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讀書】Ursula Burns回憶錄《Where You Are Is Not Who You Ar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猶如在跟朋友聊天的一本書

記得好像有人說過,要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就是讀完時,作者是否能變成非常要好的老朋友,好像隨時都可以拿起電話天南地北地亂聊。

讀這本全錄前執行長Ursula Burns的回憶錄《Where You Are Is Not Who You Are》,就有這樣的感覺。

嚴格來說,這本回憶錄不是很有體系,時間軸也蠻混亂的,也許就因為是這樣,讀起來反而像是在跟朋友聊天,聽朋友說著自己的故事,各式各樣大大小小重要的不重要的事件與經歷,有沒有組織,有沒有體系,一點也不重要。

跟Ursula這位朋友聊完後,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談階級


raw-image


⬛Ursula談階級

才一開始,Ursula的故事就吸引我。

Ursula說,當她當上全錄執行長的時候,躋身美國頂尖財經圈時,最大的格格不入,是她跟其他財經人士沒有共通的語言。別人在公務之餘,穿梭各種社交場合如魚得水,但Ursula只想回家;別人的休閒活動是打小白球,她的問題是不懂小白球到底好在哪,還不如回家睡個飽覺實在些。

這樣的格格不入,其來有自。

就Ursula觀察,財經界許多呼風喚雨的重量級人物,從小環境不錯,衣食無虞,一路接受良好的教育,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不懈,不凡的成就基本上指日可待。

而像Ursula這種出身單親移民家庭者,三餐著落不知何處,物質嚴重匱乏,從來不知「度假」為何物(吃都吃不飽了,哪來閒錢度假),也未聞有信用消費的信用卡機制(沒錢談什麼消費信用),雖然也努力唸書,努力工作,最後好像也闖出了不錯的成就,但長久以來的貧富落差及背景養成,造就了前述的格格不入。

走過這樣的人生經歷,Ursula特別重視「貧富階級落差」這議題的討論。


才能是公平分配的,但機會不是。

Ursula說:

Talent is evenly distributed, opportunity is not.
(才能是公平分配的,但機會不是。)

不是窮人的能力不好,而是窮人的機會少。

因此,在這本書中,如何提高階級的流動性,減少貧富落差,著墨甚多。其中,Ursula點出要強化美國中小學的教育。Ursula說,美國大學以上的學術教育,算得上是世界翹楚,但如果往下看,看中小學的教育,那真的是慘不忍睹,不僅良莠不齊,甚至拐瓜劣棗還隨處可見。教育資源的不平均,就成為一道隱形的門檻。

Ursula也直白地批評,美國大學目前主流的申請制度。大學申請需要寫履歷,寫自傳,檢附自己參與的社團活動、比賽獎項等等,某程度就排除了某些人,試想,如果有人在自己自傳中寫到「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幫媽媽賣菜,賣菜找零當成練心算,蹺課去中央市場批貨是常態,目前最大的成就是能保住一家三餐勉強能溫飽。」請問,這種履歷被垂青的機率有多高?


⬛制度性冷漠對階級流動的影響

Ursula觀察到,制度性冷漠對階級流動的影響。

她說,走在貧民區,髒亂是最強烈的印象。環境髒亂也就算了,似乎生活在裡面的居民也不在意衛生或生活品質。

就算貧民區有一個人試圖想要改善自己居家的生活環境,嘗試清理環境,但很快就會被弄髒,既然在怎麼整理都是髒,那又何必花氣力去維護,乾脆一起向下沈淪,你髒我也髒,大家誰也不欠誰,一種惡性循環於焉形成。

各種的百廢待舉,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著手,執法人員或政府機關索性視而不見,全民上下都呈現「集體放棄」的惡性循環。之所以提到集體放棄心態所引發制度性冷漠的現象,是因為主流社會常常會拿少數在困境中脫穎而出者當例子,把鳳毛麟角當常態,販售「別人行,你也行」的理念,如果你現在無法擺脫困境,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所以你應該為自己的窮困負責。


重視階級落差,並思考如何去創造相對公平的環境

Ursula提醒我們,重視階級落差,並思考如何去創造相對公平的環境。

Ursula對階級落差的觀察。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在成長過程中,好像很少人去觸碰或談論這個議題。沒有太多的商管名詞或科技名詞,也沒有華麗的管理哲學,但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在看似不經意的瞬間,Ursula好像連隨手一抖落的芝麻粒,都有滿滿的實戰經驗,講貧窮、講教育、談女力和領袖力、仔細讀,還可以讀到很多名人軼事,無論是用audible聽或是,都很推薦。

