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每天練習對自己多些寬容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蘇絢慧好書嚴選]

最近的你,都安好嗎?最近的你,是不是很疲累呢?或是厭倦了某些不變的日子?


經歷了疫情以來的四年,全球的憂鬱及焦慮人口不斷攀升。自律神經失調及精神衰弱的人也越來越常見,生活在各種壓力中的現代人,一不注意,可能就會走到了心靈懸崖邊緣,感受到力不從心、疲倦不堪。


然而,即使疲倦了、困乏了,仍是有許多人選擇壓抑、不談、否認與避重就輕地認為自己還好、這沒什麼。為什麼對關懷自己如此迴避呢?


為什麼關心自己、體貼自己的心情,無法自然而然展現呢?那是因為有好多人內心都活在羞恥感裡,為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也不相信自己深具價值,值得對自己寬容,對自己好。因此,衍生出要自己「完美」的要求,必須絕對的堅強與無懈可擊,以為如此才能擺脫羞恥感和不安感在內心揮之不去。


這樣的邏輯是一種失誤,更是一種迷思。一來天下無完人,人性裡必然存在著不完美,這才能為我們因應各種生存環境的變化與挑戰;二來認為「要完美」才能擺脫內心的羞恥感與不安情緒的人,實質根本上是無時無刻都受自己情緒的折磨與控制,自然不會有感到自己「是完美」的時刻。「要完美」等於是不會實現的虛幻理想。


發酵的後果,只有越來越逼迫自己、強迫自己受制於各種事項的細節,以及亟欲獲得掌控感的各種控制行為,誤以為只要能強加控制周遭環境的人事物,自己就不會再經歷到任何讓自己無法承受的情緒痛苦。


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漠視與迴避,漸漸地會失去自我,也不再與自己真實連結,內心只感覺到對自己的苛刻和嚴厲,也很自然的感覺周遭的人也對自己苛刻與嚴厲。然而,生命裡是真真實實有許多人生體驗,真實的痛苦、真實的悲傷、真實的難過、真實的挫折⋯而一旦不是寬容與具有撫慰自己心靈的情感,那麼,在這些時候只會雪上加霜,用更猛烈的方式壓抑自己、杜絕情感,否定自己能去承受與面對,而生成更多對自己的攻擊與厭惡—以為是自己不夠完美與理想,才會遭遇到這些挫折與逆境⋯⋯


因此,我要向你推薦這一本韓國心理師-孫廷沇寫的書籍,從平易近人的故事,跟你談談那些我們內心對自己的壓抑與否定。書裡談到我們的文化也具有的許多相似現象,尤其以完形治療理論談及到的防衛機制來進行描述,我尤其喜歡這部分的敘述:


{是什麼阻礙了我和你的寬容 }

※壓垮日常生活的六種接觸界線混亂

「一定要這麼做才行!」․內射

「無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投射

「以我們的關係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融合

「對別人開不了口的要求,卻拿來要求自己……」․回射

「別人會怎麼看我?」․自我意識「反正一切都是白費力氣,根本沒有意義!」․折射


這些防衛機制原本是為了保護我們免於受傷,卻反而形成層層關卡,阻礙著我們與自己、與他人的接觸。為了不要讓別人真實接觸到我,連帶著我也越來越搞不懂我自己、搞不定我自己,就成了對自己最疏離的陌生人了。


你是自己的陌生人嗎?


願你能漸漸意識到,不僅需要與自己和好,在那之前,願意接觸自己,無論什麼體驗與境遇,並與自己為善,友好對待自己⋯與自己言歸於好的可能性,才能實現。


《你的心,今天還安好嗎?》https://reurl.cc/kaRVlq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4.3K會員
225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10/05
# 蘇絢慧嚴選推薦書籍 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24
心理師的工作向來讓人們產生很多想像,像是以為能擁有魔法能力的解決當事人困擾,或是像感應式的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什麼,就能看透人內心的世界。又或者以為心理師有透視人內心想法的本事,什麼都逃不過心理師的法眼。當然,還有其他投射性的想像;覺得心理師像永不下山的太陽,持續的溫暖照耀⋯⋯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2024/08/14
你人生的大地震在何時發生過? 曾經發生人生大海嘯嗎? 是否經歷過人生的暴風雨? 即使,我們非常希望人生「無常」不是真的,期盼生活能安穩不變、永保安康。但事實上,人生有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景況及遭遇,讓人措手不及,無力招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常使人感到精神壓力,導致身心不健康。本文探討如何透過自我安頓及重新與身體聯繫,擺脫情緒的羈絆,找回內在的安定。南希京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因追求他人的認同而忽略自己的需求,最終造成身心分離。適當的放鬆與自我關懷,能幫助我們從焦慮中解脫,邁向真正的幸福與平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工作壓力減輕後,人們常常陷入焦慮、糾結的情緒,導致無法真正放鬆的問題。作者透過自身經歷,探討了自己的焦慮情緒來源以及如何釐清這些情緒。在文章結尾作者表達了對讀者的祝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工作壓力減輕後,人們常常陷入焦慮、糾結的情緒,導致無法真正放鬆的問題。作者透過自身經歷,探討了自己的焦慮情緒來源以及如何釐清這些情緒。在文章結尾作者表達了對讀者的祝福。
Thumbnail
這幾年我非常重視自己的情緒,因為我認為心情的好壞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以及舒適度,因此,讓自己保持好心情真的太重要了,尤其今年感覺又是特別忙碌的時期,更是要好好關照情緒啊。
Thumbnail
這幾年我非常重視自己的情緒,因為我認為心情的好壞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以及舒適度,因此,讓自己保持好心情真的太重要了,尤其今年感覺又是特別忙碌的時期,更是要好好關照情緒啊。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繁忙與焦慮的生活是否讓你感到透不過氣?《鬆弛感》是一本充滿心靈雞湯的書,提供了40個實用的方法,協助你遠離精神內耗,享受更平和的人生。文章深入探討了去除自我設限、規律化生活、自學重要性等重要核心概念,激勵你朝向內心平靜且持續成長的未來。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身心系列4之3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Thumbnail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