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哈密瓜─邁向終焉的夕張線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位於札幌近郊的夕張市一直以來都以生產高品質的哈密瓜聞名,為了一嘗香甜的哈密瓜,許多饕客都慕名而來。但夕張可不只有哈密瓜,他可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炭都!今年11月1日,當年為了輸送煤炭所興建的、連接北海道室蘭本線追分站與夕張之間的夕張支線也將通車屆滿126年。然而,隨著地方產業的沒落,在人口不斷外移之下,JR北海道在今年3月宣布這條鐵路即將於明年4月1日停駛,夕張地區的鐵道歷史將就此畫下句點。

raw-image

因煤炭而興起的山中小城

19世紀後半,俄羅斯透過和清國簽訂的條約,逐步獲得黑龍江以北與庫頁島等領土。俄羅斯的領土擴張使得日本明治政府備感威脅,因此在1869年設置北海道開拓使,開始積極治理北海道。1871年,原任開拓次官的黑田清隆升任開拓長官,在美國籍顧問的幫助下,針對北海道石狩地區的自然資源進行調查,並在隔年發表了開拓十年計劃。十年計劃期間發現了幌內有豐富煤礦蘊藏,因而建設了北海道第一條、小樽到幌內的鐵道增進運輸效率。但在1882年,十年計劃結束,開拓使也隨之廢止,直到1886年設置北海道廳統一行政,全道的資源調查才再度開始進行。1888年,道廳技師坂市太郎在夕張川上游支流發現了煤礦大露頭,就此開啟了夕張的煤礦時代。

夕張石炭大露頭是夕張歷史的起點,目前也被北海道指定為天然紀念物

夕張石炭大露頭是夕張歷史的起點,目前也被北海道指定為天然紀念物

同一時期,政府經營的幌內炭礦和幌內鐵道面臨嚴重虧損,1887年便轉由民間公司北有社經營。然而北有社的鐵道經營不佳,因此以薩摩藩出身、前北海道廳理事官的堀基為首,於1889年成立了北海道炭礦鐵道會社(簡稱為北炭),接手政府現有礦坑與鐵道使其民營化。北海道炭礦鐵道會社除了讓開拓事業得以繼續進行,也解消了政府經營幌內炭礦的行政成本,讓北海道廳得以有餘力繼續鋪設北海道鐵道網路。另一方面,政府在會社經營上也給予許多特權,和曾在台灣統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相當類似。1891~1892年間,北炭鋪設連接室蘭港與空知太、空知炭礦與夕張炭礦的鐵道接連通車,這些鐵路便是後來室蘭本線、一部份函館本線、歌志內線和夕張線的前身。

北炭除了接收官設鐵道車輛之外,也有自產車輛
現存的大勝號蒸機便是其中之一

北炭除了接收官設鐵道車輛之外,也有自產車輛 現存的大勝號蒸機便是其中之一

北炭在夕張的開發歷史從1890年在住初地區設立採炭所開始,沿著志幌加別川開發了三個水平坑,隔年再開發了兩個斜坑。採礦初期聘雇了約130名礦工,以人工方式進行煤炭開採。受到1894年甲午戰爭帶來的好景氣,煤炭需求大增,1897年北炭從國外帶回機械採礦技術,增加開採效率與產量。之後北炭更獲得萬字礦與真谷地炭礦的礦權,隨著事業擴大,事業觸角也擴及與礦坑開採資材相關的紅磚煉瓦與林業上。

另一方面,由於私營鐵道蓬勃發展,一國多制的時刻表和運價干擾了運輸效率。因此在1906年,日本政府實施鐵道國有法,將一定規模以下的鐵道收歸國有,包含夕張線在內的北炭所有鐵道都因此收歸國有,北炭也因此更名為北海道炭礦汽船株式會社。北炭則利用這筆資金在室蘭投資了鋼鐵業,但還沒獲利卻先積欠大量債務,因而被納入三井財團旗下。

