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影評|《小曉》不一樣的火爆女孩,一樣會為似水溫情,繳械休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頂著史上最年輕金馬影后的光環,《小曉》打著關注過動症的旗號,關注度居高不下,也不免挑動了部分專業人士與社群的敏感神經,質疑本片有污名化「過動兒」之嫌。

反觀2019年德國片《蘿莉破壞王》,卻走上了全然相反的道路。該片同被台灣指為過動兒發聲、也同替女童星奪下該國影后,其實從頭到尾根本沒出現「過動」二字,僅稱呼情緒波動的女主為「System Crasher/體系破壞者」(即原文片名)。此舉不但成功避開將女孩歸類為自閉、過動等病症的可能,更使討論,聚焦於她的困境和電影本身的藝術表現。

於是,當我跟著撕除有病沒病、過動不過動的分類標籤,才發覺《小曉》本質上,不僅是「病童」的故事,更可視為一個「非典型」孩子所經歷的困局、創傷與和解。


(以下有雷,請小心慎入)


林品彤飾演女主角周小曉。(圖片來源:CATCHPLAY)

林品彤飾演女主角周小曉。(圖片來源:CATCHPLAY)

心裏住著風暴的女孩

靳家驊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小曉》,始於颱風,也終於颱風。而小曉(林品彤飾)自己,又何嘗不是體系眼中的自走砲,隨時將掀起的一場熱帶風暴?身兼編劇的導演,稱職地以一系列對白與瑣事,賦形出她暴風般的情緒波動。

在媽媽薇芳(陳意涵飾)眼中,她不「乖」,是個學不會洗碗、洗頭,忘記喝水等稀鬆小事的「壞」小孩。到了學校,她因為無法專心上課,還會情緒暴走,推人撞牆、打落同學鉛筆盒,淪為那所明星小學裡學業不佳、人緣堪憂的「問題兒童」。

而情緒化,尤其憤怒,正是社會裡的違禁品、小曉不被容許的「差異」。一如Pipilotti Rist錄像作品《 Ever is Over All》,之所以會在觀者心中產生強烈的突兀感,即在於沒人能像其中打破車窗的女子,如此歡快地發洩情緒,或像女警那樣,對憤怒的破壞力一笑置之。除非施暴對象,是小曉房裡那顆血紅色的拳擊球。



誘發風暴的淡漠與惡意

對旁觀者而言,小曉的情緒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來去全無影蹤。但誠如颱風有其生成條件,這部片也意圖還原其脈絡,盡可能顯影出背後澆油、點火的人物與事件。

好比計程車司機,看準她家境理想、算數不佳,惡意超收好幾百元車資。連看似關懷備至的班導保羅(劉俊謙飾),也在堆滿聖代、炸雞的迷你鴻門宴中,對小曉謊稱「我跟媽媽都在討論妳的功課」,卻絕口不提出軌一事。兩個大人,都在佔稚嫩者的便宜。

比謊言更具殺傷力者,是後者自以為是的良善。同學招惹小曉的動機,源自他要學生「不對小曉生氣」的獎勵制度,而新同學曉珊的示好,也是他授意下假情假意的特別照料。回想序幕中,保羅教小曉游泳時那句信誓旦旦的「你要相信我」,此刻看來,極度諷刺。

親子關係就更要命了。父親長期缺席、母女關係緊繃的惡劣光景,對照起小曉身後,河景山景第一排、裝潢到位又籠罩在溫暖黃光的中產美宅......,這個家,竟似薇芳那台許久未彈的鋼琴一樣,荒蕪,失溫,一心渴盼著雙手的溫熱。

小曉與林意涵飾演的母親薇芳(圖片來源:CATCHPLAY))

小曉與林意涵飾演的母親薇芳(圖片來源:CATCHPLAY))


注定傷痕累累的她,和戲精一般的她

懂得顧忌工友的靠山,又一語猜中薇芳的韻事......,名字裡同有「曉」字的曉珊,資優、早熟,如對照組般,襯出小曉的純真無邪。

可邊緣兒童的真,往往是內心空缺的代償,帶有強力膠般的黏性。猶如行將溺水之人,總會死命地攀附眼前的浮木,一直到木頭再也禁不起高壓,皮開肉綻為止。

是以,籠裡的孤單貓頭鷹,成了她的自我投射與心靈寄託,頭上的紫緞帶,也意在討好保羅。孰料,非但貓頭鷹不領情,後者還意外觸發她與母親間幽微、扭曲的爭寵情結。這不禁讓我憶起,《蘿莉破壞王》中的女孩班尼也一度寄情於信任的陪讀員,甚至侵門入戶,奢望從對方家庭分得小小一塊碎愛。簡直虐心。

