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安定,只是不敢面對內心的膽怯。離職與否,想清楚這些問題⋯⋯

2024/01/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奔三的途上,在社群上很常看到認識的人提到「離職」。在職場打滾幾年,我身邊的朋友所面對最大的迷惘是:上司眼中他已是有經驗、能帶人的員工,理所當然的把工作交到他手上,薪金卻沒有變化,是想拼升遷嗎?忙得焦頭爛額的他卻沒這樣的想法。反倒昔日同學,一個個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向,就愈是懷疑自己——

目前的工作還值得繼續花時間嗎?

在我還未辭去正職前,跟閨蜜討論過職涯發現,她的一番話我很認同,「你看看職場上的前輩,他們就是你5年、10年後的模樣,如果不是你想要的,為甚麼要待下去?」

 

-

【任職教師的5年,我竟感到懼怕】

一段頗長時間,我不喜歡「教師」的身份,我也甚少提及自己的職業。並非忽略教化育人的意義,不過是因為身邊圍繞著的教師前輩,都沒有我喜歡的樣子。 


深刻的一幕是親眼看到孩子站在教員室門外,一頭曲髮的教師指著孩子:「你這種行為沒有朋友的了,更不要想著進中學。」天啊,這是情緒勒索。在這些過程,讓我反複思考教育制度下的產物,事實是以這模式教育孩子的人比比皆是。


撇掉這些記憶,我遇見過不少相對年長的同事、前輩,他們害怕變動,不願意投入額外的時間。他們深怕意見,怕教學材料要推倒重做,更怕自己熟悉的教學循環要改變。安定就好,安定就好。身陷過教育的泥沼之中,我偶偶不寒而慄:我們的孩子會變成怎樣的人。

 

我怕教師的身份,讓人想起死板、不變通、愛挑骨頭的形象,更怕我有天真的變成那樣的人。

-

【人生就該按著計劃走嗎?】

 

跟中學恩師見面時,跟她提到我離職的決定。在考試壓力如山時,她輔導我面對,放學後一對一跟我把不明白的地方釐清;在放榜成績到手時,她第一個走來擁抱我,在我在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時,她讓我知道我做到了。把離職一事宣之於口,我內心瑟瑟發抖,深怕老師問一句為甚麼,就接不上。

 

怎料她說:「也對的,以前我就覺得你對媒體、溝通有興趣,你應該喜歡更有變化的工作吧!」


她的一句頓時撫平了心中所有不安,一切擔憂兵敗如山倒。站在平原上的我,決意要用所有力氣尋找攀爬的位置。


我們總是想按著計劃走。我何嘗不是,離職之前上百次想到:不當教師,那師訓不就功虧一簣了嗎?安穩的生活不就沒有了嗎?


讓我想到在《逆思維》中作者表弟雷恩的故事。作者的家族渴望有個出人頭地的醫生,堂弟從小就懷抱著家族願望,以成為醫生為目標。按捺著自己心裡想唸經濟學的想法,按著計劃走,收好成績進了醫學院,更以當神經科醫生為目標。事情發展得很順利,但工作的種種依然削弱他的能量,「如果我能重新來過,我會選擇不同的道路。」

 

但他還是按著計劃走,進修了腦神經學。「我都已經努力這麼多年了。」

 

不少人聽過「沉沒成本」,但事實是我們很難容讓過去投出的努力「沉沒」。我們還是擔心,若果現在的我作出改變,那以前的付出不就浪費了嗎?

-

【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

 

我理解這個想法後,開始設想:會不會至少,我可以學著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

 

誠然,離開全職之後,我仍有汲獵教育工作,只是把它維持在一半以下的時間。那是我依然認為教學是件很有趣的事,只是我想脫離那個循迴的體系。在其餘的時間,我正用全力尋求其他可能性。寫文章的同時,我學著剪影片,也開始上課學其他手藝。

 

心理學有個觀點:「當你開始過度在乎自己擁有的,而不去追求自己沒有的,你擁有的就會越來越少。」但當你開始把目光放在不曾注視的地方,看看周遭的可能性,我對職涯轉向感到逼不及待。以前我總是注視在「目前的生活模式」,擔心變動會動搖它。其實我只是不敢承認,我對水井外一切的不理解。

 

我感覺自己脫了一次殼,但當你願意讓身體老去的部分,順其自然的去掉;當你數算著餘下的日子,還可以脫殼的次數,會發現:你的人生,還可以膽怯多少年?

 

-

【你的身份,從來都該是開放性回答】

 

不少人聽到我離職後,都投出難以理解的目光,「所以你要做甚麼?」我反倒帶著詫異,因為能夠做的事有很多啊!固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離職,而我的決定又何嘗不是經歷了數年的拉鋸,按壓著心底的膽怯,以及跳入大海的迷失感。

 

回到剛才在《逆思維》中讀到的故事,作者的表弟,那神經科醫生最後鼓起勇氣轉向了。他心底成為企業家的想法一直都沒有絲毫減退,他打造了個醫療機制,創立了醫療體系相關的配對機構。

 

他終於踏出了這一步。

 

收過不少小盒子的問題,提到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我通常會反問他們的想法,輕輕一提他們有思考過其他可能性嗎?有的道出了他的想像,有的卻說沒有啊,彷彿眼前的工作就是人生唯一解方。

 

你不一定能作出離職的決定,但於當下的工作裡頭,你是不是可以作出點改變?挪動下班之後的時間,閱讀、接觸及學習你感興趣的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一週抽一兩天;當你能夠調適,從時間表中擠出更多時間,再把自己投入更多。

 

你的身份認同,從來都應該是個開放性的回答,而不該只是單一的職業名稱。

 

-

【離職是一場分手,不適合的就是不適合】

 

離職與否,其實不是重點,至少不是第一步要思考的事。而是,你想要怎樣的人生?你有甚麼想嘗試但不曾踏出一步的事?你有去尋找相關的資源嗎?你願意投放多少時間改變現況?

 

「開始重新思考選項的最簡單方法是,對我們每天做的事提出質疑。」——《逆思維》

 

其實,離職不過一個客觀不過的詞語,就如搬家、分手一樣,也許詞語本身帶給人想像,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為它定義。你要思考的,其實不是該否離職,而是你想抵達怎樣的未來。

 

離職,有時如同把人生的房子清理,為自己開闢一條更清晰的道路。因此這場離去不是單靠勇氣,而是每天的細思慢想。其實不管是留職/離職/斜槓都是路徑,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模式。

 

-

目前的工作還值得你繼續投放時間嗎?其實每個人願意投放的、捨棄的也不同。讓我想起了


任明信說過:「喜歡安全,或害怕冒險,並沒有錯。但不要佯裝惋惜,你厭倦了自己浪費人生。」

 

也許最重要的,不是5年、10年後會不會變成前輩的模樣,而是我們可不可以接受那個模樣。

 

----------------------------------------------------------


作者介紹|些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願以温柔的文字傳遞感動。 專注寫作,專心愛人。願你能對自己的人生,一往情深。

追蹤温柔的文字日常到我的instagram: @sharon.tamm

27會員
40內容數
成長痛,是我們都在面對的。理解的落差、摯友的道別、感路上的傷害,當我們走在成長路上,似乎更不懂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想成為情緒穩定的大人,想不被世界磨滅,我們也不確定有堅持。然而在一路磕碰中,我們相知相惜,便是最好的結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