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格爾哲學》談文化資產的真實性(上)

更新於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黑格爾(G. W. F. Hegel, 1770—1831)作為德國觀念論之集大成者,又被稱作最後的系統性哲學家。本書為黑個爾著作之選文集,本學期先閱讀了黑格爾三部前期著作,依序為:《精神現象學》(1806)、《哲學全書》之〈小邏輯〉(1817-1830)、及《大邏輯》(1831)。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下,許多一般習以為常的概念,有了不同的意涵,如:精神、理念、存有、本質、概念。


  早在《精神現象學》之前,黑格爾的辯證思想早已萌芽,「神話必須變成哲學性,以便人們成為理性的,並且哲學必須變成神話性的,以便使得哲學家可感的。」 一般認為神話邏輯不同於哲學邏輯,神話邏輯經由揚棄(揚棄具有雙重意義:1. 保存、維繫、2. 停止、終止)才成為哲學邏輯;即文字發明後,才由口傳的神話(神話邏輯),成為可書寫的文字(哲學邏輯)。然而,黑格爾卻認為神話性與哲學性是相同的、統一的邏輯;即邏輯既保有理性,又是可感的感性,而非二元對立的;對黑格爾而言,真正、絕對的對立僅在死者之領域才成立,「活」的實體是沒有絕對而僅有「相對」的。


  「沒有任何事物是無條件的;沒有任何事物將其自身存在的根源帶到其自身,每個都僅是相對地必然的。」任何存在都是有外在有條件的、相對的,而沒有純粹內在(自身)無條件的、絕對的存在;如:某事物在某個位置,即相對於它鄰近的事物而言,而能夠說它在上或在下、在前或在後、在左或在右、在內或在外等。此反映黑格爾哲學中無直接性僅有「間接性」的概念;如同其談論愛的性質,認為「給予者並未使其自身變得更貧窮,藉著給予對方,他同時即以相同的程度增加了其財富。」亦如俗話說的「吃虧就是佔便宜。」有能力代表能給予,並且透過給予對方,讓自己也獲得了反饋、愛,即與事物的關係中彼此是相對的、相互關聯的、相互給予與接受的。


  生命是活的;「個體生命,同時跟所有的元素及跟在他以外之個體存在的無限性同在。」、「在我們有限範圍之外被假定的生命即是無限的生命、伴隨著無限的多樣性、無限的對立、無限的關係。」有限的生命與他以外之無限對立、關係之生命是統一的,即統一(關係)與非統一(對立)的統一;個體離不開群體(社會),個體透過與群體對立、連結的關係而存在(存在都是有外在條件的、相對的)。透過「反思」(智性),才得以將多樣性具體化成為穩定的、存在的與固定的點,即成為個體;如同思考運動,運動原是連續的、整體的、統一的,透過智性思考,將運動視為可暫停的、切分的、個別的「非運動」。


  「我們可稱無限的生命為精神,對照於抽象的多樣性,因為精神是多樣者之活的整體。」精神是無限的、活的、不可分的、具體的整體。《精神現象學》是對意識活動的描述、是意識的科學。《邏輯學》則是作為人思考的規範,並釐清何為可思者(知識論)以及何為存有者(存有論)。與之對立或批判的是西方傳統形上學;該形上學預設對於絕對者的認識可以透過將述詞附加其上來產生,即思想可掌握事物本身,且該事物是既成的、不自由的(非由內界定其自身)。然而,在該形上學之下,認識論永無法窮盡存有論;即存有是不斷流變的,思想掌握事物所產生之認識,僅能是既成的、不自由的、過去的,而無法是潛在的(抽象的)、自由的、現在的。黑格爾一方面吸收巴門尼德斯真實(實在)可被思考的觀點,另一方面吸收赫拉克利特流變、辯證的觀點,試圖提出新的形上學;即邏輯學;讓認識論之思想範疇=存有論之邏輯結構。


個別的、偶然的感官所獲得的知識如何成為普遍的、必然的存有?


