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為何恨她的嬰兒——摘自《溫尼考特的語言: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了提供更多證據來說明分析師需要先恨精神病患者,溫尼考特列舉了十八個為何母親從一開始就恨她的嬰兒的原因:

母親從一開始就恨她的嬰兒。我相信佛洛伊德認為,母親在特定狀況下可能只對她的男嬰有愛;但我們可以對此抱持懷疑。我們曉得母親的愛,並且感謝它的存在與力量。讓我提出幾個原因說明為何母親恨她的寶寶,縱使那是個男孩:
1.寶寶不是她自己的(精神)概念。
2.寶寶不是小時候在玩時的那一個,不是爸爸的孩子,不是哥哥的孩子等。
3.寶寶不是神奇地產生的。
4.在懷孕與生產時,寶寶對她來說是個危險。
5.寶寶對她的私人生活而言是個干擾,對她專注在做的事情是個挑戰。
6.或多或少母親會覺得她自己的母親要求要有一個寶寶,所以她的寶寶是做來討好她母親的。
7.寶寶光是吸吮就弄傷她的乳頭,一開始吸吮是個咬嚼的活動。
8.他是無情的,把她當作渣滓,一個免費的僕役,一個奴隷。
9.她必須打從一開始無條件地愛他和排泄物以及一切,直到他對他自己起了懷疑為止。
10.他試圖傷害她,時不時咬她,而一切皆出於愛。
11.他表現出對她的幻滅。
12.興奮的愛是別有所圖的,所以在得到他所要的之後,他就把她像橘子皮般丟掉。
13.寶寶一開始必須主宰,不能受巧合影響,生命必須以寶寶的速度展開,而這一切都需要母親持續而詳細的研究。例如她在抱他時不能緊張等。
14.一開始他完全不知道她為他所做或為他所犧牲的。尤其是他無法考慮到她的恨。
15.他是多疑的,拒絕她的好食物,讓她懷疑她自己,但他和姑姑在一起時卻吃得很好。
16.跟他度過一個很糟的早晨之後,她出門,而他對著一個陌生人笑,那人還說:「他真甜美,不是嗎?」
17.若她在開頭讓他失望,她知道他會要她永遠付出代價。
18.他讓她興奮卻又挫折——她不可以吃他或和他有性關係。
﹝〈反移情裡的恨〉,201頁﹞

這個清單也可以應用在精神病患者與分析師的關係中。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反移情裡的恨〉,202頁﹞

在這篇論文寫作的九年後,在他的論文〈原初母性專注〉裡,溫尼考特描述母親從生產前到生產後數週內,處在與她的新生嬰兒交融的狀態裡。雖然恨的理論尚未被溫尼考特與原初母性專注連結,就分析師必須對已退行的患者忍受什麼而言,同樣的主題已經出現了。這是對無情愛的忍受,而正是這個無情特質會激起恨。這些主題也與絕對依賴、對女人的恐懼以及憂鬱有關。


(摘自pp.316-319,未完待續)



#閱讀更多

博客來 https://reurl.cc/q0MYp0
TAAZE https://reurl.cc/DoWOYm
誠 品 https://reurl.cc/5O7nX6
momo https://reurl.cc/l7E6lj
金石堂 https://reurl.cc/2E5QN4

