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柏格森哲學論綿延中的空間與建築

更新於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銘傳建築褚瑞基老師的線上開放式課程〈現代建築史 2-9 柯比意以及新理想主義〉時間1:00:11簡報出現柏格森的《物質與記憶》與德勒茲的《柏格森主義》

銘傳建築褚瑞基老師的線上開放式課程〈現代建築史 2-9 柯比意以及新理想主義〉時間1:00:11簡報出現柏格森的《物質與記憶》與德勒茲的《柏格森主義》



  褚老師:「這個東西長這個樣子,其實就是來自這樣子的過程,變成記憶的一部份,在我們的memory裡面,這個太難你們不用懂,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直覺intuition。第二個,直覺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直覺是duration,是一個長時間持續延移的訓練過程。所以,你們現在是在訓練的前緣,你們剛踏進來,所以其實要讓自己學很多東西,然後放在腦袋裡面,沉澱沉澱沉澱,然後有一天就會變成直覺了,非常重要。」


  筆者在閱聽開放式課程中,看到簡報出現柏格森的《物質與記憶》與德勒茲的《柏格森主義》時,先是眼睛為之一亮,但在聽完褚老師的說明後,有許多問題:


  褚老師有閱讀過該兩本書嗎?若無,為何會出現在建築史的課程?是褚老師的老師認為柏格森很重要,還是褚老師認為柏格森很重要?既然都放了,就表示很重要,若認為很重要,為何又覺得學生不必懂?又隨口說了兩個專有名詞,直觀(習慣翻成直觀而非直覺)與綿延(duration),並認為直觀是綿延。直觀當然不是綿延(是的話還需要分兩個專有名詞嗎)。又何謂「延移」?該兩本書從未出現過這個詞。另柏格森認為記憶儲存在記憶自身,而非大腦,「放在腦袋裡面」也是錯的。從褚老師的推論,可以知道其認為直覺是後天訓練的。然而,若直觀是綿延,綿延亦是後天訓練的嗎?


  關於何謂直觀?何謂綿延?何謂直觀與綿延的關係,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筆者拙著〈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與〈從《柏格森主義》談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兩文(詳下連結)。本文並非想談論建築教育不探究理論的現況(之前談過很多了),而是試圖透過柏格森哲學,論述何謂綿延下的空間與建築?何謂建築的精確性?


  首先,柏格森在《思想與運動》中認為,「哲學最缺乏的就是精確性」。因為傳統哲學皆是從智能(intelligence)出發,而未考慮綿延、未在綿延中思考哲學。而建築亦是同智能出發 (設計概念、技術等),那麼,何謂綿延下的空間與建築?如何在綿延中思考空間與建築?在前一篇〈從《柏格森主義》談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中提到,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是,知覺、運動、擴延先於空間。透過身體運動過程所產生的知覺,空間才被鋪陳出來的。然而,這與我們一般所認知先有建築(柱、梁、牆、板、屋頂等)才有空間(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等)極為不同。柏格森認為此種「空間依賴建築」便是幻覺(illusion)的來源。


  接著,何謂擴延?何謂空間?關於空間的認知,我們有兩種錯誤的幻覺,即1.預設空間一開始就存在。2.空間是可分的運動,故認為擴延也是可分的。一般我們認為擴延=空間,那是因為看不到時間,故只能透過空間掌握時間,認為時間是空間的一個維度、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觀念論與實在論亦預設了空間(媒介)一開始就存在,導致我們錯誤的從空間的角度出發。柏格森則認為擴延先於空間,因為擴延是一種運動;在記憶、意識、知覺等虛擬的運動中沒有擴延,而是現在的真實運動、感覺-運動(sensori-motor)才佔據了空間、產生擴延。故每一個運動、擴延都描述、佔據了一個空間。


  另一個錯誤的幻覺則是認為空間在無限的量上是可分的,故在此中運動的物體,都可在空間中的每一點停止、區分。然而,空間可疊加(空間、空氣中的分子相互作用),時間卻是不可疊加的,前面的時間不會因為後面的時間出現而消失。故時間綿延(虛擬的複多性)中的運動、擴延是連續的、不可區分、不可計算的,運動與擴延的物質(綿延最收縮的程度)具有在感知的不可分割性。


  爰此,知覺、運動、擴延是建立在綿延,而非空間。空間亦是建立在綿延中運動、擴延的物質上,而非綿延建立在空間上。綿延的空間,是未有物質的空間,是一個精神示意圖(diagram),並無限開放著。


