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讀書】Ursula Burns回憶錄《Where You Are Is Not Who You Are》

2024/04/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猶如在跟朋友聊天的一本書

記得好像有人說過,要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就是讀完時,作者是否能變成非常要好的老朋友,好像隨時都可以拿起電話天南地北地亂聊。

讀這本全錄前執行長Ursula Burns的回憶錄《Where You Are Is Not Who You Are》,就有這樣的感覺。

嚴格來說,這本回憶錄不是很有體系,時間軸也蠻混亂的,也許就因為是這樣,讀起來反而像是在跟朋友聊天,聽朋友說著自己的故事,各式各樣大大小小重要的不重要的事件與經歷,有沒有組織,有沒有體系,一點也不重要。

跟Ursula這位朋友聊完後,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談階級


raw-image


⬛Ursula談階級

才一開始,Ursula的故事就吸引我。

Ursula說,當她當上全錄執行長的時候,躋身美國頂尖財經圈時,最大的格格不入,是她跟其他財經人士沒有共通的語言。別人在公務之餘,穿梭各種社交場合如魚得水,但Ursula只想回家;別人的休閒活動是打小白球,她的問題是不懂小白球到底好在哪,還不如回家睡個飽覺實在些。

這樣的格格不入,其來有自。

就Ursula觀察,財經界許多呼風喚雨的重量級人物,從小環境不錯,衣食無虞,一路接受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不懈,不凡的成就基本上指日可待。

而像Ursula這種出身單親移民家庭者,三餐著落不知何處,物質嚴重匱乏,從來不知「度假」為何物(吃都吃不飽了,哪來閒錢度假),也未聞有信用消費的信用卡機制(沒錢談什麼消費信用),雖然也努力唸書,努力工作,最後好像也闖出了不錯的成就,但長久以來的貧富落差及背景養成,造就了前述的格格不入。

走過這樣的人生經歷,Ursula特別重視「貧富階級落差」這議題的討論。


才能是公平分配的,但機會不是。

Ursula說:

Talent is evenly distributed, opportunity is not.
(才能是公平分配的,但機會不是。)

不是窮人的能力不好,而是窮人的機會少。

因此,在這本書中,如何提高階級的流動性,減少貧富落差,著墨甚多。其中,Ursula點出要強化美國中小學的教育。Ursula說,美國大學以上的學術教育,算得上是世界翹楚,但如果往下看,看中小學的教育,那真的是慘不忍睹,不僅良莠不齊,甚至拐瓜劣棗還隨處可見。教育資源的不平均,就成為一道隱形的門檻。

Ursula也直白地批評,美國大學目前主流的申請制度。大學申請需要寫履歷,寫自傳,檢附自己參與的社團活動、比賽獎項等等,某程度就排除了某些人,試想,如果有人在自己自傳中寫到「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幫媽媽賣菜,賣菜找零當成練心算,蹺課去中央市場批貨是常態,目前最大的成就是能保住一家三餐勉強能溫飽。」請問,這種履歷被垂青的機率有多高?


⬛制度性冷漠對階級流動的影響

Ursula觀察到,制度性冷漠對階級流動的影響。

她說,走在貧民區,髒亂是最強烈的印象。環境髒亂也就算了,似乎生活在裡面的居民也不在意衛生或生活品質。

就算貧民區有一個人試圖想要改善自己居家的生活環境,嘗試清理環境,但很快就會被弄髒,既然在怎麼整理都是髒,那又何必花氣力去維護,乾脆一起向下沈淪,你髒我也髒,大家誰也不欠誰,一種惡性循環於焉形成。

各種的百廢待舉,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著手,執法人員或政府機關索性視而不見,全民上下都呈現「集體放棄」的惡性循環。之所以提到集體放棄心態所引發制度性冷漠的現象,是因為主流社會常常會拿少數在困境中脫穎而出者當例子,把鳳毛麟角當常態,販售「別人行,你也行」的理念,如果你現在無法擺脫困境,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所以你應該為自己的窮困負責。


重視階級落差,並思考如何去創造相對公平的環境

Ursula提醒我們,重視階級落差,並思考如何去創造相對公平的環境。

Ursula對階級落差的觀察。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在成長過程中,好像很少人去觸碰或談論這個議題。沒有太多的商管名詞或科技名詞,也沒有華麗的管理哲學,但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在看似不經意的瞬間,Ursula好像連隨手一抖落的芝麻粒,都有滿滿的實戰經驗,講貧窮、講教育、談女力和領袖力、仔細讀,還可以讀到很多名人軼事,無論是用audible聽或是,都很推薦。

法律或許是嚴肅的,但法律事件裡的人與事,卻都是活生生的。 除了談「法」以外,更多時候是瞭解「人性」。 這裡是兩位執業律師的內心劇場,透過對話呈現庭內與庭外的人生百態。 許惠菁 律師 / 許健鈴 律師 知言法律事務所律師 Tel:02-2959-6686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