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ch bin dein Mensch》談你願意找個機器伴侶嗎?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本片榮獲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銀熊獎,並代表德國角逐2022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

本片榮獲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銀熊獎,並代表德國角逐2022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



  德文「Ich bin dein Mensch.」直譯就是「我是你的人」。人,你我都是人,然而,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人嗎?什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這是一部德國電影,也是一部很德國的電影,反思了愛、渴望與人的本質。


  本片描述任職於柏林佩加蒙博物館的人類學家Alma(Maren Eggert飾),為了獲得研究經費,參加了一項機器人的研究。其實驗為,Alma需與根據她的性格和需求量身訂制的人形機器人Tom(Dan Stevens飾)一起生活3周,期間每周研究單位會派員到Alma家做一次諮詢訪問,他們的功課是一起編織、虛構出兩人如何認識的過去。以下分別以三個場景討論人性、刻板印象及機器只是輔助。


場景1:人性


  起初,Alma只將與Tom的相處視為一份工作。有次Alma工作到深夜,起身去看看Tom,不料Tom在浴室灑滿了玫瑰並放好了蠟燭、熱水與香檳:


  Tom:「放鬆一點,工作太久對妳沒好處,93%的德國女性都夢想著這個呢(環視浴室)。」


  Alma:「猜猜我屬於哪部分。」


  Tom:「7%那個嗎?」


  Alma:「你這麼快就明白了呢(轉身走回客廳)」


-客廳-


  Tom:「如果你對我好一點,對我敞開心房,你會感覺好一點,你會更開心。」


  Alma:「然後呢?」


  Tom:「那樣你會更開心,所有人都想要開心。」


  Alma:「如果這超出了你的計算能力,不要感到難過,畢竟那是屬於人類的。」


  片中呈現了人類與機器人最大的差異─「人性」,然而,何謂人性?人性是無法量化、計算的,人性是矛盾、複雜(有原則又有例外)、又具創造性的,在某種脈絡下可能選擇統計的多數,又在某種脈絡下可能選擇統計的少數,甚至重新定義統計背後的參數,這就是人。人性是有人的味道;除了物質(肉體)上的味道,還有情感上、無法被理性分析的味道,更不時有天外飛來一筆的創意。但聰明的Tom馬上就學會了如何假裝遇到困難、及故意不滿足Alma的需求,以凸顯其真的像個「人」。


場景2:刻板印象


  在第1次研究單位安排的諮詢訪問中:


  諮商員(Sandra Hüller飾):「你們現在已經在一起度過2天3夜,感覺怎麼樣?」


  Alma:「很好。」


  Tom:「很好。」


  Alma:「他的程序很……有用。」


  諮商員:「什麼意思?」


  Alma:「妳自己也看到了,他做早餐,說有意義的話,這很棒。」


  諮商員:「妳可能沒意識到,但妳對待Tom就像對待一台機器一樣。」


  Alma:「是的,我完全意識到。」


  諮商員:「妳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Alma:「因為他就是台機器。」


  諮商員:「妳是不是低估他了,Tom,Alma對待你的方式你有什麼感覺?」


  Alma:「別裝得好像妳不知道似的,他什麼都感覺不到,他沒有情感,他被設計模仿情感,但是沒有真正的情感。」


  諮商員:「我們為什麼不讓Tom回答呢?」


  Tom:「我覺得Alma需要更多的時間。」


  諮商員:「根據我們廣泛的分析,Tom是妳最可能幸福相處的伴侶。」


  Alma:「Tom被設計來滿足我的需要,他只是我自己的延伸,妳不明白嗎?」(結果連諮商員自己都是機器人)


  這段對話中,Alma完全體現人類對於機器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個善於計算的機器。快速計算房間的畫放不放得下汽車、計算人類下一步的動作(因此能夠順利接到昏倒瞬間的人)、計算一起睡覺時發出自然的打呼聲、計算與Alma小時候第一次認識的地點、計算Alma喜歡英國腔的德語等。


  然而,人類就不會計算嗎?任何經由理性思考後的評估、衡量、選擇不也是計算嗎?如:女為悅己者容。只是機器人的計算更加的快速,快速到似乎不用做選擇、不用練習、只有固定的答案,但那只是我們還不了解機器人,還不了解其背後深度學習複雜的過程。


  撇開是否真有「完美」機器人的問題(如同沒有「完美」的人)?我們能接受以機器人作為伴侶嗎?除了如Tom所說的,人只是需要時間,去認識、適應新的關係外,今天在台灣,同性與異性皆能合法成為伴侶。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即便全世界有78億人口,還是有人完全找不到適合相處、彼此了解的伴侶,或者他就是不適合以人類作為伴侶。那麼這些人若有伴侶的需求,如:說說話、分享心情、陪伴出遊、解決生理需求等,又該如何被滿足?站在人權的立場,伴侶提供的需求只要是人都應該被滿足。自然的,一個針對我的喜好、需求所設計的機器人作為伴侶;即使不生育也能陪伴到老的伴侶便成為一種可能的選項。