運煤鐵道網成形

許多在日本本州開採煤礦頗有實績的財團們,也將目光放到北海道這塊處女地上,陸續在夕張山地這條煤炭帶上開發新礦區,例如歌志內炭礦以及最早開發的幌內炭礦等。以夕張線為軸心,除了北炭的真谷地炭礦專用線之外,三菱財團為了確保旗下海運船隻的燃料來源,在1912年也開始投資大夕張炭礦,並興建三菱大夕張鐵道連接夕張線的清水沢車站;三井新開發的登川炭礦也有專用線連接楓車站(今新夕張車站,專用線也在1916年收歸國有)。隨著新礦區的開發,夕張線也在1912至1919進行雙線化,增加鐵道輸送能力。

1969年時的主要鐵道路網圖(資料來源:夕張石炭博物館)

1969年時的主要鐵道路網圖(資料來源:夕張石炭博物館)

另一方面,北炭為了開採栗山町的火山灰,於1924年投資成立夕張鐵道株式會社,新建一條同樣從夕張出發,過了平和地區之後跨越夕張山地,連接札幌近郊的野幌車站的鐵道路線。1930年全線通車,大大縮短了夕張與札幌之間的時空距離。而政府經營夕張線面臨運輸量被夕張鐵道瓜分,加上昭和經濟大恐慌帶來的不景氣,1932年將原本擴增為雙線的鐵道又恢復成了單線。

在戰時體制下,因軍需工業大幅成長,煤炭也被視為重要物資,一切都以產量最大化為最優先。然而在戰後日本面臨了各項工業設施都遭戰火摧殘,經濟狀況也隨之惡化。為了擺脫惡性循環,政府以「傾斜生產方式」重點投資礦山,以煤礦增產帶動經濟成長。1955年制定了「石炭礦業合理化臨時措置法」,以立坑為中心整併了周圍效率低落的礦坑,以增加自產能源的生產效率與競爭力。在政策與戰後嬰兒潮的加持下,夕張人口在1960年達到最高峰的11.7萬人;1966年,夕張線的出炭量也達到了最高峰426萬噸。隨著往來夕張的旅次增加,夕張鐵道和國鐵紛紛在1959~60年代推出急行列車,並陸續採用氣動車增加運輸效率。

從炭礦走向觀光?

不過隨著內燃機技術進步,石油逐漸成為主要能源,夕張山地的礦坑也一個個閉山,連結礦坑與函館本線或室蘭本線的鐵道也一條條接連在1980年代廢線。1975年,隨著夕張產量最高的平和炭礦閉山,夕張鐵道因此廢線,該公司最後以夕鐵巴士的身分留存至今;國鐵也開出日本最後的蒸汽機關車牽引的貨物列車。夕張的煤礦鐵道運輸在1987年三菱大夕張線廢線而正式落幕,夕張最後一座礦坑─三菱南大夕張炭礦則在1990年走入歷史。綜觀整個石狩炭田,夕張線成為這條山脈上最後留存的鐵道。

昔日為三菱炭礦重要編組站的清水沢,如今僅剩一股正線

昔日為三菱炭礦重要編組站的清水沢,如今僅剩一股正線

面對煤礦產業逐漸蕭條,1977年夕張市提出了「從炭礦走向觀光」的構想。1980年,夕張市役所與民間共同出資的法人「石炭の歴史村観光」成立,以夕張福住地區、北炭的選煤廠遺址作為腹地進行大型觀光設施的開發,1983年「石炭の歴史村」開園。石炭の歴史村以北炭的模擬礦坑為中心成立石炭博物館、炭礦生活館等教育設施,周圍還有大型遊樂園、度假飯店的開發,期望打造兼具歷史和娛樂的觀光景點,並以每年200萬觀光人次為目標。除了石炭の歴史村,夕張也曾舉行電影節、演唱會等大型活動。

