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要接續上一篇文章,來談談我看<公視主題之夜-要活、要愛、要記得笑X當了爸媽,還能享受愛情嗎? >這一集節目後,我自己看節目下半段(38分03秒到最後節目結束)的心得感想。節目當中,黃豪平的主持風格超幽默,邊主持邊跟公民演情境劇,我一篇看,一邊覺得他講話好好笑!不愧是喜劇演員!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囉!以下心得文內容,以正體字顯示節目的客觀內容,以斜體字表達我自己本身主觀感受或專業意見。
到了人生下半場,「42歲的你,已離婚又扶養12歲小孩,最近認識心儀對象,你會覺得:不該有第二春?放手談戀愛去?問小孩意見?」你會選哪一個呢?有一位參與的公民面對這一題,是以小孩立場回應這個問題,說自己當時身為小孩,不一定知道怎麼表達,但現在比較會鼓勵自己已步入中年的爸爸,可以勇敢追求第二春,小孩說:「努力去愛,我還是很愛你」;也有公民以爸爸身分回應這一題,說自己會考量小孩的意見,如果小孩無法接受自己找到的第二春的對象,就會試著溝通,溝通無效的話,可能就會先擱置自己的感情,優先考量孩子的感受。當然,我覺得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不論今天你是以小孩身分去思考這件事,或爸爸媽媽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可能你的考量都跟以上公民的想法不同。我自己在思考這一題的時候,比較是站在我是諮商師、面對已經身為父母的中年個案去回應這一題。我會先詢問我的個案:你覺得現在最糾結的點是什麼呢?有些個案糾結的是社會的觀感,怕別人對於他要擁有第二春會指指點點;有些個案則是長年以來都是優先考量別人的感受,所以不太知道自己人生到底要什麼,才回答不出這一題;也有些個案心中可能已經有定見,只是希望身為專家的我,可以認同他、支持他的想法,如此,他才可以更放心地遵從自己的判斷去行動。我覺得寶瑩老師在回應這一題時,有很清楚地示範身為中年的父母,若面對這樣的狀況,可以怎麼具體地跟孩子去談。如果你是已經有清楚知道自己想追尋第二春,但還不太知道怎麼向孩子解釋的朋友,可以參考寶瑩老師在這一集中的回應與示範,好好地向孩子說明自己的生活需求與戀愛需求。
節目中問到:「48歲的你,70歲的母親說她交男友了,你的反應會是什麼?」針對這一題,我的選擇是「先觀察一陣子再說」,很認同寶瑩老師的觀點,要先觀察一下70歲的母親到底是有擁抱的需求?有被愛、被喜歡的需求?有性愛的需求?有親密的需求?還是以上需求都有?然後母親的需求,是一定要找同一個戀愛的對象一次滿足?還是透過不同人給予的關懷或接觸,也不一定是談戀愛就可以滿足她想得到的東西了?我想要補充一下,如果今天真的是有一名48歲的個案來找我談,問我以上問題,我也會很直觀地先問我的個案說:「看到你的媽媽說她交男友了,你的心情是什麼?」比起我的個案她怎麼去看母親交男友的這件事,我更在意的是,身為小孩的她,會怎麼感覺?是覺得媽媽被男友搶走了,好像自己比較不重要嗎?還是為媽媽開心,覺得媽媽談戀愛了,變得很有活力?或者是有其他的感受呢?
節目中最後一題情境題,「88歲的你,已經坐在輪椅中,還要追愛嗎?」有公民提到如果是自己88歲,大概就會有所顧慮,會覺得自己都在等死了,也沒那麼有自信,就會持被動、不太去追愛的態度,但如果是自己朋友88歲,就比較會鼓勵他去追愛,對自己或對別人碰到這樣的處境,這位公民的想法會有不同。寶瑩老師在回應這一題的時候,回應到人體多巴胺的分泌到了老年會比年輕的時候還要少,所以如果有一個人,讓88歲的你還可以對人生有那種「想要」、「興奮」的這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其實是很難能可貴的!針對這一題,我就暫且不回應了!不回應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我不曉得我的答案,而是因為我目前的年紀離88歲有點遙遠,加上我並沒有實際跟老年人做諮商的經驗,我覺得現在我的回答,大概都會太過表面,而且也不夠貼近我自己實際88歲或個案在88歲的狀態。等我比較有接觸老年人的實務經驗,或者我的年紀已經滿65歲以上,我覺得我回答這一題會比較有專業性,或者比較有辦法出於我個人體悟去回應。
心得分享也進入尾聲。再次鼓勵大家去看這次公視主題之夜的節目,激發你對於性與愛的觀點的思考,看完節目之後,可以再回來看我的文章反思與沉澱一下。借用黃豪平在節目最後提到的某音樂劇的歌<I Can’t Live With That>歌詞:「我現在還活著,我還有很多可以給予」,我同意黃豪平最後的結語:能夠愛,能夠為自己負責,就把握現在,勇敢去愛!希望看了這篇文章的你,不管你現在看到的是哪一段人生風景,不管你處於哪個年齡階段,只要你還有戀愛的需求,你也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也可以為自己負責,那就衝一波,勇敢地去愛人,也勇敢地接受愛,擁抱被愛的感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