  經驗主義,認為真實在經驗中而非思想中,然而,此「實然」的真實無法推測出「應然」的普遍必然性。批判哲學則認為,可被感官知覺者其實是次要的而非自足的(因為是個別的、偶然的而非普遍的、必然的),思想是真正獨立者與原初者,在此意義下,康德稱合乎思想者為「客觀的」。


  此客觀性需符合三種意義;第一,具有外在地存在的意義;第二,具有康德建立的普遍的與必然的意義;第三,具有作為思想產物之「在其自身」的意義、存在者的意義。即客觀存在之事物一方面是具體實在的,另一方面其為普遍的與必然的之思想產物。


  康德的客觀性預設先天範疇,藉由該範疇之先驗綜合判斷,使雜多的、個別的、偶然的事物,成為普遍的、必然的經驗的可能性條件。然而,黑格爾批判康德哲學,一方面是無法對範疇進行檢驗,在範疇之下除了範疇理性外別無其他性質;另一方面是還不夠客觀(本質),無法認識物自身。且在康德哲學下,會產生二律悖反的問題,康德認為是因為人的理性範疇有限;黑格爾則欲透過辯證法,即看似矛盾、極端的兩種立場,能透過辯證法產生相互依賴的辯證關係,使之統一,以此認識絕對者、物自身。在辯證法下,二律悖反具有真實與正面的意義;即每個真實的事物在它之內都包含了「相反」(否定性)的性質。在此「理性」下的二律悖反,展現智性的每個「抽象」性質如何—僅於其「自身」被理解時—立即轉變成其「相反」(差異)面;即揚棄自身轉變為相反者並超越其自身。故理性同時包含了對立者作為在其自身之「理想」(未被揚棄)的部分。


  理性之所以能夠思考物自身在於,哲學的兩個預設:1. 絕對者本身;它是被尋找的目標,對限制的該懸置,即是被此預設之無限性所決定。2. 意識走出整體,即它可以被視為分裂為存有跟非存有、概念跟存有、有限性跟無限性。哲學的任務便是將這些預設結合起來:在非存有中假定存有,作為流變;在絕對者中假定二分,作為其表象;在無限者中假定有限者,作為生命。透過意識的二分來認識整體,達到超越先天範疇,可思物自身的理性。


  在黑格爾的理性之下,所有事物都是矛盾的、包含正反面的辯證關係。如:痛苦與喜悅的兩極端如何過渡到彼此,即為喜極而泣或啞然失笑顯示最深的憂鬱。此理性超越、包含智性;當智性指出作為某個存在的東西時,它並不存在,因為當指稱這個現在時,已不是現在存在的現在(現在已成為過去);故透過智性的認識僅有間接認識,而沒有直接認識。理性是整體的、無限的、具體的(存在即合理),智性則是理性之部分的、有限的、抽象的。智性思想作為主觀的、有限的內容,對立於理性思想客觀的、無限的絕對者;在理性之下的自我是無限者、無條件者,即理性=精神=自我意識。於是,黑格爾於《精神現象學》探討意識如何作為自我的辯證活動?


意識如何作為自我的辯證活動?


  何謂意識?黑格爾認為「意識顯然即是對其自身的『概念』;因此,它是某種『超越』限制的東西,且因為這些限制是其自身的,它是某種『超越其自身』的東西。」「意識,一方面是對對象的意識(在己存有),另一方面是對其自身的意識(為己存有)。」「意識作用在其自身跟影響其知識跟其對象的辯證活動,即是所謂的經驗。」意識隨著時間不斷流變,這一秒的意識不同於上一秒的意識;意識一方面是意識外在事物的「在己存有」,另一方面又是意識內在自身的「為己存有」,使得意識成為超越自身(為己存有)的東西,並在與外在事物的辯證關係下,產生經驗。故經驗非直接的,亦是間接的、辯證關係下的認識。