  片中的機器人像是比人類更高等的生物,如同我們寧願要大數據幫我們決定另一半,也不要由父母親決定另一半,因為大數據相比父母,有時甚至比自己還了解自己。如何看待這樣高性能的機器人?就像是在接觸不同文明的高等外星人或民族一樣,似曾相似,卻又與眾不同。


  若我們接受了以機器人作為伴侶,人類會有什麼損失?白人過去也曾將黑人視為奴隸、工具,而非「人」。人類彼此間本身就存在差異,即便生活在同個屋簷下、吃著同一種米的雙胞胎,個性、興趣、偏好、價值觀等也可能大不相同。那麼我與專為我所設計的機器人間的差異,撇開說不清、矛盾又複雜的人性,難道不會遠小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嗎?


場景3:機器只是輔助


  Alma研究碑文上楔形文字的詩歌,認為其反映了西元前2700年社會的隱喻,某天Alma帶Tom到自己的研究室,Tom看了一眼後馬上在腦中搜尋,結果找到了相同的研究,且對方早在3個月前就發表了,震驚的Alma衝向屋頂:


  Alma:「真不敢相信我們竟然不知道這個。」


  Tom:「妳為什麼這麼生氣?」


  Alma:「你他X的在開玩笑嗎?我為什麼生氣,我研究這個已經3年了,三3年!沒日沒夜,就在我們出版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阿根廷首都)的某個小妞,也研究了很多年,同樣的事情,同樣的想法,這一切都他X的白費了,三年的研究白費了!」


  Tom:「這項研究對人們很重要,這表明總是有更深層次的含意,人們總是喜歡玩文字遊戲,總是為了詩歌而寫詩,人類應該被告知這一點,而且他們也將會被告知,結果是一樣的。」


  Alma:「也許是為了人類,但不是為了我,這不是為了我!」


  Tom:「所以妳眼中的淚水,只是為妳自己和妳的事業而流嗎?它們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淚水。」


  這段對話中,Tom明顯在心態上較Alma成熟、較像個穩重的大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追求的三不朽。Alma是站在自身的不朽,Tom則是站在人類的不朽;Tom並非否定Alma的「創造」,事後Tom甚至還想給Alma改善研究的建議。然而,機器人並不會主動去做研究、追求答案,只有人才會對某事物感興趣,進而投注時間與精力追求答案。這正是人創造、創新的所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棒接一棒的讓研究的影響力不斷延續並擴大。


  Tom想告訴Alma的是,她的研究並沒有白費,因為人生從來就沒有白費,只要活著就有意義、就有可能性。亦如Alma曾拿掉孩子並非白費,Tom參加這3周的實驗室也並非白費的,即便記憶有可能被消除。正是人生的留「白」讓我(或機器人)成為獨一無二的我、成就未來更好可能的我(們)。


  綜上,本片雖是部科幻愛情喜劇片,卻又處處發人省思。哲學家柏克萊(Berkeley)說:「存在就是被知覺。」那麼片中Alma與Tom的愛、關懷和回饋就都是真實感覺的存在。機器人作為人的延伸,是人的一部份,事實上,不只機器人,任何工具(如:眼鏡、鞋子、手機)都是人的延伸、部分,然而,我們使用工具不是為了工具本身,而是為了達到使用後的目的。機器人作為伴侶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掃、顧家、煮飯,而是為了讓人,有缺陷、有限性的人,學習、思考並感受愛、關懷、回饋等存有的意義。

