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塗鴉有兩種能量,一是中間用力地刻劃,二是周圍繞圈來調整頻率,可以說是一重一輕的來回平衡。用力的感覺很舒服喔,尤其是使用明顯的黑色,有助抒發壓抑的莫名情緒,把心打開~。
其實創作前本來因故心情不太好,但是,感謝音樂與舞蹈,#總是協助我完全回到當下、享受創造力的美好~真的很珍貴。
之前參加哈科米同儕聚會,夥伴回饋說我看起來很自在、做自己,讓他也能比較安心地回到自己身上。我就開始回溯,我是從何時開始能夠這樣呢?畢竟我有很長的時間是比較自卑、自閉的。
後來想想, #大概還是藝術拯救了我~因為藝術協助我深刻連結自己的心,體會到與自己合一的莫大喜悅~即使遇到難受的事,也更有力量去面對與穿越。🥹
/
前幾天我依然在處理自己的創傷議題。關係創傷的一個關鍵就是「內化」,也就是把他人的想法和情緒納為己有、失去人與人的界線、彷彿融為一體、 #認同對方而質疑自己、進而失去自我的立場與完整性。
內化其實是一個中性詞彙。比如我們會說,小孩就像海綿,吸收父母師長的言行舉止,某方面而言,這也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學習如何適應環境。
與之相對的詞彙叫「外化」,也就是把有意無意吸收到的(壓迫性)價值觀吐出去、還給對方。
比如面對「情緒勒索」,如果你拒絕對方的要求,那勒索就沒有成功;比如「課題分離」,就算他人對我們有各種期待和評價,但假如那不是我們真正認同的,那就不是我們的責任,而是別人自己的責任(倒也不是要直接說關我屁事,而是可以 #溫和堅定地溝通)。
最近持續在閱讀政治文,佩服很多人用更高的視野和格局在處世,比如陳俊翰律師清楚地指出脫口秀的道歉不應該是針對他個人,希望是能一起消彌對身障族群(及親友)的歧視,提升身障族群應有的平等與尊嚴!而這超越政黨之分,是人人都應堅守的良善與普世價值。💪
回到我身上,家人今天一口氣抒發他累積的不滿,指出他認為分工不平的種種例子;他進一步覺得,這不只是可以用金錢來平衡的,而是他認為我本質上是否逃避現實、沒有一起去解決各種困難的生活挑戰?我是否坐享其成?我為什麼沒有更加關心長輩(而是到外地去唸書)?
我想他會這樣說,應該是我們的金錢觀、價值觀都有很多不同。也就是說,他認為遺產的分配不足以彌補他;或者就算稍可彌補,但他還是覺得種種不公平。
這些「不公平」 #既是一種感受, #也是一種想法。當他聚焦在我的缺點,難免就會放大我的缺點,並忽略他的缺點、也忽略我的優點。不過,我有注意到他還是努力保持客觀的理性,比如他說他也不想評價我、他的想法不一定是對的、或者說我其他的長處可能有他所不理解的功能…;總之,他還是說了個人的評價。
人跟人的差異,有時在一些微小之處真的就是天差地別。他人對我們永遠會有無數的評價,基本上, #這也是別人的自由。就算他人嘴巴不說出來,反正心中也會有評價;其實我們自己也都是如此。
而且,這些 #評價有時沒有絕對的對錯,畢竟每個人在形成價值與好惡判斷時,會受到自己主觀的背景、經驗與脈絡的影響(就像每個人的政治傾向,都有各自的原因和故事)。
所以我要談的關鍵是,我們 #如何去面對他人的評價?也就是前面提的內化與外化,其中的核心課題是「如何長出自己的想法」?🤔
當我的創傷發作時,因為處於恐懼之中,所以大腦會自動播放過往的負面經驗(侵入性回憶重現)、以及想像未來的負面畫面。這些畫面也會有聲音,包括別人的指責,以及對自己的指責(內在找碴鬼👻)。某方面而言,這就是一種過度的內化,可以說神經系統還活在過去的創傷重現,拼命努力想要保護我們、抵抗危險…。🥲
如果要長出自己的想法,首先需要讓自己處於相對安全、平靜的狀態,讓過激的杏仁核警報器可以緩和下來,才可以切換到理性腦的運作。
其次,可以連結健康的憤怒來保護自己、肯定自己,比如「我有權擁有自己的想法、我有權拒絕傷害、我有權要求尊重」。
第三,更進一步就是去釐清「所以我真正想要什麼」?整理如下:
1.他人對我的評價,我是否認同呢?
2.#如果我不認同,那我幹嘛要受到影響?
3.我能否冷靜去釐清,哪些部分有道理、哪些部分沒道理?有道理的部分我願意收下來嗎?
4.假如我覺得有部分沒道理,那他是在針對我、或他對每個人都這樣、或他其實正處於負面情緒影響?
5.如果他是在抒發情緒,那我還要收下來嗎?
6.是我造成他的負面情緒嗎,或者這是他需要自我照顧的部分?
7.如果是他狀態不好,那我想要如何回應?我要選擇生氣、受傷、或從不同角度看、或是先照顧好自己?
啊,認知取向果然提神醒腦~可以參考認知治療的五欄表(客觀事件、自動化信念、情緒反應、 #替換信念、新的結果)。上述七題就是進行替換信念的過程——當想法逐漸改變,感受也會隨之改變。
對我而言,小至家事大至政治,其實都是練習覺察與修煉的機會…這就是我的「正向聚焦」,讓自己練習去接受現實的方法。我願意去思考, #自己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面對?至少把自己照顧地更好一點?🤔
當我開始這個正向聚焦的練習,慢慢地,我發現自己也較能肯定他人的長處與進步…即使有時立場不同,但各有背後想堅持的價值。
其實這件事真的不容易,尤其我其實是滿情緒性判斷的人,情緒和直覺會跑得比思考更快;光是要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其實就是一個需要日日練習的課題了。
所以,說起來,光是自我修煉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那麼多心力去管別人呢?比如看政治文的時候,更會感受到正向聚焦與負向聚焦的差異,兩者會 #通往不同的平行宇宙…。
盡量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吧;行有餘力,盡量為關係或眾人做出更好、共好的選擇吧。
以上,祝福大家~歡迎幫我按讚、留言、轉貼,感謝支持!✨
#活動預告
【自我與家庭的蹺蹺板】(2/14線上公益畫聚)
2024/1/29週一
––
🏳️🌈夜希的談心空間🏳️🌈
~涵容陰影,常懷希望~
|藝術療遇|牌卡諮詢|催眠陪伴|
|雙性戀真人書|
https://linktr.ee/live_en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