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則讀者提問:
「閒人您好,我的未成年家人跟我說他感受不到情緒,不知道什麼是開心與悲傷,也不知道什麼是愛,有時候會說他覺得活著很沒有意義。請問這種時候,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他有跟父母說過這些話,可是我覺得父母只會情勒跟說教,他被唸了一堆之後,看起來更不快樂。我該怎麼陪伴他?謝謝。」
* 經當事人同意分享給需要的陪伴者。為聚焦主題,語句有稍作順調。
讀者平時會陪這位手足聊天,但一次讀者心情也感到很疲累,而無法接住他,之後手足又退回自己的世界裡,將自己封閉起來。這次會想要詢問,是因為手足跟父母聊天時再次提到「感受不到情緒、不知道什麼是愛、覺得活著很沒有意義」等話題,讀者感受到父母的反應只會把手足越推越遠,才想要另找方法支持這位家人。
感謝您的提問,我僅能以日常的陪伴經驗,分享當憂鬱伴侶跟我坦露想法與情緒時,我會如何面對與看待。之於我而言「感受不到情緒、不知道什麼是愛、覺得活著很沒意義」都是念頭之一,我會如往常看待伴侶的其它念頭般,看待這些想法與感受。
我會先聚焦分享我的陪伴想法,有些你可能正在做了,有些方法則可能不適用於你們的情況,或需要各方階段性的共同努力。
但首先,陪伴時
我們要先確認自己的狀態
這點你就做得很好,是依自己的心理狀態與精神餘裕去回應對方。我自己也會評估這點,不會勉強自己去承接對方。假如自己狀態真的不好,我會明確告訴對方 2 點:「我的狀態」與「談話意願」。
如你所觀察,內心很敏銳的人能感受到他人的態度是「接納或拒絕」。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為什麼有時候可以、有時候不行?」這會讓他們的內心焦躁難安。
以伴侶為例,如果沒有依循的準則,她會認為自己隨時都處在被選擇、被丟棄的狀態。不會通靈的伴侶(即便可能「猜」到我今天狀態不好,所以不能陪她),但是!處於退縮、焦慮、沒安全感狀態的他們,需要有人「明確的」直接指出「為什麼」,來引導他們混亂的內心。
伴侶光是抵抗腦海中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認為自己不重要、感覺被丟下了),內心早已沒有空間讓理智思考「實際上」可能的事實:我們只是很累需要自己的空間,現在不想講話但或許晚一點可以。
我學會很累很煩之餘,盡量避免讓對方陷入「因為沒有依循的準則而造成的混亂」裡。即便伴侶很大機率還是會感到難受,但對於減輕她內心的自我否定很有幫助。
【舉例】
很謝謝你今天也願意告訴我你在想的事情,其實今天我很累,因為一整天下來太多事了,我怕我現在沒辦法好好回你,我怕把情緒帶給你,我想要先冷靜一下。
💡 關鍵是:表達重視、陳述事實、表達我們的需求
表達「我的狀態」讓伴侶理解我不是沒來由地想推開她後,如果心力允許,我再會主動找個「適合談話的時間」,讓伴侶(傾訴對象)知道我們仍然非常願意傾聽。
主動的意願能協助伴侶認知到:「陪伴者沒有要斷開關係、沒有要拒絕情感流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與疲累狀態,但這不影響對他們的重視。」明確表達「談話意願」能讓他們感到安心,也比較不會陷入自我責備、自我羞辱,或自我否定等念頭。
【舉例】
你明天願意再跟我分享一次嗎?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只是我今天真的太累了。
💡 關鍵是:表達傾聽的意願
確認自己身心有餘裕關懷對方時,才會進入「該如何陪伴」的階段。我會想盡量做到 3 件事:
之於我而言,願意說出自己內在感受的人很是勇敢。如你所說,願意說出來是因為他想改變,需要的是身邊人的支持。在陪伴伴侶的過程中,我學習到「支持」有許多面向,其中包含「理解」她的內在世界,而我理解伴侶的方式就是保持好奇心。
我喜歡透過「提問」理解伴侶的想法,除了可以和她一起「梳理思緒」,同時讓我有機會「校正」自己內心的胡亂猜測。當彼此對卡住的「問題點」有共同認知,我們才有機會站在相同視角指出其他面向,「鬆動」舊有的認知。
