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人都只能選擇當下對自己最有利的選項。
絕對正確的意思,就類似真理的概念,但這件事情沒辦法存在,因為這世界上有時間線的概念。
用生活化的舉例,你不能把大學的微積分題目拿給國小生來學,對大人來說,只要學會微積分,就等於學會了就學時期多數的數學題。
但是對國小生來說,他連加減乘除都還沒這麼熟練,微積分是學不起來的,雖然從大人的上帝視角來看,這件事情是絕對正確的,但實際操作面是無法實現的。
相反的,要你只看現有資源能做到什麼程度,你也無從得知自己現在能做的選項裡未來發展會是什麼模樣,也沒有一個可衡量的依據,怕是做了浪費時間,但沒做決定也正在拖延。
當我在大學時期策劃人生時,我就遇到上面這兩個問題,一個是想太遠看不到效果,一個是看太近不確定未來發展。
身為一位大學生,尚未決定能力發展的前提下可以如何規劃? 你可以參考以下原則。
1、衡量指標一律使用「金錢」。
2、看重「生存與社會回饋」大過內心情感熱情。
3、看重過程學習到的「技能與能力」,而非成功與失敗。
4、多加嘗試,「趕緊失敗」勝過緩慢失敗。
5、看重「別人案例」多過自己想像。
▋衡量指標一律使用「金錢」
你規劃自己未來要的生活,可以預估這些生活大致上要年薪多少數字才能夠承擔?
比如我未來生活需要年薪 100 萬,那麼當時我做製造業的極限,是參考我主管的月薪,大概一個月 4~5 萬的數字,對我而言仍沒辦法完成我的目標,我只能選擇轉職或轉到有錢的領域。
就算能月薪 10 萬好了,但我的主管們都是每天加班到晚上,有時候甚至要到半夜,變成有錢沒時間花,這種生活也不是我要的,於是我那時候才選擇到行銷行業上。
▋看重「生存與社會回饋」大過內心情感熱情
大概五年前,我那時候重新回來接觸自媒體,但又不曉得要做什麼主題,為了找到自己人生的天賦、熱情、使命的答案一直尋找資料。
但最後我發現這些天賦、熱情、使命都是人類事後賦予的。
比如你在一件事情上做的很好並且發光發熱,最後你才會回過頭來說這件事情是你的天賦、熱情、使命。
我最後德出一個結果,與其找這些「虛」的事情,不如找些「實」的。
什麼是「實」的呢?
你有哪些能力或技能是別人會請你幫忙,或是很常找你幫忙,甚至會花錢請你幫忙的?
你平常在研究或關注的議題與領域是什麼,這些能幫助你達到什麼目的?
通常這些事情就是你可以進一步去探討的領域,找到有賺錢潛力的主題拿來跟市場交換價值。
▋看重學習到的「技能與能力」,而非成功與失敗
當你在衡量各個選擇值不值錢時,同時也要思考這件事情若做不成功,你在這過程中仍能學習到什麼能力與技能?
比如我選擇自媒體之前也測試過幾個領域,像是做生意與電商,這些我都失敗了,但我在過程中學到一些經商技能與概念,讓我運用在網路與人際關係上。
雖然一項事業或一件生意成功與否除了能力外含有運氣成分,但是你在能力學習上肯定是能夠疊代與轉移的,而且它可控。
▋多加嘗試,「趕緊失敗」勝過緩慢失敗
你若覺得有些主題可以做,就盡快去執行,且是用成本較低的方式做市場測試。
趕緊做出來看市場吃不吃你這套,如果吃就繼續投入資源,若不吃就可以趕緊轉換下一個主題。
如果是員工層面,你可以先看人力銀行上的職位所要求的能力是什麼,借閱相關書籍來看,若可以看得下去並且學習,甚至面試幾間公司後評價都不錯,代表你在這方面有較好的市場回饋,可以進一步進入公司學習。
▋看重「別人案例」多過自己想像
多聽別人說,多看網路案例。
參考別人失敗與成功的案例,去模擬自己若遇到這失敗可以怎麼做,或是可以怎麼預防,可以藉此判斷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好感度如何。
若你會深入思考別人案例,代表你對這類事情較有興趣,若沒動力思考,代表興趣較少。
理解未來可能會面臨的狀況,不論你接不接受這個狀況,你都能把未來遇見的狀況做為選擇上的參考指標。
▋結論
多數人喜歡把有興趣的事情跟工作結合,但這麼做有個風險就是變成工作後可能變的沒那麼有興趣。
我認為最合適的選擇,是去看這件事情給你的回饋是否能夠賺錢,有賺錢代表市場有需求,你往後能開啟的分支項目才會更多,才能夠握有足夠選擇權。
比如選擇電競,它餅不夠大,你能去比賽拿到冠軍的機率已經夠小了,若沒拿到冠軍後你只能轉做主播、教練、分析師,甚至到後勤人員。
但這塊市場餅已經夠小了,你還進去下游端錢肯定更小,比製造業這種夕陽產業還小。
那這時候你就要在「錢」與所謂的「熱情」上做抉擇。
如果家庭環境一般般,建議還是先選擇錢吧。
只有熱情沒有錢,你沒有家庭資源支撐情形下你很難在往後有更多選擇權。
但選擇錢較多的行業,做出金錢之後,你未來的熱情很大機率會隨之改變,你甚至能打開更多的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