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因設計──自我訊號加上社會訊號,是否能增進個人形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兩者之間的結合,會讓誘因更具吸引力嗎?



自我訊號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社會訊號則代表一個人想對社會大眾展現的樣貌,兩種訊號都可能會誘使一個人做出要證明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設計出,兩種訊號都很強的環境,是不是更會誘使一個人做出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社會訊號減弱自我訊號


有一間商店,採取的是隨意付的定價模式,消費者給付店家,他們自己決定的商品金額,範圍可能是0元到無限。實際上,這家商店顧客的平均付款價格在10美元左右。


一項實驗是這樣的:分成A、B兩組進行操作

A: 購買商品,並把錢給店員。

B: 購買商品,並把錢裝在信封袋,留在無人的櫃檯。

哪一組可以平均可以收到更多錢?

實驗人員猜測,在需要與店員進行交流的A組,顧客除了要顧及自我良心,多少需要付錢給商品。另一方面,也會擔心,自己付的錢太少而遭到店員的白眼(維持自己的社會形象)。

至於B組的顧客,基於自我良心,可能還是會付錢,只是因為不用維持對店員的形象,顧客付的錢應該會比A組少。

結果總結,B組付的錢,比A組多了1.2美元。

為什麼會這樣?A組具有自我價值與社會形象的訊號,雖然兩種訊號都誘使顧客給予更多金錢給商品,但是同時作用時兩種訊號可能會交互影響,改變價值。

以上述的案例來說,A組的顧客,會因為自我價值的訊號而願意付錢,但是,當店員在旁邊時,顧客可能會覺得 : 我付比較多錢,只是為了給店員一個好印象,而這種訊號並不能提升自我的形象。社會訊號反而削減了自我訊號的力量。

B組的顧客,因為沒有人在旁,顧客會覺得 : 此時我如果多付錢,代表我慷慨。因為我當下並不在意旁邊有沒有店員(如果後續有人發現我做這件事,應該會覺得我是一個善心人士...)。慷慨的利益,看起來是有利於提升自我形象的。



社會訊號加強自我訊號



那麼是不是,代表社會訊號與自我訊號之間一定會有衝突呢?不一定。更多的取決於,你是不是能讓兩個訊號都朝通一個誘因方向前進。


另一個案例是這樣:捐血。

有一個地區,因為血庫不足,需要舉辦捐血的活動。

以該地區的醫院來說,採購血液的單位價格是570美金,而捐血者,實際上拿不到半毛錢。所以捐血活動策劃人很直接地提出了一個誘因:捐一次血可以領到50美金的補貼。

結果,捐血的人不但沒增加,反而比起沒有提供任何東西給捐贈者的地區表現還差。原因在於,給50美元這件事與捐血傳遞的訊號起了衝突。

捐血本身是一件慈善活動,但是如果給了捐贈者50美元,就等於告訴捐贈者: 我用50美元購買了你的血液。

結果就是,原本能給捐贈者熱於助人形象,轉化成一筆金錢交易,甚至這筆交易還很糟 :

因為市場行情一單位高達500多美元,而我卻用50美元賤賣了。要是讓朋友家人知道這件事,也無法建立我的好形象,反而可能會笑我愚蠢。

另一方面,提供補助50美元,也會讓血庫的血液品質下降。因為想要展現,自己慈善的自我形象的捐贈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真的缺50美金的人。

他們可能生活有困難、健康狀況也比較差,所以提供的血液,會有較高的機率導致輸血者感染,而罹患肝炎。

那麼要如何增強一般人捐血的動機?並且又不會牴觸原本捐血帶來的自我形象提升?

