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法簡單懂:踏著巨人的腳步往前進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因為Baron-Cohen等學者 (Baron-Cohen, Leslie, & Frith,1985)將這個理論和自閉症兒童的特質連上關係而發揚光大,他們所使用的Anna and Sally實驗也廣為人知,但是你可知道最早提出theory of mind的學者其實是Premack 與 Woodruff(1978)。而最早的實驗受試者也不是人類,而是黑猩猩。在實驗設計方面,也歷經了幾個不同的版本:最早的實驗中,是使用演員演出受困短片來探測黑猩猩是否和人類一樣:具有theory of mind來找出困境解答。另一組學者Wimmer 與Perner (1983) 發展了錯誤信念測驗(false believe tasks)的研究來測試幼兒的theory of mind,現在我們看到的Anna and Sally測驗版本則是Baron-Cohen, Leslie, 與Frith(1985) 等學者根據錯誤信念測驗所改編,主要目的是探討自閉症者的theory of mind。由下面的介紹,更可以印證了心理學的研究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進。
根據Premack 與 Woodruff 於1978年所提出的定義,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指能夠推測自己及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推論的能力稱為理論是因為這樣的狀態並不是直接觀察而得,而且這樣的系統可以用來預測別人的行為。為了要瞭解黑猩猩是否像人類一樣有相同意圖、目的、想望、以及瞭解、相信、想法、存疑、猜想等心理狀態,研究人員發展了以下實驗設計:他們放一些演員所拍攝的影片給黑猩猩看,在這些影片中,演員遭遇到一些困境,有些簡單,例如拿不到香蕉,有些比較複雜,例如無法從鎖上的酷熱牢籠中逃出,因而痛苦得顫抖。黑猩猩看完影片必須從幾張卡片中挑出有正確解答的卡片:例如一根長棍子(可以拿到香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牢籠),如果黑猩猩挑對了卡片,就表示牠有theory of mind,知道演員心中的想望。
Wimmer 與Perner 於1983年延續theory of mind的研究,但是對象改為幼兒,也重新編制測驗工具檢驗,他們對36位3-9歲的兒童施測「錯誤信念測驗」(”false believe tasks”) 。研究者給受測兒童看一個圖畫故事,圖畫中顯示:主角P放一個東西在X處,當P走開的時候,這個東西被拿到Y處。在第一階段的問題中,受測幼兒會被問道:P會以為東西是在哪裡。因為P並沒有看到東西被拿到Y處,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P仍然以為這個東西在X處。但是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的3-4歲幼兒都答錯了,57%的4-6歲幼兒通過測驗,而86%的6-9歲兒童通過測驗。只有20%的4-6歲幼兒記得東西原來所放的X處。兒童接下會被問下一個階段的問題:如果他們要騙P,會告訴P東西是在X還是在Y處,而如果他們要告訴他們的朋友東西正確被擺放的位置,他們會告訴朋友東西是放在X還是放在Y處。正確的答案是,他們會告訴P東西在X處,而告訴朋友東西是在Y處。研究結果顯示,凡是答對第一階段的問題的兒童,有85%也答對第二階段的問題。由這個實驗看來,兒童要到4歲以後才逐漸發展出theory of mind的能力,6歲以後的兒童大多已具備這樣的能力了。 這樣的觀察也和皮亞傑的階段論相契合:六歲以前(前運思期)的兒童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到了具體運思期,兒童才有能力去中心化(decentration), 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
Baron-Cohen, Leslie, 與 Frith於1985年同樣以theory of mind為研究主題,但是他們的研究問題和前面兩組研究人員都不同,他們想要證實對自閉症兒童的假設:自閉症兒童在社交能力上有困難,因為他們缺乏theory of mind,因此都以自己的觀點來思考,而無法推想出他人的想望以及預測他人的信念。
Baron-Cohen等學者借用了Wimmer 與Perner(1983)的測驗設計,並將之修改為目前較為人熟知的「莎莉與安娜錯誤信念測驗」(”Sally–Anne false-belief task”)。在這個測驗中,他們使用圖畫或是真的布偶來演出以下劇情:兩個小女孩莎莉與安娜在房間玩遊戲,其中一個女孩莎莉把一個皮球放在籃子中,然後走出房間去玩,當她出門以後,留在房間中的安娜趁莎莉不在房間時,將皮球從籃子中拿出,然後藏在一個盒子中。看完這個劇情,研究者問受測的兒童:莎莉進門以後,會到哪裡去找她的皮球?(如圖)正確的答案應該是籃子中(因為莎莉並沒有看到安娜把皮球藏在盒子中了)。
Baron-Cohen, Leslie, 與 Frith(1983)不僅修正了測驗工具,在實驗設計上也做了比較好的控制,他們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一組實驗組:自閉症兒童,兩組控制組:正常兒童以及唐氏症的兒童。研究結果顯示:即使自閉症的兒童的心智年齡高於控制組,但是他們會回答錯誤,以為離開房間的安娜會和自己一樣,知道皮球被移至到盒子中了,因此無法通過「錯誤信念測驗」,也就是他們無法瞭解他人心中的意念。這樣的發現也顯示特殊族群在某種能力上的缺陷是和心智年齡的發展呈不一致的狀態。
儘管自閉症兒童與theory of mind缺陷之間的連結關係已經深植人心,近些年已有多位學者提出修正或是不同主張(例如Fabricius, & Khalil, 2003;Frith, & Happe, 1994; Pino, Mazza, Mariano,Peretti, Dimitriou, Masedu, Valenti, &Franco, 2017)。Tager-Flusberg(2007)就指出:自閉症兒童不僅是在人際關係以及溝通能力上的失常,他們還具備侷限與重複性的行為模式,而theory of mind對這樣的特質完全沒有著墨,這樣的理論也無法解釋自閉症者特別優異的視覺注意力。她也對於大腦神經科學的進展充滿了期待。隨著科學家對於大腦的瞭解,鏡像神經元在社交、溝通能力的失常上所扮演的角色日漸受重視,這些神經元對於人們瞭解他人的意圖非常重要。Tager-Flusberg因此呼籲要從事長期的研究來瞭解有有哪些共同與特定的神經元造成自閉症兒童在社交與溝通能力上的失常。和其他的領域一樣,人類大腦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研究的手攜手在theory of mind的探索上絕對是未來的方向。
本文不僅希望讀者瞭解在人類社交能力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的theory of mind理論,也希望藉著幾個重要的實驗研究,能夠讓讀者瞭解:科學的進展是如何與研究問題、研究法設計、測驗工具的發展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