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卻沒有成長?學習後更重要的事情?《認知覺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此書全名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學習後

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

以權重來看 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看書和上課都是種學習,但更應該關注的是思考、行動和改變,如果沒有深入關注過自己的思考、行動和改變,感到學無所獲,甚至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認為自己應該繼續加大學習量,進入學習的惡性循環

因此看書時不用記住書中的全部知識,只要有觀點促使自己發生了切實的改變就足夠了

建議可以採用觸動點讀書法,看完書後放上幾天,問自己這本書最觸動自己的點或部分?能觸動和發生實質改變,這本書就超值了

書的目錄、那些課程的大綱,雖然洋溢著體系的香味,但它們可能與自己的認知和需求貼合得並不緊密,他人認知體系中的很多知識,縱使再有道理,如果距離我們的認知或需求太遠,就相當於處在了學習的困難區,取觸動自己的觀點,其他觀點可以放棄,即使那些部份很有道理

因此建議打碎他人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觸動自己的部分,然後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可以結合自身經歷、學識、立場,去解釋、去延伸,去和舊有知識做關聯

⬛舒適區邊緣

焦慮的原因有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例如閱讀和寫作,短期內無法見效,需要耐心,等到一個時間後才能看見複利效應,持續行動才有可能突破低點,看見更高層

因為想要立即見效,因此學習過難,但又因為在行動上避開困難,只想留在舒適圈,建議在舒適圈邊緣,讓自己有點難度,但又不會太難,在閱讀和寫作上都可以運用此法則

如果真的很難看不懂,可以先把這本書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興趣、又剛好能讀懂的書,讓興趣、難度、需求同時匹配到舒適區邊緣

⬛心得

這本書讓我想到有關於閱讀課外書的經驗,在我大學後重新開始看課外書時,常會一定要把一本書看完,加上對全書作筆記,不過這樣的過程會有一種壓力

後來接觸到一些想法,才發現一本書不一定要看完,可以先看目錄,選擇性閱讀自己所需要或想要看的章節,不一定要去按照作者架構

而上面有關於改變量的部分,也提醒有關於閱讀和目的,例如有些方法類的書,閱讀更應該關注有沒有去實踐;而知識類的書,則關注在和己有知識去做連接;書中如果有新觀點,也可以多多思考這個觀點與我以前所知有何不同;看書過程中思考也很重要,這些都是讓自己發生改變的方式

然後針對上述這些部分做筆記就可以了,不用整本書都看完和做筆記,目前我會將筆記紀錄後,再用粗體字標示重點中重點,然後再選一部份可以寫成文章,有時也能夠將不同書中知識進行對比和串聯,以及結合自己的想法,和所學內容去進行對話

「打造第二大腦」書中則提到「我們無法僅憑「運用大腦」來儲存所有知識,理當把這個工作外包給智慧型機器 、「我們竭力回想事情耗掉的能量都不能用來思考 」,因此閱讀後可以將筆記放置在數位軟體內,而後續知識的管理,也相當重要,而非要求自己記住

例如一些歷史類的書,不用去背年代人名細節,而是可以思考提供哪些新視角、觸動的點、趣味的案例,先看看筆記內容,如果真的要看細節時在回到原書中查看,而不需要整本書記下來