夕張街頭不時可以看到懷舊的電影看板

夕張街頭不時可以看到懷舊的電影看板

然而觀光產業還是阻止不了人口外移,不但觀光投資達不到預期效果,夕張市為了處理、收購採礦業者留下的炭礦住宅、醫院等等設施也付出龐大代價,連帶拖累石炭の歴史村観光在2006年宣告破產。園區內設施要不是因此荒廢,就是因難以維護而拆除(第一代夕張車站就是如此)。石炭の歴史村的倒閉使得夕張市內的觀光服務業也受到衝擊,街上許多商店都因此關門大吉,蕭條程度十分驚人!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截至2018年夕張市的人口只剩下8300多人,不到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夕張線隨著1981年南千歲和新得之間的石勝線通車,因而改編為石勝線夕張支線。由於夕張支線鐵道設施老舊,旅運人次又不斷減少,JR北海道不堪虧損而和夕張市役所達成協議,決定在2019年4月1日停駛新夕張至夕張區間。JR北海道將會提供夕張市役所7億5千萬日圓改善當地公車系統,而南清水沢的土地也將提供市役所新建結合轉運站、交流中心和圖書館的複合設施。

今天是夕張支線最後一次過生日了!當傳述歷史的人不在了,這段北海道開發草創期的歷史會因此被遺忘嗎?或許只有盡力記錄、將故事傳遞出去,才能成為與地方連結的力量吧。

夕張支線車站一覽

新夕張車站

營業里程:0.0K
月台形式:兩座島式月台
開業年:1892年
夕張支線與石勝線的分歧站,舊稱為紅葉山,1981年石勝線通車後改為現名。

raw-image
站前有紅葉山的舊站名牌

站前有紅葉山的舊站名牌

沼ノ沢車站

營業里程:2.7K
月台形式:一座島式月台、一座岸式月台(現僅使用一股道)
開業年:1905年
1905年開業當初北炭作為貨物站使用,1913年真谷地炭礦專用鐵道開業後成為煤炭的轉運車站。目前為無人招呼站,站房由簡餐店經營。

raw-image
raw-image
兩座月台之間的股道已經變成花圃

兩座月台之間的股道已經變成花圃

南清水沢車站

營業里程:6.7K
月台形式:一座岸式月台
開業年:1962年
因應炭礦社區的擴張,南清水沢是戰後增建的通勤車站。目前為簡易委託站,由JR北海道委託當地人代售車票,是線上唯一有人售票的車站。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清水沢車站

營業里程:8.2K
月台形式:一座島式月台
開業年:1897年
為大夕張炭礦專用鐵道的分歧站,是相當重要的煤炭列車轉運車站。本站至新夕張之間是北海道最後使用電氣路牌閉塞制的路段,但隨著列車減班而在2004年取消交會功能,並改為自動閉塞,2015年再降為無人招呼站。

raw-image
raw-image
廣大的站場誇耀著過去繁榮的黑金歷史

廣大的站場誇耀著過去繁榮的黑金歷史

raw-image
目前還留有軌道連鎖設備遺跡

目前還留有軌道連鎖設備遺跡

鹿ノ谷車站

營業里程:14.8K
月台形式:一座岸式月台
開業年:1901年
昔日周邊是北炭幹部所居住的高級住宅區,後站則是夕張鐵道的機關區,然而附近只剩下北邊夕張線第五志幌加別川橋梁旁還有舊橋台留存。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夕張鐵道舊橋台

夕張鐵道舊橋台

夕張車站

營業里程:16.1K
月台形式:一座岸式月台
開業年:1892年,在1990年搬移至現址
第一代夕張車站是設在福住地區,如今因石炭の歴史村破產而遭到拆除。為了配合觀光設施的開發,夕張車站搬過兩次家,第一次在1985年搬到夕張鐵道夕張本町車站遺址(今夕張市役所後面),當時使用兩輛篷守車及一輛篷車充當站房;第二次則是配合觀光飯店的成立,在1990年搬遷至現址。

raw-image
raw-image
月台上即可見到後方的大型飯店

月台上即可見到後方的大型飯店

第二代夕張車站遺址

第二代夕張車站遺址

參考資料:

