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這時候,對方對於我(或者在場其他人)既有的「印象」,可能就成為了那樣的前提。
那個「印象」,可能來自於過去的互動,或者就是在幾分鐘之前,我或者在場別的誰,才講過的話。只是,對方的理解,或者回應的方式,不見得真的符合原來說話的人所表達的意思。然而基於對方想要講話,必須錨定一個可以用來回應的情景,於是只能誤讀了、或者直接忽略了他人的本意。
比如說,A可能在聊天時隨意說道:在風和日麗的午後,帶著車輪餅在湖邊野餐是一件很棒的事情,紅豆口味的特別好吃,在特別的日子裡,就是要吃紅豆。
這時,熱切想要表達與分享自身體驗什麼的B,就會急切地說: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奶油會是更好的選擇,如果我們只有把目光放在紅豆,就會忽略了世界上還有各種的味道……(下略一萬字)。
其實,A只是想吃紅豆。至於世界上到底還有多少的口味,完全無關緊要。
而B也只是想分享自己的感覺而已,A說了什麼,根本沒關係。
有趣的是,通常在這樣的情境下,B的角色大多是覺得,自己的體驗才是正確的、才是最有價值的,即使他在開始闡述自身想法之前,先說了紅豆也很好。
每個人都只是想講講話而已。
至於有沒有人聽,是否獲得認同,好像也沒那麼重要。
之前有個好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其實大部份的人在講話的時候,都已經有他的定見與判斷了。除非人家真的開口問了,而且是認真需要尋求建議的發問,否則我們無須多言。
這到也沒什麼。
只是,當我在不同情境的互動中,注意到,原來許多人或許在無意識中都有這樣的習慣——我們透過互動獲得說話的機會、透過說話或指點別人,讓自己感到舒適,因為獲得了某些價值或存在感。
但是卻沒有真的和當下的說話對象產生真正的互動或連結,反而都在各說各話。
那我自己是否在某些情況下,也是如此卻不自知呢?
寫到這,突然想到,或許即興劇的公式或核心概念,可以放在心上,那就是:"Yes, and…" 先接納,再發揮。
不過,要真正的接納或者接住對方,不光是打開耳朵就夠了,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