>(原文書名直譯其實是「金錢心理學」)中,其中一段文字是: 「致富手段百百種,許多書都在教導我們如何致富。但守財只有一種方法: 將一定程度的節儉與偏執結合起來。」 若從字面上去解釋「偏執」
當爸爸讓我對人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若有人說,他很害怕孤獨,甚至無法獨自入睡,我肯定會去想這個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或許失去意識本身與死亡太過相像,在希臘神話裡,睡神許普諾斯(Ὕπνος)與死神塔納托斯(θάνατος)是居住在地底的攣生兄弟,而他們的母親黑夜女神倪克斯(Νύξ)則住在一座陽光永遠
談到諮商倫理,你會想到什麼? 大概是一堆的「不能」,像是不能有雙重關係、不能收禮、不能洩漏個案的秘密、不能與個案談戀愛發生關係等等,以至於談到倫理大家都很緊張,若被指控「違反」倫理,等於在心理師界社會性死亡。我認為這很可惜,因為這讓治療者們對於倫理的討論非常的狹隘且僵化 — 倫理被看作是不能違反的法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生物,對有些死亡焦慮特別強的人而言(例如我),這是終生都得努力去破解的詛咒。那麼人是多早,又是如何認識到死亡呢? 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Yalom談到兒童早自5歲就開始有死亡的概念,而在我的田野調查中,年紀或許可以提前到2-3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助人與合理收費真的衝突嗎?」這是我今天與心理師探討的核心問題。我過去總將家教視為助人使命,低估自己的價值,卻因此透支健康。心理師提醒我,助人不應以自我剝削為代價,而應先照顧好自己。漲價的意義不在輕鬆,而在肯定價值、保障專業服務。我將從漲價開始,學會在工作中平衡需求,成為一個能助人也能助己的老師。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價位感到不滿,認為不值得花費。事實上,心理諮商的價格體現了其深層價值,能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困擾,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問題。本文以生動的例子說明諮商的不同階段,揭示為何心理諮商能提供長期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並反思個案在諮商中的真正需求。
Thumbnail
哪幾種人算命不收錢?(所以多小隨心都要給一個利是) 千百年以來的行規:如果一個人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完後算命先生告訴他他的命不用付卦金了。這個人就會大哭一場!為什麼不收他卦金,他不僅不高興反而會大哭一場呢?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擔心心理諮商費用太貴?學習生分享免費心理諮商資源。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許多心理治療/諮商所可能陷入經營瓶頸,甚至出現收入困難,需從商業模式調整、願景招聘心理師,以及精煉所長經營策略等面向入手。本文探討如何讓心理治療/諮商所脫穎而出。
Thumbnail
有些朋友問道,既然是採線上療癒,為什麼我的步驟那麼麻煩,在課程之前,還要有個”初談”呢? 而且還是”免費”! 首先,先說明"免費”這部分,我當然知道,許多心理諮商的初談費用都是數千元起跳,但是,當初決定走上”導護師”這條路時,我所設下的服務宗旨就是” 讓你用沒有負擔的費用,解決心中的情緒負擔”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助人與合理收費真的衝突嗎?」這是我今天與心理師探討的核心問題。我過去總將家教視為助人使命,低估自己的價值,卻因此透支健康。心理師提醒我,助人不應以自我剝削為代價,而應先照顧好自己。漲價的意義不在輕鬆,而在肯定價值、保障專業服務。我將從漲價開始,學會在工作中平衡需求,成為一個能助人也能助己的老師。
許多人對心理諮商的價位感到不滿,認為不值得花費。事實上,心理諮商的價格體現了其深層價值,能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困擾,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問題。本文以生動的例子說明諮商的不同階段,揭示為何心理諮商能提供長期的支持與解決方案,並反思個案在諮商中的真正需求。
Thumbnail
哪幾種人算命不收錢?(所以多小隨心都要給一個利是) 千百年以來的行規:如果一個人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完後算命先生告訴他他的命不用付卦金了。這個人就會大哭一場!為什麼不收他卦金,他不僅不高興反而會大哭一場呢?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擔心心理諮商費用太貴?學習生分享免費心理諮商資源。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許多心理治療/諮商所可能陷入經營瓶頸,甚至出現收入困難,需從商業模式調整、願景招聘心理師,以及精煉所長經營策略等面向入手。本文探討如何讓心理治療/諮商所脫穎而出。
Thumbnail
有些朋友問道,既然是採線上療癒,為什麼我的步驟那麼麻煩,在課程之前,還要有個”初談”呢? 而且還是”免費”! 首先,先說明"免費”這部分,我當然知道,許多心理諮商的初談費用都是數千元起跳,但是,當初決定走上”導護師”這條路時,我所設下的服務宗旨就是” 讓你用沒有負擔的費用,解決心中的情緒負擔”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