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狂的自說自話

2023/12/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情緒穩定這件事情,我的體悟跟大眾有些不同,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每當我們遇到挫敗時,就會聽到,不要想太多,不要心情不好,不要去想⋯等等安慰話語,不過首先要先感謝願意安慰我們的人喔!

接下來想好好把我對這些「迴避」負面情緒的疑惑記錄下來,或許5年之後,我會用這篇文章恥笑自己,但此時此刻,我的體悟是,「迴避」與「逃離」不是個好方法。

我也知道諸如此類的個案很多,所以在此需要讓「前提」清楚一下。已進入需要療程的各種情緒病症不在此限。

我想好好思想一下,在人的情緒裡,「喜怒哀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為何演變成開始被教導對於「怒」與「哀」是需要學習迴避?我的體悟是,接受自己的憤怒與悲傷才是因此情緒穩定的入口。

簡單來說,就是智者們常說的正視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放在情緒裡,我覺得相通欸,只是當然如果這麼簡單,就不需要有這麼多情緒管理的書籍了。

我想拆解一下三個順序的原因,接受吧!「我現在很憤怒」「我現在很想哭」,《這些情緒都跟別人無關》,這是自我很珍貴的天性,為什麼不接受他呢?無論原因是什麼,接受吧!我猜想,會有不要哭、不要憤怒的教義,或許來自於,我們在接受哀怒的同時,急於尋找認同。

如果情緒管理先著重這一點,是否會比較靠近一點「穩定」性質。管理自身在接受負能量的同時,先跟自己相處,別急著跟別人說,不要尋找認同。

在急於尋找認同的那一刻,我覺得不是在正視自己情緒,而只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但⋯為何?「情緒」沒有對錯,「事件」才有認知常理上的判斷,但每個人個性本來就不一樣,情緒如果也要尋找對錯是否太絕對?分開一下,「事件」先休息,我們先把「情緒」抱起來觀察一下。

一憤怒一悲傷就找人說,就會把「事件」拉進來參戰,我知道是「事件」引發「情緒」,所以我們都反射性的先抓「事件」來探討情緒,這點是沒錯的,但慢一點,等一下~

情緒當前,穿著情緒外套尋找戰友,是不是就少了跟自己對話的時間了?大人常說的「冷靜一下」,我想應該不是要我們「壓抑」情緒,而是好好的接受情緒後,先自處一下,擁抱一下自己,先別急著跟別人對話。

接受了我現在很憤怒、很悲傷。感受這這份情緒,順著自己的步調,讓心思帶領著往事件走,慢慢的,腦中的片段會開始完整,只要對自己夠有耐心,我想就算不用刻意尋找情緒根源,好像會自然而然浮現出憤怒點跟悲傷原因。開始慢慢跟自己對話一下,不是跟別人。相信當我們走到這一步時,應該也不希望別人打擾,因為我正跟自己聊得很暢快。

最後一步的解決情緒,因個性差異,我覺得才是適合尋找可以開口的對象,說出真心話。最好可以被罵一下,棒喝一下自己的偏執,何妨,我覺得只要是真心都是珍貴的。

前面的情緒自己接受了,大致上了解情緒原因了,不再會夾雜著混亂與不明的心思,又急於因為有對象要「說」,而慌亂中找一個「自我催眠」的理論來佐證自己的情緒。一旦有了「我需要論證自己」,情緒就變成了武器,就更難以了解自己了。也更難以咀嚼跟你對話的人的想法。

想找人訴說,我想真正的目的,在於要解決情緒,以上的過程做完了,我會想找想法跟我不一樣的人,我覺得這樣才有辦法緩解我的負能量。(適用於我的偏執個性啦!你們自己拿捏嘿~)

前提是,我必須聽進去。要聽進去,之前的過程我需要走一遍,才不會混亂中被情緒帶歪。

我如果找同溫層,我就找不到其他的切入觀點,同仇敵愾一旦出現,一時的解氣、透氣了,但卻無法解決日後如果類似情況出現,我的觀點依舊狹隘。一直循環累不累到底,對懶散的我來說,有夠麻煩,超級累。

過往走過憂鬱症的我,對於負能量曾經害怕至極,曾經瘋狂的壓抑著「不可以這樣想」「不可以哭」,而情緒並沒有被我緩解掉,只是累積著壓力鍋,裡頭的滾燙被我視而不見,等真正愛我的人伸手掀開鍋蓋,她就被熱氣燙傷了。

反應有夠慢的我才發現,傷害自己就算了,我正在傷害少數真的用心在愛我的人,所以我想開始尋找「適合我個性」的解決方法。慢慢的,旅途中的事件沒少過,我用了好多方法「只想先解決自己」,我才發現,要「穩定」,要先接受。有了接受,才有機會打開理解自己之門。

有時候根本不用走到跟別人訴說的那一步,在理解的過程中,會忽然發現自己性格上的偏差,原來我正在超譯別人的話語。

好多時候,在正視情緒的過程中,我已經解決情緒了,因為有些時候,是自己的自卑在作祟,根本不是別人在攻擊我。有些時候,我了解說話的人的個性,他正處在難以自處的生活中,我何必有情緒。

你問我學會了嗎?怎麼可能!

跟自己的脾氣共處一輩子,學習情緒穩定也是一輩子,我的壞脾氣、我的偏執,適用於上述的方式,我不知道適不適合你。但現階段的我,覺得情緒不該迴避,那是情緒不穩定的開始。

老天爺給人們各種其他動物沒有的感官知覺感受,何不好好享受。在自處的時候,好好擁抱吧。

raw-image

寫到這裡,「我不會安慰人」這題也很值得跟你們討論,但我還不知道怎麼寫~等待有啟發事件出現,我再來邊想邊寫吧。




《真實事件改編》如果眼睛是鏡頭,耳朵是收音器,我想大腦或許可以直接處理剪輯部分,獲取想要的,立即丟棄不想要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