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問到「女性主義對你來說是什麼?」,一時之間答不出來,雖然首先能想到一團怒火,以及迸發出來的平等,但真的要去說女性主義之於我的意義,覺得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
如果把「女性主義」拆成「女性」和「主義」這兩個部份來看的話,我想怒火和平等來自於前者,而後者則像是我的座標,標誌出個人在世界中採取的位置,以及能、或會展開什麼樣的行動,而這一系列都不脫離對前者的關懷。那麼「女性」在「女性主義」裡是什麼意思?回到歷史脈絡來看,之所以是「女性」而不是其他(如「同志主義」或「跨性別主義」),在於「女性」在18世紀當時,是明顯可見的受壓迫身份。僅僅身為女性,就沒有受教權、投票權、財產權和個人自主權,妻子是丈夫的財產、必須待在家裡,而丈夫還可以用棍棒或藤條管教妻子,只要不粗於手指。當然,身為丈夫財產的妻子,怎麼可能擁有子女呢?子女理所當然地歸屬於丈夫。
「女性」主義的出現,可以說是對鞏固父權體制的男性的反動,整個推進的怒火也就來源於男女之間的不平等。如被認為是「女性」主義先驅的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首先在《女權辯護論》(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972)一書中,將自由主義的理念推及至女性,強調女人與男人無異,皆具有理性思辨能力,是習俗和兩性差別教育造成了男女不平等。為消弭人為的不平等,女性應獲得同質的教育,在人格和經濟上獨立自主(註1,p. 10)。
隨著越來越多不同身份的人被看見,這團來自不平等的怒火蔓延開來。我們討論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雙性人、跨性別、酷兒等等不同身份的處境和所遭受的不平等。我們仍然保留女性主義裡的「女性」一詞,象徵歷史意義和追求平等的精神,同時,我們也讓「女性主義」與具有相同「追求平等」的精神之論述連結起來,誕生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女同志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國家女性主義、後殖民女性主義等等。在這裡我們看到,女性主義裡的「主義」,意味著理論化的立場,由某個主義(立場)出發,攤展開來,並與其他立場策略結盟來達致平等。我們也看到,在某某女性主義的論場之中,我說我是一名某某女性主義者的意義,代表我的身份認同、對某種平等的追求、所採的生命位置,以及由此跨出去的行動與策略。
***
在追求平等的目標之下,女性主義是論述、溝通、策略和行動的一系列動態過程,彼此環環相扣。女性主義必然是介入的,女性主義者必然是一名透過社會體現來介入的實踐者。在教育現場、學術界、文學圈、社運現場、私人企業或政府單位,每個人都可以是女性主義者,只要你認真想過平等是什麼並且致力於此。
為什麼不繼續唸哲學、或改唸文學,而是做性別研究,對我來說,性別是我的論場,女性主義是我的位置,當然這還可以細分很多。但總的而言,大方向還是對平等的企求吧。更簡白地,就像沙特在二戰後對作家們的質問:「你有什麼想說的?」我想說的,是關於性別的事。
如果你也關心性別與平等,但還沒找到自己的位置,《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一書是很好的工具書,幫助你一覽思潮流變,透過比較,思考自己的立場。
註
【延伸閱讀】
【閱讀房思琪、思考「性教育」】演講:一位拉岡取向精神分析實踐者的反思
【“Trans”parency ·「跨」透透】研討會(上):跨性別到底是在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