2021/10/2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73會員
675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3/18
  《Unmet-某腦外科醫的日記-》(アンメット ―ある脳外科医の日記―)改編自同名漫畫,最大差異在於,漫畫主角是三瓶醫生(若葉龍也飾),日劇則是川內醫生(杉咲花飾)。   「盡全力度過今天,因為我只有今天。」   本劇描述兩年前發生車禍、腦外科的川內醫生,術後造成記憶力喪失。記憶
Thumbnail
2025/03/18
  《Unmet-某腦外科醫的日記-》(アンメット ―ある脳外科医の日記―)改編自同名漫畫,最大差異在於,漫畫主角是三瓶醫生(若葉龍也飾),日劇則是川內醫生(杉咲花飾)。   「盡全力度過今天,因為我只有今天。」   本劇描述兩年前發生車禍、腦外科的川內醫生,術後造成記憶力喪失。記憶
Thumbnail
2025/03/14
          《米奇17號》(Mickey 17)由《寄生上流》奉俊昊導演執導及改編自Edward Ashton的科幻小說《米奇7號》。內容描述:2054年,主角米奇(Robert Pattinson飾)因創業失敗躲避地下高利貸的追殺,自願成為前往外星殖民地的「消耗工」,工作內容就是「消耗」
Thumbnail
2025/03/14
          《米奇17號》(Mickey 17)由《寄生上流》奉俊昊導演執導及改編自Edward Ashton的科幻小說《米奇7號》。內容描述:2054年,主角米奇(Robert Pattinson飾)因創業失敗躲避地下高利貸的追殺,自願成為前往外星殖民地的「消耗工」,工作內容就是「消耗」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動畫電影《汪汪夢裡人》的個人感受,探討了電影帶來的多層次人生思考。根據電影宣傳標語“聚散有時,命運使然,感激曾經遇見”深入分析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感悟。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動畫電影《汪汪夢裡人》的個人感受,探討了電影帶來的多層次人生思考。根據電影宣傳標語“聚散有時,命運使然,感激曾經遇見”深入分析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感悟。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西班牙-法國合製的動畫電影,描述了一隻狗狗和機器人之間纏綿的故事。這篇文章通過生動的描述,揭示了孤獨和渴望陪伴的主題。角色在不同情節中展現了孤獨、渴望、分離和重逢,呼應了人性心底的潛藏的孤獨和尋求陪伴的渴望。文章通過劇情的詳細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角色的情感變化和成長。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是一部西班牙-法國合製的動畫電影,描述了一隻狗狗和機器人之間纏綿的故事。這篇文章通過生動的描述,揭示了孤獨和渴望陪伴的主題。角色在不同情節中展現了孤獨、渴望、分離和重逢,呼應了人性心底的潛藏的孤獨和尋求陪伴的渴望。文章通過劇情的詳細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角色的情感變化和成長。
Thumbnail
1980年,一隻在紐約生活的寂寞小狗,為了想要有個伴,下單了一隻機器人陪伴。
Thumbnail
1980年,一隻在紐約生活的寂寞小狗,為了想要有個伴,下單了一隻機器人陪伴。
Thumbnail
這場錯過也造就了各自的新生,久別重逢的小狗與機器人遙望著對方,帶著些許惋惜與真摯的祝福繼續向前邁進
Thumbnail
這場錯過也造就了各自的新生,久別重逢的小狗與機器人遙望著對方,帶著些許惋惜與真摯的祝福繼續向前邁進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我好痛苦......」妹準備回台北迎接明日的社畜生活。為了緩解這種憂鬱,我拉她去看朋友推薦我的電影《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Thumbnail
「我好痛苦......」妹準備回台北迎接明日的社畜生活。為了緩解這種憂鬱,我拉她去看朋友推薦我的電影《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一部以機器人和狗為主題的電影的劇情,以及對電影中機器人感情及友誼的深刻感想。這是一個關於友誼和分離的故事,觸動人心,讓讀者思考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一部以機器人和狗為主題的電影的劇情,以及對電影中機器人感情及友誼的深刻感想。這是一個關於友誼和分離的故事,觸動人心,讓讀者思考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Thumbnail
  德文「Ich bin dein Mensch.」直譯就是「我是你的人」。人,你我都是人,然而,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人嗎?什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這是一部德國電影,也是一部很德國的電影,反思了愛、渴望與人的本質。   本片描述任職於柏林佩加蒙博物館的人類學家Alma(Maren Eg
Thumbnail
  德文「Ich bin dein Mensch.」直譯就是「我是你的人」。人,你我都是人,然而,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人嗎?什麼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東西?這是一部德國電影,也是一部很德國的電影,反思了愛、渴望與人的本質。   本片描述任職於柏林佩加蒙博物館的人類學家Alma(Maren Eg
Thumbnail
從跳脫生命和言語的故事,刻畫出勝過千言萬語的感情關係,如同他們分開,但又在一起。
Thumbnail
從跳脫生命和言語的故事,刻畫出勝過千言萬語的感情關係,如同他們分開,但又在一起。
Thumbnail
這是一部概念很有趣的電影,以科幻的設定帶出一個新生如何從無到有,慢慢發展出自己的人格跟思想,以及這個人如何與這個社會展開互動跟連結,在各種傳統價值觀中展開矛盾跟碰撞 蛻去嬰兒的外表,省略時間的馴化,將人類至今為止的成就和難題全都擺在主角貝拉面前
Thumbnail
這是一部概念很有趣的電影,以科幻的設定帶出一個新生如何從無到有,慢慢發展出自己的人格跟思想,以及這個人如何與這個社會展開互動跟連結,在各種傳統價值觀中展開矛盾跟碰撞 蛻去嬰兒的外表,省略時間的馴化,將人類至今為止的成就和難題全都擺在主角貝拉面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