1.夕張石炭紀念館

2.維基百科-石勝線石炭の歴史村北海道炭礦汽船夕張鐵道夕張市

3.石勝線夕張駅 - 屍の駅

完稿時間:2018.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時光土場
55會員
293內容數
歡迎來到時光土場。我希望透過旅行與鏡頭,拼湊出當地的交通與產業,帶大家一起從空間去認識過去的歷史,讓這裡成為一個文化資產與鐵道影像的集散地。如果大家喜歡穿梭時間與空間的旅行,歡迎按讚與追蹤!
時光土場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告別北海道JR函館本線キハ40系柴油客車:最後的追憶之旅。本文記錄作者在2025年3月,追蹤即將退役的キハ40系氣動車,遍覽北海道道南地區的絕美風景,包含駒岳、大沼、噴火灣等地,並分享攝影景點與路線規劃,以及對這輛承載著無數回憶的列車的感傷與不捨。
Thumbnail
2025/03/11
告別北海道JR函館本線キハ40系柴油客車:最後的追憶之旅。本文記錄作者在2025年3月,追蹤即將退役的キハ40系氣動車,遍覽北海道道南地區的絕美風景,包含駒岳、大沼、噴火灣等地,並分享攝影景點與路線規劃,以及對這輛承載著無數回憶的列車的感傷與不捨。
Thumbnail
2025/01/23
位於札幌的北海道鐵道技術館,不同於其他大型鐵道博物館,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它身處現役的苗穗工場之中,展現出北海道鐵道歷史的深度與文化保存。本文記錄了作者2024年夏天參訪鐵道技術館的體驗,並分享館內珍貴的展品與車輛,例如キハ281系先頭車、C62形及D51形蒸汽機車等。
Thumbnail
2025/01/23
位於札幌的北海道鐵道技術館,不同於其他大型鐵道博物館,其獨特的魅力在於它身處現役的苗穗工場之中,展現出北海道鐵道歷史的深度與文化保存。本文記錄了作者2024年夏天參訪鐵道技術館的體驗,並分享館內珍貴的展品與車輛,例如キハ281系先頭車、C62形及D51形蒸汽機車等。
Thumbnail
2024/02/09
鐵道自問世以來便不斷地與大自然搏鬥,提供社會一條穩定可靠的運輸廊道。對於冬季時常面臨大雪的北海道來說,如何避免積雪影響鐵道運輸與安全,一直是需要面對的難題。在這樣的環境中便出現了專門清除積雪用的除雪車,為了一睹這個熱帶臺灣不曾出現的火車,我與朋友便選在國境開放的第一個冬季前往北海道追車。
Thumbnail
2024/02/09
鐵道自問世以來便不斷地與大自然搏鬥,提供社會一條穩定可靠的運輸廊道。對於冬季時常面臨大雪的北海道來說,如何避免積雪影響鐵道運輸與安全,一直是需要面對的難題。在這樣的環境中便出現了專門清除積雪用的除雪車,為了一睹這個熱帶臺灣不曾出現的火車,我與朋友便選在國境開放的第一個冬季前往北海道追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這些如今被「民族、民權、民生」等抽象觀念包圍著的街區,過去曾經以一種真正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在一起的方式被稱呼。那裡之所以是米街是因為人們在那裡處理米、買賣米,他們把處理下來的米糠轉移到西側的「粗糠崎」,然後到抽籤巷那裡尋求神意。
Thumbnail
【日本鐵路便當紀念日】 今天7月16日是日本的「鐵路便當紀念日」(駅弁記念日/えきべんきねんび)。 1885年7月16日,日本鐵道東北線的「宇都宮站」開始販賣全日本第1個鐵路便當。 因此,宇都宮站也被認定為「鐵路便當發祥地」,但也有人主張是其他車站更早販售鐵路便當。
Thumbnail
【日本鐵路便當紀念日】 今天7月16日是日本的「鐵路便當紀念日」(駅弁記念日/えきべんきねんび)。 1885年7月16日,日本鐵道東北線的「宇都宮站」開始販賣全日本第1個鐵路便當。 因此,宇都宮站也被認定為「鐵路便當發祥地」,但也有人主張是其他車站更早販售鐵路便當。
Thumbnail