  綜上,在知覺、運動、擴延先於空間、綿延下的空間,何謂建築的精確性?何謂創造進化的建築?建築的精確性,不是一般我們認為的按圖施作,因為就算按圖施作,現況與圖說還是會有誤差(好一點的數量誤差在5%內不必辦理變更設計)。建築的精確不再於智能上的精確,而是直觀上的精確;若從智能出發,從存有或秩序出發,是無法處理變化(becoming)與運動(movement)的關係的。那麼,何謂直觀(跳耀的、不連續的、非邏輯的、變化的、重複(差異)、原創性、不可預測性的、否定的、行動的、不形成內容、擺脫內容的)的建築?直觀下的建築是從綿延出發的建築,而非從空間出發的建築。建築運動,不是規劃、設計、施工、監造、監工、使用、拆除、再利用等之餘建築的運動,而是身為人、具有生命、自由的人,在綿延中不斷變化的運動。如此,建築成為不可分的感知的物質,而非空間上可分的物質。建築不只是智能下的技術,更是建築實現後,透過直觀,在人們走進建築、使用建築、感受建築時,持續的創造進化。

2021/6/14

avatar-img
47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關於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論及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及直觀如何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可參閱筆者〈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及〈論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詳下方連結)。本文想討論的是,何謂綿延?以及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傳統認為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台劇《火神的眼淚》昨日精彩大結局,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集中,有個在婚宴的場景,雙方親家相互起了衝突。   「嫁給這個沒前途的,以後你等著吃苦了!」   「你在說什麼啊?我兒子好歹是個博士喔」。   「哲學博士有個屁用啊!」   本劇果然真實性十足,除了反映一般人對消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一開頭就說:「直觀是柏格森主義的方法,直觀既不是一種感覺、一種靈感,也不是一種混亂的同情,而是一種充分發展的方法,哲學中最充分發展的方法之一。它有其嚴格的規則,構成柏格森在哲學中所說的精確性。」這周有幸聽到東海哲學系潘怡帆老的演講,讓我對於何謂直觀作為一種方法有更清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關於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論及柏格森對問題、差異、傳統哲學、時間的看法,及直觀如何作為一種精確的方法,可參閱筆者〈從《柏格森思想中的直觀與進化》談直觀作為一種方法〉及〈論以直觀作為認識文化資產的方法〉(詳下方連結)。本文想討論的是,何謂綿延?以及如何在綿延中創造進化?   傳統認為
  在談論《物質與記憶》前,讀者可先參閱筆者另篇文章〈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詳下方連結),可對柏格森的問題意識有一初步的認識。其問題意識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
  台劇《火神的眼淚》昨日精彩大結局,印象最深刻的是第4集中,有個在婚宴的場景,雙方親家相互起了衝突。   「嫁給這個沒前途的,以後你等著吃苦了!」   「你在說什麼啊?我兒子好歹是個博士喔」。   「哲學博士有個屁用啊!」   本劇果然真實性十足,除了反映一般人對消
  本書作者為後現代主義之父─李歐塔(Lyotard, 1924-1998),副標題為:「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是給哲學研究生的四堂課吧XD。哲學本身是一門後設的學科,本書試圖後設哲學思考的思考、試圖找到哲學的「合法性」(Inprinciple,由哲學
  德勒茲在《柏格森主義》一開頭就說:「直觀是柏格森主義的方法,直觀既不是一種感覺、一種靈感,也不是一種混亂的同情,而是一種充分發展的方法,哲學中最充分發展的方法之一。它有其嚴格的規則,構成柏格森在哲學中所說的精確性。」這周有幸聽到東海哲學系潘怡帆老的演講,讓我對於何謂直觀作為一種方法有更清
  本書為法國小說家喬治·培瑞克(Georges Perec, 1936-1982)應任職於巴黎建築專業學校(École Spéciale d'Architecture)的建築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 1932-2018)之邀所撰,為作者閱讀空間的紀錄。此閱讀空間非一般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各位閱讀此文的朋友們,讓我們共同探討一個關於智慧的問題。在我們這個充滿資訊的時代,許多人都在追求知識和智慧,希望能夠更好地面對世界的變化和挑戰。但是,我們是否真正理解智慧的本質?我們為什麼需要追求智慧?這些問題,其實已經被討論了幾千年。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一起探索智慧的價值和意義!
Thumbnail