  此辯證關係或稱自我意識的行動之發展為:第一階段,從意識出發(沒有對象和內容),透過欲望與外在事物互動改造事物,並覺察、反思到自我即「為己存有」的意識;第二階段,由否定、揚棄已成為「在己存有」的「為己存有」,成為「在己存有」(異化自身);第三階段:再返回、超越「為己存有」,透過中介達到統一(透過中介,對象的真正本質才進到意識中)。故自我意識的行動,本身具有作為其「自身」行動跟「他者」行動的雙重意義;即雙重反思,藉由不是自身的東西(他者)凸顯自身,與他者的差異使認識、經驗成為可能。然而,如何透過辯證關係認識絕對者?


如何透過辯證關係認識絕對者?


  何謂絕對者?黑格爾認為「在絕對者中所有事物都是相同的。」「僅有絕對者是真實的,或僅有真理是絕對的。」「構成絕對者的東西必須同樣地是某種通常已知的東西。」「概念即是絕對者。」由此可知,絕對者(真理)是普遍的、必然的(確定的)、真實的(本質)、具體的、已知的(概念)。


  在黑格爾的理性下,任何知識、經驗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中介的、辯證的、否定的辯證關係。黑格爾認為「該結果—否定—即是它具有某個內容之特定的否定;它是新的概念,但更高於且豐富於其前行者;因為它藉由對後者的否定或對反而更豐富,因此包含前者,而同時是某種更多的東西,且是其自身跟其相反者的統一。」辯證關係即是從否定、到否定的否定、再到統一的過程:第一層否定在於自我,自我即具有差異性、排他性(他者否定);第二層否定,即否定、揚棄自我(智性下片面性與侷限性的自我),成為相反者、他者(他者的非存有),在概念中獲致主體之具體的強度(在己存有),最後再返回自身統一,成為內在超越(更豐富、包含前者)的自我(為己存有)。故透過否定的辯證關係,使自我蘊含其相反者,成為更高、更豐富的自我。然而,在《精神現象學》所探討的意識之外,一般無意識的事物如何透過辯證關係成為絕對者、成為真理?黑格爾遂於《邏輯學》往前探溯更原初的基礎。