但這些情節設定,卻恰恰印證了林品彤的獲獎實至名歸。我認為,比起單純發怒,要反覆在種種關係生滅時,精準切換到防衛、期待、失望等複雜情緒,才是最艱難的演技大考驗。

家長會橋段就是一例。只見她歪頭無語、猛盯著地板,卻滿臉都是絕望、驚慌之情,而順利達成片中最極致的一次尖叫。再來,她又不斷以肢體、表情和眼神說服我,小曉全心相信著爸爸對望遠鏡的承諾,相信曉珊緊握的左手,甚至天真到相信,光憑幾包零食就足以挽回殘破的友情(以最初媽媽到學校送所有老師禮物的情節觀之,這又是保羅的餿主意?)。

於是,當曉珊的筆刺上小曉右手臂的瞬間,竟似直接刺進我心口,貓頭鷹拒絕受助時煽動的翅膀,也像巴掌惡狠狠煽在我臉上。因為林品彤,我相信了小曉的相信,痛楚了小曉的痛楚,即便,那純粹是影迷共感的短暫幻覺罷了。

保羅轉述小曉的造句:If I bring snacks to school, I'll be surrounded by my classmates.


小曉與劉俊謙飾演的班導保羅(圖片來源:CATCHPLAY)

小曉與劉俊謙飾演的班導保羅(圖片來源:CATCHPLAY)


不一樣的孩子,需要一樣的真心擁抱

同情氾濫的副作用,或者如我一樣,曾想輕率撿起道德魔人的槍把,把槍口對準父親的怠忽、薇芳的不耐自私、保羅的弄巧成拙,也瞄準家長會上看似合理維護教育權的群眾暴力。

但轉念一想,誰又是完美的家長或長輩了?經歷過薇芳的掙扎,我們不會意外,她或許也曾像《凱文怎麼了?》蒂妲史雲頓那樣,把搖籃車推到工地,用噪音暫時掩蓋嬰兒的哭嚎。也或許是異鄉人的寂寞,在保羅心窩上挖了一座天坑,間接導致後來的千錯萬錯。

電影裡,無從考究兩人的過往,但導演多半是無意咎責吧。

看看薇芳,被老公背叛再背叛老公,再看看小曉,被老師背叛再背叛老師(對學校告密外遇),同樣,都是被愛囚困的靈魂。所以結局以擁抱,捎來母女和解的香甜氣息,暗示著以相擁取代對立,才有往前走,甚至創造多一絲幸福的機會。只因擁抱的需要,無關過動、不分她我。