很簡單,提供捐贈者一項小贈品,可能是筆或毛巾,成本低於1美元。上面印有捐血相關的字樣與圖示。

當捐贈者帶這支筆去公司開會,或是毛巾去健身房去運動,就可以更容易向他人展示,我是一名捐血者(社會訊號)。並且當捐贈者日後,只要看到這項贈品,也可以回憶起自己真是一個好人(自我訊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提升誘因,可以從提供的誘因的強度(50美金 vs 1美金)與類型(實質金錢 vs 贈品)去做調整,來確保誘因提升的信號強度,能真實提升個人的自我形象與社會形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鶴年的沙龍
1會員
17內容數
分享讀書心得,並利用書中論點進行實踐。幫助大家不只是把書看完,更要發揮書中的論點,改變自己的人生。
林鶴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4
這一周平均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控制在使用一小時以內,常用軟體的前五名具體做了如下: 1.Safari: 下意識拿起手機第一件事情,還是上網看資料。 2.FB: 主要看我關注的幾個粉專的財...
Thumbnail
2024/01/14
這一周平均一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控制在使用一小時以內,常用軟體的前五名具體做了如下: 1.Safari: 下意識拿起手機第一件事情,還是上網看資料。 2.FB: 主要看我關注的幾個粉專的財...
Thumbnail
2024/01/12
我們常說的話和我們的誘因訊號時常發生衝突。 大學時期,我曾經做過一份打工,負責接聽客服電話,解決客戶在使用手機上遇到的疑難雜症,或者安排客戶手機送修服務等。 當時,公司提出了獎金方案,如果在一個月內,接聽超過1000通電話,就可以多拿10%的薪水,這對缺零用錢的我很是心動...
Thumbnail
2024/01/12
我們常說的話和我們的誘因訊號時常發生衝突。 大學時期,我曾經做過一份打工,負責接聽客服電話,解決客戶在使用手機上遇到的疑難雜症,或者安排客戶手機送修服務等。 當時,公司提出了獎金方案,如果在一個月內,接聽超過1000通電話,就可以多拿10%的薪水,這對缺零用錢的我很是心動...
Thumbnail
2024/01/11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2024/01/11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傾向是我們的行為舉止和個性特徵,是我們用來從外在事物中獲得身分安全感的遊戲和操縱。 另一方面,特徵並不依賴物體、事件和人的身份,而是貫穿它們,保持其存在感的清晰度和確定性。
Thumbnail
傾向是我們的行為舉止和個性特徵,是我們用來從外在事物中獲得身分安全感的遊戲和操縱。 另一方面,特徵並不依賴物體、事件和人的身份,而是貫穿它們,保持其存在感的清晰度和確定性。
Thumbnail
當你尊重這一點,無論是在你的類型還是在你的通道類型的性質中,那就是你開始消除阻力的時刻,而消除阻力就是獎勵。這使你更容易做自己,而不是讓所有種類的人施加各種壓力,要你做你不是的事情。
Thumbnail
當你尊重這一點,無論是在你的類型還是在你的通道類型的性質中,那就是你開始消除阻力的時刻,而消除阻力就是獎勵。這使你更容易做自己,而不是讓所有種類的人施加各種壓力,要你做你不是的事情。
Thumbnail
整合到核心的動機與信念,就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認同怎樣的典範?」
Thumbnail
整合到核心的動機與信念,就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認同怎樣的典範?」
Thumbnail
要有魅力,就意味著別人在我們身邊能感到舒服自在,而且自我感受良好。在非語言溝通裡,讓人們感到安心且建立良好關係的最重要元素,是尊重別人應有的個人空間。
Thumbnail
要有魅力,就意味著別人在我們身邊能感到舒服自在,而且自我感受良好。在非語言溝通裡,讓人們感到安心且建立良好關係的最重要元素,是尊重別人應有的個人空間。
Thumbnail
最近很常在各個平台上或心靈勵志小品上聽見或看見:「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禁讓我進一步的思考什麼是成為自己?又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最近很常在各個平台上或心靈勵志小品上聽見或看見:「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禁讓我進一步的思考什麼是成為自己?又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自我訊號加上社會訊號,會更吸引人做出我們想要的事情嗎? 自我訊號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社會訊號則代表一個人想對社會大眾展現的樣貌,兩種訊號都可能會誘使一個人做出要證明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設計出,兩種訊號都很強的環境,是不是更會誘使一個人做出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Thumbnail
自我訊號加上社會訊號,會更吸引人做出我們想要的事情嗎? 自我訊號可以傳遞一個人的自我價值,社會訊號則代表一個人想對社會大眾展現的樣貌,兩種訊號都可能會誘使一個人做出要證明自己的行為。 但是如果設計出,兩種訊號都很強的環境,是不是更會誘使一個人做出我們希望得到的結果?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Thumbnail
大眾其實只是比較傾向喜歡某種人設,而不是你本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