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理性的人》談「否定」的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本書副標題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英文原作於1958年出版,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 1913-1992)。轉眼間,本書已出版64年,持續影響至今。對比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存在主義分為兩種,即1.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與2.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前者代表人物為卡爾·雅斯佩斯(Karl Jaspers,海德格的老師)和馬塞爾(Gabriel Marcel),後者代表人物則是海德格和沙特。本書所提到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則為,齊克果、尼采、海德格與沙特。雖然書中並未對海德格反對沙特將其納為存在主義者多所著墨,但毫無疑問的,海德格的哲學的確對存在主義、哲學人類學等思考人何以為人提供新的進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產階級瓦解的背景之下,人們發現理智與哲學不再能提供「人是什麼?」的問題予滿意的答案。「存在主義」便在此背景下發展,以人的存在為核心,思考人是如何存在,即人是什麼的一種哲學。其所反對或批判的,是傳統西方哲學一味追求事物的普遍性、客觀性,而忽略事物的個別性、特殊性。書中對比了「希臘文明」與「希伯來文明」這兩個西方古老文明的差異,說明本質主義和存在主義之間長期的衝突;「希臘文明」有「永恆」的概念,可透過「理智」獲得永恆,且專注抽象的事物(永恆的本質、形式和理念),其理想的人是「理智人」。「希伯來文明」中的永恆則較晦澀,專注在具體的、特別的、單獨的個人,其理想的人是「信仰人」;認為約伯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存在」的層面上,而不在「理智」的層面上;先有信任,才有信心,最後成為信仰,即先存在、先是人類存在的具體模式,才有對定理、真理之思想上的同意。故無法用思想去了解存有,存有的知識只能從生活中獲得(血肉、軀幹、信賴、憤怒、紊亂、愛心、恐懼等),而不是靠推理。「信仰」無法解釋給純理性的心靈,如色彩的觀念不能傳授給盲人,「信仰」和「理智」的對立乃是「生命」和「理性」的對立。


  存在主義最有名的口號為「存在先於本質」。然而,傳統西方哲學中,柏拉圖的哲學則相反,認為「本質先於存在」,即作為本質的、永恆的「觀念」,先於存在。存在主義者則認為,存在不可能是一種「概念」(觀念)、思想(某種具象存有的表達),存在不能被化簡為本質、存在無法表現於概念,故不能說本質先於存在。如果存在無法用概念表示,並不是因為存在太籠統、模糊、稀鬆,而是因為存在太濃密、具體、而又豐厚。具體的存有,其存在永遠無法包攝在任何普遍概念乃至普遍概念體系的名下。書中以詩及托爾斯泰的文學為例,說明作為藝術的詩,達到了更真實的存在領域;托爾斯泰追求的真理,不是光靠理性認識而來,是以人的整個存有(事物的物質或非物質存在)認識而來,不是一種理性的真理。


  「到頭來,一個人只經歷到他自己。」─尼采


  故每個人的存在都不同,因為處境、選擇、責任都不同,而行動、責任亦會反過來形塑選擇。相較於傳統西方哲學的普遍(logos中心)高於個人,存在主義則認為個人高於普遍。如美學家惶恐的想要逃避枯燥無味,其實是逃避自己;絕望決不是為了外在事物,而總是對我們自己;我不是為失去的情人絕望,而是為失去情人的我自己。此種主體性的真理,讓我們成為的真理(價值靠自己決定,自由作為一切價值的基礎),而非擁有真理。即便以厭煩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存在,也比根本不去面對它要略勝一籌。如當我們面對死亡做選擇,其選擇才是「真」的選擇。


  沙特認為,自由在本質上是「否定」的。因為無法從一個人身上剝奪的自由才是終極的自由。如獄中的犯人,只要還保持知覺的清明狀態,無論可能行動的範圍多麼窄小,依舊可以在自己心裡說:「不!」。「否定」讓意識和自由合而為一,使人能夠超越自然,得到做人的尊嚴。只要我們腦海中還保有「否定」的空間,就還有自由的可能。對比現代生活合乎理性的秩序化、法制化、道德規範化,人們卻沒有變得更合情理,反而變得更理盲濫情、更不自由、更沒有選擇,因為我們不願面對選擇的痛苦與承擔的責任。如資本主義的消費市場提供我們多樣化的商品選擇,不是因為我們有此需求,而是被說服有此需求。因此衣櫃永遠少一件衣服、爭相瘋買一次性的聯名商品。在信息化的時代,選擇也跟著淺碟化、破碎化、片段化,AI甚至提早為我們選擇了,使我們喪失了選擇的權利,成為被選擇的對象。