法律或許是嚴肅的,但法律事件裡的人與事,卻都是活生生的。 除了談「法」以外,更多時候是瞭解「人性」。 這裡是兩位執業律師的內心劇場,透過對話呈現庭內與庭外的人生百態。 許惠菁 律師 / 許健鈴 律師 知言法律事務所律師 Tel:02-2959-6686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 本書談論的東西很多,談中國、談記者、談美中外交關係、談媒體角色、談記者個人生涯,談很多很多,但更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談的是「時間」。 以最簡單又最直觀的時序發展來看,這本書完整地走完一個中國現代史。
因為工作的關係,每次只要有什麼名人演員出自傳或回憶錄的,管他是公關還是真心誠意,都會翻翻看看聽聽,希望讓能更瞭解那個生態的故事。 但這種隨意翻看,總是略嫌鬆散,但也是這種鬆散隨意,意外地不小心找到了一本很有系統很有組織的劇場教戰手冊《The Stage Actor's Handbook》! 這本
日本在社群網站炎上某人非常盛行甚至已經到了氾濫,如近期因演出《雙層公寓》而遭炎上的摔角選手木村花,最後選擇以自殺結束自己22歲的生命,鬧得沸沸揚揚,許多學者已開始針對在網路上炎上他人的人、被炎上的人,進行相關研究。 整理最近看過幾本有關炎上的書。
《そして陰謀が教授を潰した ~青山学院春木教授事件 四十五年目の真実~》 一個關於真相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人性探究的真實故事。  1973年2月11日至2月13日三日間,24歲的A・T子控告當時青山學院大學法學部63歲的春木猛教授對她強制猥褻及性交,此案造成社會嘩然。
小さなテロリストが、世界を変えた。 《15歳のテロリスト》是以少年法(臺灣的話就是「少年事件處理法」)為基礎,探討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處遇。作者藉由一場15歲少年的恐怖攻擊事件為契機,記者安藤在採訪時,卻引發一場少年法修正與否的輿論,同時探討加害者、加害者家屬、共犯、被害者、政客間複雜的關係。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以爬樹速度評斷一隻魚,牠可能一輩子都被視為笨蛋。--愛因斯坦 我想大推這本《弟弟追著恐龍跑:我和多了一條染色體的喬弟的故事》!是一個自述家有唐氏症的義大利家庭的故事。
《中國任務: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 本書談論的東西很多,談中國、談記者、談美中外交關係、談媒體角色、談記者個人生涯,談很多很多,但更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談的是「時間」。 以最簡單又最直觀的時序發展來看,這本書完整地走完一個中國現代史。
因為工作的關係,每次只要有什麼名人演員出自傳或回憶錄的,管他是公關還是真心誠意,都會翻翻看看聽聽,希望讓能更瞭解那個生態的故事。 但這種隨意翻看,總是略嫌鬆散,但也是這種鬆散隨意,意外地不小心找到了一本很有系統很有組織的劇場教戰手冊《The Stage Actor's Handbook》! 這本
日本在社群網站炎上某人非常盛行甚至已經到了氾濫,如近期因演出《雙層公寓》而遭炎上的摔角選手木村花,最後選擇以自殺結束自己22歲的生命,鬧得沸沸揚揚,許多學者已開始針對在網路上炎上他人的人、被炎上的人,進行相關研究。 整理最近看過幾本有關炎上的書。
《そして陰謀が教授を潰した ~青山学院春木教授事件 四十五年目の真実~》 一個關於真相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人性探究的真實故事。  1973年2月11日至2月13日三日間,24歲的A・T子控告當時青山學院大學法學部63歲的春木猛教授對她強制猥褻及性交,此案造成社會嘩然。
小さなテロリストが、世界を変えた。 《15歳のテロリスト》是以少年法(臺灣的話就是「少年事件處理法」)為基礎,探討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處遇。作者藉由一場15歲少年的恐怖攻擊事件為契機,記者安藤在採訪時,卻引發一場少年法修正與否的輿論,同時探討加害者、加害者家屬、共犯、被害者、政客間複雜的關係。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以爬樹速度評斷一隻魚,牠可能一輩子都被視為笨蛋。--愛因斯坦 我想大推這本《弟弟追著恐龍跑:我和多了一條染色體的喬弟的故事》!是一個自述家有唐氏症的義大利家庭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編輯來信邀約檔期,我看著書名非常眼熟。(跟今天要推薦的書沒關係喔~) 原來是多年前我很喜歡的書,當時我還寫了心得,就放在專欄裡面。這件事情更讓我覺得,平時真的要多讀書,我說我喜歡,幾年後它就自己上門來找我了。翻譯別人譯過的書,確實有一點壓力。不過最近我都跟自己說,反正現在也沒幾個人會看書
Thumbnail
這本書……這樣說好了,這本書實在太有名,有時候反倒不知從何介紹起,不過朋友馬力編輯的新版要出了,還是稍微提一下湊個熱鬧。 我是1991年讀這本書的,距今二十多年,因為是學校上課用書,因此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乖乖買回來讀,讀了之後下一跳,想說怎麼會有這種故事⋯⋯ 對,要先承認我其實是上大學才比較有機
Thumbnail
曾經遇見看起來《不一樣》的族群嗎? 孩子曾經主動說出他們的好奇嗎? 試著拿這本書讀給你學齡前的孩子聽。閱讀前,甚麼都不要說一起靜靜看著封面,你會跟我一樣聽到孩子好奇的問號,............
Thumbnail