當然每個人看書方式有所不同,以上觀念可以給大家當作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豆pika的園地
130會員
380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小豆pika的園地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有些人覺得,大學讀什麼科系,就決定了未來要做的工作, 但其實有很多網路調查都發現,有許多人最後做的事情,跟本科系沒有關係。 這反而是一種解放,因為讀哪個科系,不代表你以後就只能往那個方向發展。
2025/04/07
有些人覺得,大學讀什麼科系,就決定了未來要做的工作, 但其實有很多網路調查都發現,有許多人最後做的事情,跟本科系沒有關係。 這反而是一種解放,因為讀哪個科系,不代表你以後就只能往那個方向發展。
2025/01/09
嗨嗨大家,最近剛好在用一些選課的事情,想說可以把這幾年來大學選課經驗做個紀錄,跟大家分享喔 1 看課程評價,評價包含甜涼度、課程要求、評分方式、加簽方法、課程特別事項(例如全英授課、英語教科書、不能用3C、開書考等等)等 2 課程評價可去幾個網站找,例如Dcard PTT FB課
2025/01/09
嗨嗨大家,最近剛好在用一些選課的事情,想說可以把這幾年來大學選課經驗做個紀錄,跟大家分享喔 1 看課程評價,評價包含甜涼度、課程要求、評分方式、加簽方法、課程特別事項(例如全英授課、英語教科書、不能用3C、開書考等等)等 2 課程評價可去幾個網站找,例如Dcard PTT FB課
2025/01/08
嗨嗨大家! 最近因為選課的關係,我想到可以來聊聊課業和交友的主題。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從系上同學那裡了解一些課程心得和評價,尤其是系選修課,因為某些課在網路上通常評價不多,從同學口中就獲得資訊就是一種好方式,要如何獲得? 我在大學的體會是:很多時候,需要自己「主動分享」
2025/01/08
嗨嗨大家! 最近因為選課的關係,我想到可以來聊聊課業和交友的主題。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從系上同學那裡了解一些課程心得和評價,尤其是系選修課,因為某些課在網路上通常評價不多,從同學口中就獲得資訊就是一種好方式,要如何獲得? 我在大學的體會是:很多時候,需要自己「主動分享」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此書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讀書過程中的覺醒,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和執迷不悟。同時也提到了對身邊人的感悟和反省,表達了對讀書所帶來的改變的感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讀書過程中的覺醒,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和執迷不悟。同時也提到了對身邊人的感悟和反省,表達了對讀書所帶來的改變的感慨。
Thumbnail
此書全名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和寫出一些心得
Thumbnail
此書全名為《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作者是周嶺,書中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等知識,提出有關於一些成長的建議,以下選一些書中內容,和寫出一些心得
Thumbnail
今日愛自己行動:看一本喜歡的書 我喜歡閱讀,喜歡到可以一整天都待在圖書館看書的那種喜歡。 以前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30天不出門挑戰, 我當時想,如果可以讓我在圖書館裡面有水有食物,我應該可以完成這個挑戰。 閱讀的好處 我覺得書中的知識,就像一塊塊積木一樣,蒐集越多知識點、核心理念,
Thumbnail
今日愛自己行動:看一本喜歡的書 我喜歡閱讀,喜歡到可以一整天都待在圖書館看書的那種喜歡。 以前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30天不出門挑戰, 我當時想,如果可以讓我在圖書館裡面有水有食物,我應該可以完成這個挑戰。 閱讀的好處 我覺得書中的知識,就像一塊塊積木一樣,蒐集越多知識點、核心理念,
Thumbnail
看完書,很快忘記看了什麼 看完電影,想不起來在演什麼 工作上生活上經常忘東忘西 讀書考試怎麼樣都記不起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 筆者我,就是這種健忘派,這也是我看這本書的目的 這本書的作者分享自己在讀書時期記憶力一直不好,還重考一年才考進醫學院,在大學時期一開始靠死背活背,成績卻還
Thumbnail
看完書,很快忘記看了什麼 看完電影,想不起來在演什麼 工作上生活上經常忘東忘西 讀書考試怎麼樣都記不起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 筆者我,就是這種健忘派,這也是我看這本書的目的 這本書的作者分享自己在讀書時期記憶力一直不好,還重考一年才考進醫學院,在大學時期一開始靠死背活背,成績卻還
Thumbnail
今天再度閱讀了子彈思考整理術 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HyRead
Thumbnail
今天再度閱讀了子彈思考整理術 在宜蘭縣政府文化局-HyRead
Thumbnail
讀完本書後,有改變以往的思考。傳統以來,都認為閱讀後就停止。但作者格格卻強調在閱讀之後,要轉化成自身的養份並將它分享出去,進一步更能提升自我、跳出舒適圈,遇見另一個自己。 作者格格也提到,如何增加本身閱讀力,不外乎是找到動機、適合及喜愛的書本,最後也建議在歸納重點時,可利用心智圖、MECE、PDCA
Thumbnail
讀完本書後,有改變以往的思考。傳統以來,都認為閱讀後就停止。但作者格格卻強調在閱讀之後,要轉化成自身的養份並將它分享出去,進一步更能提升自我、跳出舒適圈,遇見另一個自己。 作者格格也提到,如何增加本身閱讀力,不外乎是找到動機、適合及喜愛的書本,最後也建議在歸納重點時,可利用心智圖、MECE、PDCA
Thumbnail
怎麼接觸這本書 會知道這本書,一開始其實是想研究如何考試,也看了許多介紹關於如何做好筆記的書、心態調整、如何規劃讀書計畫,再來才發現''大腦怎麼學''才是主要核心。 知道這本書後馬上借閱來看,一看不得了,開頭的記憶法馬上提到核心的提取記憶、交錯練習、間隔學習,毫不廢話的用數據和科學寫下為何提到這些
Thumbnail
怎麼接觸這本書 會知道這本書,一開始其實是想研究如何考試,也看了許多介紹關於如何做好筆記的書、心態調整、如何規劃讀書計畫,再來才發現''大腦怎麼學''才是主要核心。 知道這本書後馬上借閱來看,一看不得了,開頭的記憶法馬上提到核心的提取記憶、交錯練習、間隔學習,毫不廢話的用數據和科學寫下為何提到這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