鬆動舊有認知,內心才餘裕聽進我們所謂的「其他可能性」。例如你提到父母用大道理說教,卻對解決「問題點」沒有幫助,我猜是還沒釐清你的手足在想什麼,就急著跳轉到展示「其他可能性」的緣故(可明明對「問題點」的認知都還沒對齊呀 XD)。
【問例】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想法呢?當時有發生什麼事嗎?爸爸媽媽表達的愛,與你感受到的落差在哪呢?(隨著回答,我會試著循線提問。因為無法預測別人的回答,只能分享我通常會從哪裡切入。)
💡 關鍵是:保持好奇是為了對齊彼此對「問題點」的認知、一起梳理思緒。
一開始可能會有說不出來、放棄表達的時候,但沒有給出答案也沒有關係~因為他可能會在生活中突然想到答案。不過在這方面,你們是手足,有相似的歷程與經驗,優勢是能夠提出你的感受,並且與他核對。
我也會透過提問,試著釐清伴侶想如何被對待。這能夠協助對方「知道」自己在意什麼、想要什麼,可以如何協調需求與實際情況的落差?透過讓對方親口說出來,他們有爲自己發聲的空間,也能降低「無力感」與「被動感」。
【問例】
• 具體而言,這種時候你覺得爸爸/媽媽怎麼回,你會覺得比較好呢?
• 你提到的問題很有趣,今天怎麼會想和家人分享你的感受呢?
• 他們怎麼回應你,能幫助你舒緩或減少負面的想法呢?
💡 關鍵是:陪他找出真正渴望的互動模式
如你觀察到說話常被打斷、面對沒耐性的神情,久了都會讓人「懶說」。我擅自猜想,擁有「專屬的表達空間與時間」對於建立「自我認知」非常重要。如果說話時常被「否定、打斷」,就像在暗示「我說的話不重要」,所以「我的想法不重要」,伴侶狀態不好的時候會直接認定「原來我不重要,是個沒價值的人」。
我們總是從日常互動中,觀察能不能「安心地說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來確認自己在群體環境中是否安全,或只能縮小到剩下孤獨。如你希望父母的關懷不要帶上責備一樣,一個人「表達自我」也不需要被批判。我們所能做的,便是專注地、不帶批判地與對方相處。
💡 關鍵是:專注地、不帶批判
我分享的只是個人陪伴經驗,不一定適合你們的狀況,請參考就好。每個個體所面臨的難題不同,我認為不會有最好的「正確答案」,因此陪伴時能做的依然只是保持開放、釋出善意,並且尊重自己的意願(然而這個結論可能只是我的極限所致)。但一切如你在討論中提到的:不需要求快,不要因為效果不彰而太快放棄。
由於您提到的是未成年家人,對於就醫有所疑慮,這部分我無法代替您決定。因此我想建議您,適度求助「學校輔導室」的資源,經輔導老師評估您家人的狀況後,說不定能夠提出更切身於您們的行動方案。如有需要,也能更快、更好地判斷是否需要轉介給專業醫師,接受治療。
祝福平安:)
💡 若您或身邊的人有遇到心理困擾: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都可以提供或轉介心理諮詢的服務,亦可撥打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或撥打生命線 1995 及張老師1980,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
感謝讀者的提問,並且同意讓閒人分享出來,為需要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本篇之後會有
〈
附錄篇
〉
,補充閒人與讀者訊息往返時,除了「如何陪伴」之外的對話與反思。
你也有悄悄話想跟閒人分享嗎?歡迎透過 線上表單 私訊閒人。
【延伸閱讀】
一個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
👉🏻 如果喜歡文章請鼓勵一顆【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歡迎您按下【追蹤】✅
👉🏻 鼓勵閒人寫相關主題【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
〈
憂鬱你好,這是我女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