本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歡迎「留言」「分享」「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49會員
78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2025/04/25
地震,是電影的本名。在我心上,它也餘震不斷。那震央,實非人們爭相挖掘的豐富政治意涵,或者超譯出「以小幸的名字呼喊悠多」、「小幸和悠多的盛夏光年」那樣的男男禁戀,反倒是源自中文名裡,普通並且普世的「青春」二字。
Thumbnail
2025/04/25
地震,是電影的本名。在我心上,它也餘震不斷。那震央,實非人們爭相挖掘的豐富政治意涵,或者超譯出「以小幸的名字呼喊悠多」、「小幸和悠多的盛夏光年」那樣的男男禁戀,反倒是源自中文名裡,普通並且普世的「青春」二字。
Thumbnail
2025/04/11
一部典型的奉氏電影,無誤。幽閉場域,蝕骨等級的黑色幽默,浮沉階級底層的主人翁,打勾打勾再打勾。《米奇17號》,架空於後地球時代,以交錯的時序鋪陳殖民星艦「消耗工」米奇遭遇的一連串荒謬事件,把領導者馬歇爾夫婦的冷血、體制的殘酷,毫無掩飾地攤開在觀者面前。但我想問,五年十年後,我們還會記得誰?
Thumbnail
2025/04/11
一部典型的奉氏電影,無誤。幽閉場域,蝕骨等級的黑色幽默,浮沉階級底層的主人翁,打勾打勾再打勾。《米奇17號》,架空於後地球時代,以交錯的時序鋪陳殖民星艦「消耗工」米奇遭遇的一連串荒謬事件,把領導者馬歇爾夫婦的冷血、體制的殘酷,毫無掩飾地攤開在觀者面前。但我想問,五年十年後,我們還會記得誰?
Thumbnail
2025/03/08
這部問鼎奧斯卡的大片,輕輕一推,便將我推落前塵怒海,捲入那段權當「夾心主管」專門戶的往日時光。而這跨越聖、俗藩籬的異樣共感,我稱之為——「副手的詛咒」。
Thumbnail
2025/03/08
這部問鼎奧斯卡的大片,輕輕一推,便將我推落前塵怒海,捲入那段權當「夾心主管」專門戶的往日時光。而這跨越聖、俗藩籬的異樣共感,我稱之為——「副手的詛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面對蘿莉誘惑,不會就範的正直大叔」讓娜娜認識什麼是「好男人」,什麼是「愛的互動」。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一早在IG裡看了一部劇情解說,劇情是簡短介紹安海瑟威的影集《摩登情愛 Modern Love》,女主角是一位躁鬱症患者,在躁症與鬱症中交替穿梭,因為疾病的關係,在躁症時,她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樂觀,鬱症的時候,陷入情緒的泥沼之中。
Thumbnail
一早在IG裡看了一部劇情解說,劇情是簡短介紹安海瑟威的影集《摩登情愛 Modern Love》,女主角是一位躁鬱症患者,在躁症與鬱症中交替穿梭,因為疾病的關係,在躁症時,她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樂觀,鬱症的時候,陷入情緒的泥沼之中。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在這個無依無靠的世界「該如何生存下去」是我唯一想到的目標,因此下了如此決定。 我其實蠻享受作為瘋女人的角色,因為投入角色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代入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模式十分有趣。一直作為一個乖巧文靜的我早已受夠這些束縛在我身上的枷鎖,「這些通通都不是我」,我不是為了達成別人的期望而被生下的。
Thumbnail
在這個無依無靠的世界「該如何生存下去」是我唯一想到的目標,因此下了如此決定。 我其實蠻享受作為瘋女人的角色,因為投入角色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代入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模式十分有趣。一直作為一個乖巧文靜的我早已受夠這些束縛在我身上的枷鎖,「這些通通都不是我」,我不是為了達成別人的期望而被生下的。
Thumbnail
「做壞掉的人」讓導演擅長詭異、不懷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餘,除了女主角一開始肢體障礙的怪奇感,還有如發神經般發出怪聲,同時把大人世界的具備用途的物件與小孩的玩具錯置、亂丟,並搭配古怪即興,無旋律調性配樂,挑戰噪音與音樂的聲音定義。
Thumbnail
「做壞掉的人」讓導演擅長詭異、不懷好意冷不防的歪斜感游刃有餘,除了女主角一開始肢體障礙的怪奇感,還有如發神經般發出怪聲,同時把大人世界的具備用途的物件與小孩的玩具錯置、亂丟,並搭配古怪即興,無旋律調性配樂,挑戰噪音與音樂的聲音定義。
Thumbnail
一個人可能「既是無性別、又是流性別、多元性別、自成一個性別」~這大概就是我體會到的酷兒精神吧?
Thumbnail
一個人可能「既是無性別、又是流性別、多元性別、自成一個性別」~這大概就是我體會到的酷兒精神吧?
Thumbnail
  本劇男女主角年齡的差距和身份的禁忌設定,已將他倆放在兩條平行線上,可以同行但禁止交集,因此益發勾出人性趨光性-越禁忌越好奇他們會如何發展?又是如何纏繞在一起?
Thumbnail
  本劇男女主角年齡的差距和身份的禁忌設定,已將他倆放在兩條平行線上,可以同行但禁止交集,因此益發勾出人性趨光性-越禁忌越好奇他們會如何發展?又是如何纏繞在一起?
Thumbnail
關注度居高不下的《小曉》,頂著史上最年輕金馬影后的光環,卻不免挑動了部分「過動症」專業人士與社群的敏感神經,質疑本片有污名化「過動兒」之嫌。可當我也嘗試像《蘿莉破壞王》,撕除有病沒病、過動不過動的分類標籤後,才發覺本片本質上,不僅是「病童」的故事,更可視為一個「非典型」孩子所經歷的困局、創傷與和解。
Thumbnail
關注度居高不下的《小曉》,頂著史上最年輕金馬影后的光環,卻不免挑動了部分「過動症」專業人士與社群的敏感神經,質疑本片有污名化「過動兒」之嫌。可當我也嘗試像《蘿莉破壞王》,撕除有病沒病、過動不過動的分類標籤後,才發覺本片本質上,不僅是「病童」的故事,更可視為一個「非典型」孩子所經歷的困局、創傷與和解。
Thumbnail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Thumbnail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