2023/6/28

avatar-img
47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講者:陳佩筠(淡江英文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潘怡帆(東海哲學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3.5.18 陳佩筠: 1. 德希達〈Des Tours de Babel〉(1985)中認為翻譯既必要又不可能,翻譯不可能完全不折損意義。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本學期閱讀了梁漱溟(1893—1988)的三本著作,分別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下稱《東西》)(1921)、《中國文化要義》(下稱《要義》)(1949)及《人心與人生》(下稱《人心》)(1984)。民國初年是思想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後,再一次在極度動盪(內憂外患、軍閥割據)下百花齊放的年代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講者:陳佩筠(淡江英文系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比較文學博士)、潘怡帆(東海哲學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3.5.18 陳佩筠: 1. 德希達〈Des Tours de Babel〉(1985)中認為翻譯既必要又不可能,翻譯不可能完全不折損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最近台灣出版界掀起一股「職人書寫」的風潮,像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袁非的《手槍女王》、大師兄的《你好,我是接體員》,都是根植於自身職人的經驗,所寫出的寫實之作。這樣的風潮,來自於台灣社會對於「深度看見台灣」的需求越來越高…
Thumbnail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特別點出許多法國巴黎的刻板印象,時而覺得感同身受,時而讓人捧腹大笑! 這篇文章想從法國職場的角度出發,淺談劇中提到的職場文化與現實情況是否相同,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在多如天上繁星的百合動漫創作中,以《終將成為你》最為出色,雖然本作是以漫畫形式呈現,但其在人物心理與情感上的描寫之細膩較文學作品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筆者除了感嘆於作者對於人物心思描繪之細膩外,還從中發現了作者意欲傳達之與「自我 」建構相關之哲思,故而選擇本作分析。
Thumbnail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ㄧ位曾經對你而言很重要很重要,卻突然在某一天匆忙道別,或是再也不見的人呢?
Thumbnail
  水上悟志,日本漫畫家,著有《戰國妖狐》、《魂環》、《惑星公主蜥蜴騎士》,是有著強烈的自我風格的漫畫家。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關於水上悟志如何雕琢『大人』這一回事。在大家心中,大人應該是什麼樣子?認真、負責、壓抑、擁有資源、穩健、精打細算、展望未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水上悟志在《惑星公主蜥蜴
Thumbnail
身為重度韓劇迷,不難從戲劇中看到韓國父權高漲又保守的社會風氣。 記得編以前介紹過一部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嗎?其中有一段女主去男主角家幫忙祭祀——在韓國媳婦替夫家準備祭祀被視為義務,而男主角因為內心過意不去,願意勞力交換,到岳母家幫忙醃泡菜的情節。
Thumbnail
色彩是電影至關重要的環節,除了表達人物情感、心境外,對情節描述與氣氛渲染皆能達到吸引效果。 日前《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預告釋出後立即引起影迷們的廣大討論,其中黑白搭配醒目紅色的畫面更是令觀眾眼睛為之一亮。
Thumbnail
關於性別的不公允,並不是只有女性應當思考或推動的議題,也是婦女節的今日,無論性別都該思索的重要原因。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最近台灣出版界掀起一股「職人書寫」的風潮,像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袁非的《手槍女王》、大師兄的《你好,我是接體員》,都是根植於自身職人的經驗,所寫出的寫實之作。這樣的風潮,來自於台灣社會對於「深度看見台灣」的需求越來越高…
Thumbnail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特別點出許多法國巴黎的刻板印象,時而覺得感同身受,時而讓人捧腹大笑! 這篇文章想從法國職場的角度出發,淺談劇中提到的職場文化與現實情況是否相同,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在多如天上繁星的百合動漫創作中,以《終將成為你》最為出色,雖然本作是以漫畫形式呈現,但其在人物心理與情感上的描寫之細膩較文學作品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筆者除了感嘆於作者對於人物心思描繪之細膩外,還從中發現了作者意欲傳達之與「自我 」建構相關之哲思,故而選擇本作分析。
Thumbnail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ㄧ位曾經對你而言很重要很重要,卻突然在某一天匆忙道別,或是再也不見的人呢?
Thumbnail
  水上悟志,日本漫畫家,著有《戰國妖狐》、《魂環》、《惑星公主蜥蜴騎士》,是有著強烈的自我風格的漫畫家。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關於水上悟志如何雕琢『大人』這一回事。在大家心中,大人應該是什麼樣子?認真、負責、壓抑、擁有資源、穩健、精打細算、展望未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水上悟志在《惑星公主蜥蜴
Thumbnail
身為重度韓劇迷,不難從戲劇中看到韓國父權高漲又保守的社會風氣。 記得編以前介紹過一部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嗎?其中有一段女主去男主角家幫忙祭祀——在韓國媳婦替夫家準備祭祀被視為義務,而男主角因為內心過意不去,願意勞力交換,到岳母家幫忙醃泡菜的情節。
Thumbnail
色彩是電影至關重要的環節,除了表達人物情感、心境外,對情節描述與氣氛渲染皆能達到吸引效果。 日前《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預告釋出後立即引起影迷們的廣大討論,其中黑白搭配醒目紅色的畫面更是令觀眾眼睛為之一亮。
Thumbnail
關於性別的不公允,並不是只有女性應當思考或推動的議題,也是婦女節的今日,無論性別都該思索的重要原因。
Thumbnail
《告白》這本書在日本獲得大獎,也拍成電影,暢銷之餘也引起不少迴嚮,我想這是因為故事相當貼近當代日本社會的現狀及憂慮:「那些層出不窮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甚至有冷血殘酷的謀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