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的幸福教養】從親子時間表,陪伴孩子建立時間常規

2024/02/0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社會從威權走向民主,人民擁有愈來愈多的權力;家庭也從威權走向民主,媽媽、爸爸和孩子也各自擁有愈來愈多的權力。

在權力增加的同時,如何也讓責任相對應的增加,而不是有權無責、或是有責無權,是從社會延伸到家庭的共同課題。

許多父母不願意重蹈兒時的教養經驗,希望朝向民主的教養模式邁進,卻一不小心從贏家的父母類型、轉變成為輸家的父母類型,反而教養出「威權的孩子」。

幸福教養鼓勵父母從「我好、你也好」的共好角度,和孩子成為合夥人,目標是讓彼此的生活更幸福!

從「共好的親子關係」做為出發點,那麼「常規」就成為雙方很重要的依據了!


常規和規定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說,「常規」是經由雙方(或多方)討論並且同意,沒有一方覺得不公平或被剝奪,目的是讓彼此更好的約定。

而「規定」則是由其中一方提出,要求對方遵守,目的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必須犧牲對方的權益。

有家長問我:「可是我想要有自己的時間,不希望孩子來打擾,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樣不就是『規定』了嗎?」

的確如家長所說,有很多狀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重點在於,孩子有沒有覺得「犧牲權益」?

如果「親子心理存款」足夠,父母對孩子有影響力、孩子對父母有在乎感,同時父母願意滿足孩子的需求,自然而然孩子就會願意滿足父母的需求了。

換個角度來說,常規就像跳雙人舞,一人腳步向前、另一人腳步就往後,彼此協調;而規定就像拔河,目的是要拉動對方、取得單方的勝利。


常規和界線有什麼不同?

在常規的建立與執行上,需要親子多方(父、母、孩子、甚至同住的親戚)運用「智慧」進行溝通和討論的。

但溝通和討論的前提,是彼此都「願意改變」。

有的父母內對某些議題心早就有定見,和孩子的互動只是為了說服孩子,自己沒有要做任何的退讓。

若是這樣的狀況,這些議題就是家庭的「界線」,不行就是不行,千萬不要假借討溝通之名、行說服之實,這樣是很傷害親子信任的。

當然如果家庭的界線太多,很容易讓孩子認為父母握有的權力比較大,進而引發權力鬥爭喔!因此家長對於「界線」的設定,還是要有謹慎的思考。

我們家最後的界線就是「安全」,只要沒有安全顧慮,都可以讓孩子嚐試,然後陪伴孩子面對行為的自然結果、或是規劃合理結果讓孩子承擔。


時間常規,是建立常規的第一步

時間常規,愈早建立愈好,從孩子出生之後,就要從孩子的反應和需求,同時納入自己的作息考量,建立親子的時間常規。

嬰兒時期的飲食方面,我們並不建議由父母單方面決定孩子的食量和時間,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然而「定時定量」卻是可以建立的時間常規,這就需要「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了。

raw-image

當年我在當全職奶爸的初期,還做了一張記錄表,然後逐步地瞭解孩子的食量和時間,就可以讓孩子不需要用哭的來表達肚子餓了。

而睡眠的作息,也是很大的挑戰,基本原則要善用「自然光線」,天亮了就把窗帘打開、睡覺時就把燈關暗,然後讓孩子在白天有足夠的活動,晚上則在和緩的氣氛下全家入睡。

嬰兒半夜哭醒,要先理解哭聲的涵意,協助孩子解決生理的需求,過程中燈光不要開太亮,只要不會把尿布包相反的亮度即可。

兩歲以前的時間常規,大概就是分成早上、下午、晚上三個時段吧!

隨著孩子愈大,活動範圍和友伴關係增加之後,生活的面向也需要被打開,因此「兼顧孩子和父母需求的親子時間表」,就會列為家庭會議的必要議程,而時間表的分界也會愈來愈細,但原則上仍以一小時做為最小單位即可,不需要分到太細。


為什麼需要親子時間表?