也可以到 #獨立書店 洽詢喔!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社員書店 https://reurl.cc/jlW5Ky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書店地圖 https://reurl.cc/MROdE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我問一位同事他是否在黑暗中進行分析,他說:「為什麼,不!我們的工作當然是提供尋常的環境,而黑暗並不尋常。」他對我的問題感到驚訝。他的取向是神經症的分析。但尋常環境的提供和維持本身可以是精神病分析中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事實上,它有時甚至比口語詮釋更為重要,當然,詮釋也是必須給的。
溫尼考特的夢可以用來描繪(a)患者對分析師的使用,導致分析師(無意識地)在身體裡經驗到患者自己無法整合的感受,以及(b)反移情的各個成分——也就是,在某次分析師對她所造成的侵擾做出反應的治療時段之後,分析師的無意識回應。
溫尼考特強調分析師個人分析的重要性,並指出許多分析師會選擇與精神病患者(被他稱為「研究案例」)工作,以達到「比他自己的分析師能帶他去的更遠的地方」(〈反移情裡的恨〉,196頁)。換句話說,分析師必須足夠開放以被患者在情緒上推著前進,就像父母被他們的寶寶與孩子推動那樣。
在溫尼考特的作品中,「恨」這個字與他最著名的論文之一,1947年對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報告的〈反移情裡的恨〉高度連結。要記得,在本文寫作的1940年代,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與今日大不相同,尤其是在為嚴重患者提供藥物方面。然而,恨的論點以及本文所闡述恨的一切涵義,在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中從來沒有改變過。
對孩子總是特別不忍的陳宗鷹,某次接到一位車禍案例,送到急診的一位十歲左右的小朋友,頭部重傷,面目全非,以至於臉部完全找不到可以建置呼吸道的地方,只能做氣切。  外科醫師施行緊急手術做了一個氣切孔,但是氣管內管放入後,卻測不到有吐氣末端二氧化碳濃度的反應,這表示並沒有真的成功插入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我問一位同事他是否在黑暗中進行分析,他說:「為什麼,不!我們的工作當然是提供尋常的環境,而黑暗並不尋常。」他對我的問題感到驚訝。他的取向是神經症的分析。但尋常環境的提供和維持本身可以是精神病分析中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事實上,它有時甚至比口語詮釋更為重要,當然,詮釋也是必須給的。
溫尼考特的夢可以用來描繪(a)患者對分析師的使用,導致分析師(無意識地)在身體裡經驗到患者自己無法整合的感受,以及(b)反移情的各個成分——也就是,在某次分析師對她所造成的侵擾做出反應的治療時段之後,分析師的無意識回應。
溫尼考特強調分析師個人分析的重要性,並指出許多分析師會選擇與精神病患者(被他稱為「研究案例」)工作,以達到「比他自己的分析師能帶他去的更遠的地方」(〈反移情裡的恨〉,196頁)。換句話說,分析師必須足夠開放以被患者在情緒上推著前進,就像父母被他們的寶寶與孩子推動那樣。
在溫尼考特的作品中,「恨」這個字與他最著名的論文之一,1947年對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報告的〈反移情裡的恨〉高度連結。要記得,在本文寫作的1940年代,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與今日大不相同,尤其是在為嚴重患者提供藥物方面。然而,恨的論點以及本文所闡述恨的一切涵義,在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中從來沒有改變過。
對孩子總是特別不忍的陳宗鷹,某次接到一位車禍案例,送到急診的一位十歲左右的小朋友,頭部重傷,面目全非,以至於臉部完全找不到可以建置呼吸道的地方,只能做氣切。  外科醫師施行緊急手術做了一個氣切孔,但是氣管內管放入後,卻測不到有吐氣末端二氧化碳濃度的反應,這表示並沒有真的成功插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影中兩人在學校附近、城市近郊、在廢棄鐵道與翠綠山野中的行走。尤其是最後一段,晃蕩、朦朧,渡橋前的一景。延續、最大化慣有的是枝裕和鏡頭美學,傳達出同時介於希望與死亡之間曖昧的詩意。不過讓我不安的是麥野湊在父親靈位前的竊竊私語,以及他口中和外遇者殉情而死的父親形象:麥野湊慾望的是愛情,還是死去的父親?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tZEPotH0不管怎麼說,我先針對這參賽者的部分,做澄清。 其實,阿麒在副歌的部分,和key沒有任何關係。 況且,最近我有絕對音感,就更聽出這點。 反正,這根本在耍超偶2。 先是阿文評審長的〝誤導〞,而主持人再〝故意〞拿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從母親到自己身上的羞恥感,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反思。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思考生活中的羞恥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倡性別解放和自信的生活。
Thumbnail
母親在家裡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這樣才能更好地照顧家人和自己,文中提到了許多關於媽媽空間的經歷和故事。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電影中兩人在學校附近、城市近郊、在廢棄鐵道與翠綠山野中的行走。尤其是最後一段,晃蕩、朦朧,渡橋前的一景。延續、最大化慣有的是枝裕和鏡頭美學,傳達出同時介於希望與死亡之間曖昧的詩意。不過讓我不安的是麥野湊在父親靈位前的竊竊私語,以及他口中和外遇者殉情而死的父親形象:麥野湊慾望的是愛情,還是死去的父親?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tZEPotH0不管怎麼說,我先針對這參賽者的部分,做澄清。 其實,阿麒在副歌的部分,和key沒有任何關係。 況且,最近我有絕對音感,就更聽出這點。 反正,這根本在耍超偶2。 先是阿文評審長的〝誤導〞,而主持人再〝故意〞拿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從母親到自己身上的羞恥感,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反思。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讓讀者思考生活中的羞恥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倡性別解放和自信的生活。
Thumbnail
母親在家裡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這樣才能更好地照顧家人和自己,文中提到了許多關於媽媽空間的經歷和故事。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