看完我上一篇發文,好朋友在第一時間傳簡訊來,建議我可以找時間讀一下<轉變之書>。這本書陪伴她度過了人生的巨變,在不同階段重閱,也每每助她穿越迷霧。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教授分享的一則故事與勉勵。以及小蝦的心得與反思。適合心中有一團迷霧、在轉換階段、不知何去何從時閱讀。文末提供腦力激盪喔。
Thumbnail
閱讀《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的契機其實是因為我現在的室友兼摯友 Jo。那時她先買了這本書,看了前面幾章後跟我說:「 欸我看的時候一直想到妳,妳也去讀讀看,我覺得妳會喜歡。」
Thumbnail
▮「偉大的故事都需要大膽修訂。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既《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治癒人心、改編自諮商真實故事的書籍,作者推出實踐為主軸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帶領讀者一起修正自己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沒有講述到書中的大概劇情走向,不會有爆雷的問題,可以安心服用🥰🥰。裡頭主要是關於我的感情觀還有我對書中字句的詮釋與看法,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寫得不好請多包涵🙇🏻‍♂️。雖然是書評,但是要看到最後才知道我對於這本書真正的想法,前面基本上都是由半評論半創作的形式,來鋪成我的核心思想。
首先 我承認 我是因為書名而想翻開閱讀的😄😄😄 但書中的內容不能說是勵志類型 比較像是心情分享 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 寫了好幾封信給你 而信中的敘述有時候是這人的朋友發生的 有時候是她自己遇到的 很真實 也令人共鳴
Thumbnail
  這也是開直播前沒有想過的事情。   打從直播以來,我陸陸續續認識一些實況主和粉絲,雖然也有後來就離開的,但留下來的粉絲們,隨著時間的演進,有些也變成了現實中的朋友。   這些朋友裡面也不乏一些很厲害的人,他們可能有獨特的經驗,或者是擁有一些過人的天賦.總是可以從言談中,得以一窺他們視野中的這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編輯來信邀約檔期,我看著書名非常眼熟。(跟今天要推薦的書沒關係喔~) 原來是多年前我很喜歡的書,當時我還寫了心得,就放在專欄裡面。這件事情更讓我覺得,平時真的要多讀書,我說我喜歡,幾年後它就自己上門來找我了。翻譯別人譯過的書,確實有一點壓力。不過最近我都跟自己說,反正現在也沒幾個人會看書
Thumbnail
這本書……這樣說好了,這本書實在太有名,有時候反倒不知從何介紹起,不過朋友馬力編輯的新版要出了,還是稍微提一下湊個熱鬧。 我是1991年讀這本書的,距今二十多年,因為是學校上課用書,因此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乖乖買回來讀,讀了之後下一跳,想說怎麼會有這種故事⋯⋯ 對,要先承認我其實是上大學才比較有機
Thumbnail
曾經遇見看起來《不一樣》的族群嗎? 孩子曾經主動說出他們的好奇嗎? 試著拿這本書讀給你學齡前的孩子聽。閱讀前,甚麼都不要說一起靜靜看著封面,你會跟我一樣聽到孩子好奇的問號,............
Thumbnail
看完我上一篇發文,好朋友在第一時間傳簡訊來,建議我可以找時間讀一下<轉變之書>。這本書陪伴她度過了人生的巨變,在不同階段重閱,也每每助她穿越迷霧。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教授分享的一則故事與勉勵。以及小蝦的心得與反思。適合心中有一團迷霧、在轉換階段、不知何去何從時閱讀。文末提供腦力激盪喔。
Thumbnail
閱讀《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的契機其實是因為我現在的室友兼摯友 Jo。那時她先買了這本書,看了前面幾章後跟我說:「 欸我看的時候一直想到妳,妳也去讀讀看,我覺得妳會喜歡。」
Thumbnail
▮「偉大的故事都需要大膽修訂。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既《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治癒人心、改編自諮商真實故事的書籍,作者推出實踐為主軸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帶領讀者一起修正自己的人生故事。
Thumbnail
沒有講述到書中的大概劇情走向,不會有爆雷的問題,可以安心服用🥰🥰。裡頭主要是關於我的感情觀還有我對書中字句的詮釋與看法,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寫得不好請多包涵🙇🏻‍♂️。雖然是書評,但是要看到最後才知道我對於這本書真正的想法,前面基本上都是由半評論半創作的形式,來鋪成我的核心思想。
首先 我承認 我是因為書名而想翻開閱讀的😄😄😄 但書中的內容不能說是勵志類型 比較像是心情分享 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 寫了好幾封信給你 而信中的敘述有時候是這人的朋友發生的 有時候是她自己遇到的 很真實 也令人共鳴
Thumbnail
  這也是開直播前沒有想過的事情。   打從直播以來,我陸陸續續認識一些實況主和粉絲,雖然也有後來就離開的,但留下來的粉絲們,隨著時間的演進,有些也變成了現實中的朋友。   這些朋友裡面也不乏一些很厲害的人,他們可能有獨特的經驗,或者是擁有一些過人的天賦.總是可以從言談中,得以一窺他們視野中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