對孩子來說,時間是一項相當模糊的概念,幾乎所有孩子都跟我說過:「好玩的時間,一小時像一分鐘一樣;無聊的時間,一分鐘卻像一小時一樣」。

同時,孩子對於「無法預知的未來」是緊張和擔心的,很怕有了這一餐、沒有下一頓。

像孩子和朋友玩得很愉快,如果孩子明確知道下次什麼時候會再和朋友玩(當然也要做到),孩子就會安心的和朋友分開;但如果孩子長期都不知道再來的時間安排,孩子往往就會拖延、拉扯、不想離開。

沒有親子時間表,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詢問父母;而父母希望孩子做任何事之前,也要一再告知孩子。過程當中,很容易就擦槍走火引發衝突。

有了親子時間表,加上時鐘和計時器的輔助,孩子可以清楚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父母也只要在時間之前五分鐘提醒孩子一次,整體的家庭生活就會更加順暢。


先寫個別的時間表,再求同存異合併成親子時間表

既然是「親子時間表」,著重的就是「親子相處」的時間,如果是全職爸媽,就會像我的範例一樣,是全天從早到晚的;如果是上班族爸媽,時間表就會是晚上或假日。

第一步,父母可以先寫下自己的時間表,並且將自己的需求寫進時間表當中。

第二步,就是協助孩子完成孩子的時間表,孩子可以用畫的、父母用文字簡單摘記。

第三步,拿出雙方(或多方)的時間表,先找出共同的時間列入親子時間表,針對不同的時間或需求,進行討論。

像我自己有放鬆的需求(帶小孩很累的),原本安排在下午,但和孩子討論後,就挪到晚上九點之後,而孩子因為瞭解我是因為他而改變時間表,對於九點入睡、讓我有個人時間,也就更願意做到。

以下列出之前家長對於親子時間表的疑問,如果讀者有問題,也歡迎再提出來喔!


有時間表不會很有壓力嗎?

一開始我對於親子時間表也是排斥的,回想原因,不外乎和過往的教育經驗有關,總覺得時間被分割、被安排、然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確很有壓力。

但在執行了兩三週之後,反而感受到親子之間的壓力變小了,因為親子時間表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也讓我可以擁有個人時間,很多時候甚至不需要我提醒,孩子自己會去覺察時間(或用計時器輔助),時間到了自己收玩具、自己準備吃飯。

也因為如此,我就一路執行時間表至今。


需要有書面的時間表嗎?

剛開始執行親子時間表時,我會建議可以用一張海報紙、或是一個小白板,簡單繪製表格後,讓孩子畫內容、家長一樣用文字摘記在旁邊。

然後每一週可以再討論運作的狀況,即時地進行調整,然後再運作一個星期。

等到雙方都很熟悉親子時間表之後,就不太需要書面的時間表了。


照表操課不會抹煞孩子的創造力嗎?

「照表」不會抹煞孩子的創造力,甚至因為有時間表,孩子會更安心的拓展自己的舒適圈。

但「操課」兩字就要留意了,一方面親子時間表是雙方共同討論出來的,所以不用操;另一方面內容是兼顧親子雙方的需求,所以也不算課。

因此親子時間表並不會抹煞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不會看不懂時間表嗎?

當然會呀!所以需要「視覺輔助」,像是可以將親子時間表貼在冰箱上,然後製作爸爸、媽媽和孩子的「小頭照磁鐵」,時間走到哪裡,就可以把磁鐵移到哪裡,這樣孩子就可以清楚自己現在的時間位置。

另外孩子對於數字時鐘的理解,也會比指針式時鐘來得快,因此也可以先使用數字時鐘,或是在時間表旁放一隻數字時鐘的手錶也可以。

26會員
152內容數
可能幸福學院|非學校・親子團・幸福家|學習幸福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