第四集,先來聊聊老生常談的價值投資、長期存股流派、指數ETF長投。 由於已經太多存股達人,名師,談再多也無法跟已經成名出書的達人相比, 因此也不用班門弄斧,野人獻曝了。 直接聊聊。 我曾經買過100元的崇越(5434),不是崇越電(3388),打算長期價值存股,打開月線圖一看,曾經買在100元的崇越
Thumbnail
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 男孩, 鼴鼠, 狐狸與馬 概括來説,這是由一隻充滿人生哲理的鼴鼠與一名天真小男孩結伴同行的故事。他們途中解救了一隻被困的狐狸,又遇上了一匹孤獨而勇敢的馬。這個看似毫不相關的組合互相扶持,一起踏上漫長的旅途。
Thumbnail
處於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在重新溫習二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發現了「無為」為「躺平」之母,特別寫這篇文章來記錄我的發現
節錄「讓文字打破沉默——陳昭如《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此報導如下:「作者:陳心怡 / 2014-03-25 「2005年秋天,南台灣的小鎮充斥著逼人的暑氣,將近三十度的高溫,熱得人直冒汗……婉柔獨自坐在教室裡,因早起的疲倦而感到些許睡意……她模模糊糊睜開雙眼,站起來想把窗子關上,突然被
Thumbnail
和支聯會義工閒談,他提及想派傳單給一名女學生,呼籲她出席六四集會,但學生拒收,他不放棄跟隨學生到地鐵站閘門前,學生終於說了拒收的理由:「與我何干?」然後自信地入站了。也許,我們可以指責這個女生是「港豬」,也可以指責她無知。然而,不像八九年時老一輩的港人對北京的學生運動及血腥屠殺歷歷在目,然後矢志
Thumbnail
第四堂的哲學思維,主題是團隊績效,這中間有什麼關係? 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第一堂課談「溝通」,經過了海嘯般的自我衝擊後;第二堂的「情緒管理」有稍微冷靜一下,但還是驚嚇於理性思考竟然也可以應用在夫妻關係上?第三堂的「問題解決」更不可思議,竟然萬事皆能問?
Thumbnail
<p>「投票真的只有理性思維嗎?我們都是理性的政治人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表示,「含淚投票」被視為是一種負面的陳述,背後其實是預設了理性才是投票應遵守的原則,框架了某種理想樣貌:政治應該是理性的。但即便是一個理性選民,也可能在精密理性計算後,每個政黨都有某些政策讓人感到不滿意,或是候選人跟誰握手,又挑戰了誰的底線。</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各位閱讀此文的朋友們,讓我們共同探討一個關於智慧的問題。在我們這個充滿資訊的時代,許多人都在追求知識和智慧,希望能夠更好地面對世界的變化和挑戰。但是,我們是否真正理解智慧的本質?我們為什麼需要追求智慧?這些問題,其實已經被討論了幾千年。讓我們透過這篇文章,一起探索智慧的價值和意義!
Thumbnail
第四集,先來聊聊老生常談的價值投資、長期存股流派、指數ETF長投。 由於已經太多存股達人,名師,談再多也無法跟已經成名出書的達人相比, 因此也不用班門弄斧,野人獻曝了。 直接聊聊。 我曾經買過100元的崇越(5434),不是崇越電(3388),打算長期價值存股,打開月線圖一看,曾經買在100元的崇越
Thumbnail
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And The Horse 男孩, 鼴鼠, 狐狸與馬 概括來説,這是由一隻充滿人生哲理的鼴鼠與一名天真小男孩結伴同行的故事。他們途中解救了一隻被困的狐狸,又遇上了一匹孤獨而勇敢的馬。這個看似毫不相關的組合互相扶持,一起踏上漫長的旅途。
Thumbnail
處於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在重新溫習二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發現了「無為」為「躺平」之母,特別寫這篇文章來記錄我的發現
節錄「讓文字打破沉默——陳昭如《沉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此報導如下:「作者:陳心怡 / 2014-03-25 「2005年秋天,南台灣的小鎮充斥著逼人的暑氣,將近三十度的高溫,熱得人直冒汗……婉柔獨自坐在教室裡,因早起的疲倦而感到些許睡意……她模模糊糊睜開雙眼,站起來想把窗子關上,突然被
Thumbnail
和支聯會義工閒談,他提及想派傳單給一名女學生,呼籲她出席六四集會,但學生拒收,他不放棄跟隨學生到地鐵站閘門前,學生終於說了拒收的理由:「與我何干?」然後自信地入站了。也許,我們可以指責這個女生是「港豬」,也可以指責她無知。然而,不像八九年時老一輩的港人對北京的學生運動及血腥屠殺歷歷在目,然後矢志
Thumbnail
第四堂的哲學思維,主題是團隊績效,這中間有什麼關係? 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第一堂課談「溝通」,經過了海嘯般的自我衝擊後;第二堂的「情緒管理」有稍微冷靜一下,但還是驚嚇於理性思考竟然也可以應用在夫妻關係上?第三堂的「問題解決」更不可思議,竟然萬事皆能問?
Thumbnail
<p>「投票真的只有理性思維嗎?我們都是理性的政治人嗎?」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佩宜表示,「含淚投票」被視為是一種負面的陳述,背後其實是預設了理性才是投票應遵守的原則,框架了某種理想樣貌:政治應該是理性的。但即便是一個理性選民,也可能在精密理性計算後,每個政黨都有某些政策讓人感到不滿意,或是候選人跟誰握手,又挑戰了誰的底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