  書中提到尼采的「永恆回歸」,認為若時間為無限,宇宙萬物為有限,則根據或然率,一切組合必會永無休止、一再重複;因此任何事物,包括我們自己,都必然一再重現。若現在的我會一再重現,那我們竟應認真思考,自己選擇以何種方式重現才不愧對生命,才能在絕望中成為更完整、更有活力的存有。存在主義哲學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具體的生活方式。然而,並非表示其哲學就不重要,相反的,正因為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如每日從房間看出去的風景,在我的生命中逐漸佔有重要的角色,風景成為我存在的一部分。故每個人的存在都不相同,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且到死之前都無法說本質是什麼,不可以僅根據我過去做的事對我進行估價,因為我們還在不停地做選擇;人不是目的,因為人仍舊在形成中。最後,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寫到:「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通過自由承擔責任,任何人在體現一種人類類型時,也體現了自己。」決定我存在的是我自己,因為我是自由的。

2022/6/1

avatar-img
49會員
581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文化資產是遊戲嗎?不是指文化資產可以作為一個IP出遊戲,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日前與壽山高中師生合作開發的桌遊「尖山寶藏Jian Shan Treasure-大園尖山遺址考古趣」。而是就在你我生活中真實的法定文化資產,如:古蹟、古物、考古遺址、傳統表演藝術等是遊戲嗎?那麼就必須先定義,何謂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本書作者為法國哲學家Roger-Pol Droit(1949-),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副標題為「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一般人認為哲學高深莫測,非得長篇大論才
  尼采哲學(Nietzsche, 1844-1900)的問題意識同柏格森哲學(Bergson, 1859-1941),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爾哲學(Hegel, 1770-1831)指向同個目的、精神化的統
  本書原文《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從與哈伯馬斯的論爭中尋找答案》為作者李晏佐之東海社會博士論文。本研究從哈伯馬斯(Habermas, 1929-)的現代性計劃及其對後現代的系統性批判出發,哈伯馬斯將尼采(Nietzsche, 1844-1900)與後現代定位為拒絕啟蒙之解放訴求的審美取向
  文化資產是遊戲嗎?不是指文化資產可以作為一個IP出遊戲,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日前與壽山高中師生合作開發的桌遊「尖山寶藏Jian Shan Treasure-大園尖山遺址考古趣」。而是就在你我生活中真實的法定文化資產,如:古蹟、古物、考古遺址、傳統表演藝術等是遊戲嗎?那麼就必須先定義,何謂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本書作者為法國哲學家Roger-Pol Droit(1949-),自2001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22種語言,副標題為「101個哲學的日常體驗」(101 Experi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Everyday Life)。一般人認為哲學高深莫測,非得長篇大論才
  尼采哲學(Nietzsche, 1844-1900)的問題意識同柏格森哲學(Bergson, 1859-1941),除了對抗歐陸傳統哲學以理性主義為依歸,視經驗為普遍的,並排除非普遍的差異外(類似當今的科學),更欲對抗黑格爾哲學(Hegel, 1770-1831)指向同個目的、精神化的統
  本書原文《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從與哈伯馬斯的論爭中尋找答案》為作者李晏佐之東海社會博士論文。本研究從哈伯馬斯(Habermas, 1929-)的現代性計劃及其對後現代的系統性批判出發,哈伯馬斯將尼采(Nietzsche, 1844-1900)與後現代定位為拒絕啟蒙之解放訴求的審美取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現代科技已經撃破了「存在主義」那種荒謬的無奈,就是切勿弄丟了手機。
Thumbnail
2024之小幸運! 昨天回小窩路上,去取了一本書! 這本是「他者的消失」是之前上哲學課,紀老師課堂上大家一起在討論的一個德國新生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與現代社會的他者消失、同質化、扁平化的問題。 之前想要買這本書,能找的網路書店、實體書店居然全部沒貨!!整個扼腕!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現代科技已經撃破了「存在主義」那種荒謬的無奈,就是切勿弄丟了手機。
Thumbnail
2024之小幸運! 昨天回小窩路上,去取了一本書! 這本是「他者的消失」是之前上哲學課,紀老師課堂上大家一起在討論的一個德國新生代哲學家,主要探討列維納斯的他者哲學,與現代社會的他者消失、同質化、扁平化的問題。 之前想要買這本書,能找的網路書店、實體書店居然全部沒貨!!整個扼腕!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所謂厭離輪迴,說直白點就是「厭離持續存在的狀態」,解脫就是「存在狀態的止息」。這也參照到存在主義治療的「存在焦慮」。
Thumbnail
存在主義的傳統是在「人類存在的限制和悲劇性」和「人類生命中的機會和可能性」之間尋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