怡保與檳城之間的十八丁,是馬來西亞西海岸最大的紅樹林保留區。在紅樹林的掩映下,散落著一座座古老的炭窯,這就是著名的十八丁炭窯。 十八丁炭窯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曾經是當地重要的木炭生產基地。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炭窯已經廢棄,但仍有少數仍在堅持傳統的木炭製作工藝。 參觀十八丁炭窯,可以親眼
Thumbnail
怡保與檳城之間的十八丁,是馬來西亞西海岸最大的紅樹林保留區。在紅樹林的掩映下,散落著一座座古老的炭窯,這就是著名的十八丁炭窯。 十八丁炭窯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曾經是當地重要的木炭生產基地。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炭窯已經廢棄,但仍有少數仍在堅持傳統的木炭製作工藝。 參觀十八丁炭窯,可以親眼
Thumbnail
在知道我在學三味線之後,不少朋友傳來沖繩三味線的相關訊息或影片來,以表參與。不過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津輕三味線雖然發展脈絡與沖繩三味線有關,但我是覺得如今兩者已經走上不同的路了啦。就像甜不辣的起源可以上推被稱為「天婦羅」的薩摩炸魚餅,但現在台灣無論甜不辣或天婦羅,早就跟日本天婦羅無關了。 我明
Thumbnail
在知道我在學三味線之後,不少朋友傳來沖繩三味線的相關訊息或影片來,以表參與。不過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津輕三味線雖然發展脈絡與沖繩三味線有關,但我是覺得如今兩者已經走上不同的路了啦。就像甜不辣的起源可以上推被稱為「天婦羅」的薩摩炸魚餅,但現在台灣無論甜不辣或天婦羅,早就跟日本天婦羅無關了。 我明
Thumbnail
磅仔頭一個你從來不知道的地方與歷史。這裡是台灣在日治時期走過台灣有著製糖王國的歷史記憶。儘管時過境空,在歷史記憶中依舊有這麼一段歷史。 磅仔頭相關資訊:: 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西河五路二十八巷口之二結圳附近 電話: ​03   932   2440 ​備註: 歷史地點
Thumbnail
磅仔頭一個你從來不知道的地方與歷史。這裡是台灣在日治時期走過台灣有著製糖王國的歷史記憶。儘管時過境空,在歷史記憶中依舊有這麼一段歷史。 磅仔頭相關資訊:: 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西河五路二十八巷口之二結圳附近 電話: ​03   932   2440 ​備註: 歷史地點
Thumbnail
地理介紹 大甲 大甲舊稱大甲社,特產包含芋頭和稻米,每年的大甲鎮瀾宮遶境是台灣為最受矚目的宗教活動之一。 清水 清水舊稱牛罵頭,特產為韭菜與韭黃,境內的高美濕地和梧棲漁港是全台著名的旅遊景點。 梧棲 梧棲舊稱五汊港,蓬萊米是當地最多的農作物,台中港便是在梧棲境內。 台鐵海線 台鐵海線
Thumbnail
地理介紹 大甲 大甲舊稱大甲社,特產包含芋頭和稻米,每年的大甲鎮瀾宮遶境是台灣為最受矚目的宗教活動之一。 清水 清水舊稱牛罵頭,特產為韭菜與韭黃,境內的高美濕地和梧棲漁港是全台著名的旅遊景點。 梧棲 梧棲舊稱五汊港,蓬萊米是當地最多的農作物,台中港便是在梧棲境內。 台鐵海線 台鐵海線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Thumbnail
從佛陀世界下來,經過台3線新中豐公路,前面就是關西小鎮,「關西」舊稱「鹹菜甕」,因三面環山,鳳山溪由西側流出,地形上好像一個陶甕,且本地多屬客籍移民,擅長醃製鹹菜,故稱之,後轉音為「咸菜硼」或「啣彩鳳」等名;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由於「鹹菜」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相近,而改稱「關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