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和好-療癒內在小孩》,來聊分別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一次,講到閱讀筆記中有關療癒內在小孩這件事,一行禪師提到,
我們多數把負面的情緒歸類給內在小孩,然後正面的情緒就是成人的我們。
實際上不論正面、負面的情緒都是內在小孩,都是我們自己!!

剛好最近在看一個YT影片時,宇宙閨密團隊的分多奇講到了這件事
9:23秒,分多奇聊到了內在小孩



無分別心,內在小孩與成人的我們都是一起的

一行禪師在療癒內在小孩這本書中的後半段,花了一些篇幅講述無分別心、慈悲心,
每次看完幾頁,都要想一下,然後再過幾天,再繼續看下去,因為真的是很需要你自己回頭來跟你自己對話,然後去理解的一本書。

即便我錄音PODCAST的當下,我也還不太能理解,
為什麼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要花這麼多頁講述無分別心。
但想想上一集說到,當我們越來越清理自己的客廳與地下室時,最後這個內心的隔間是會消失的,我們會成為打通的挑高房子,不再有夾層。
這跟上面YT影片,分多奇所講述的,其實是相似的。

內在小孩與成人猶如客廳與不打掃的地下室

內在小孩與成人猶如客廳與不打掃的地下室

內在小孩與成人都是我們
透過自我瞭解與對話aka自我覺察的練習,降低分別心

其實我們很常聽到沒有分別心這件事,但其實現在的社會環境,要有無分別心,然後沒有把別人分成,你是你、我是我這件事,實在是太遙遠了。

我當時的想法都想著是去消彌自己與他人的分別心;但撰文時,開始意識到,如果連自己的內在小孩與成人,都還有心牆的隔間,又怎麼與他人無分別心?

拆除自己的心牆,從自己開始做起無分別心

拆除內在小孩與成人的心牆隔間

拆除內在小孩與成人的心牆隔間


一行禪師用了一些小故事敘述,如何認出無分別心的感受。
故事一:如果你是一個右撇子,你都用右手寫字、吃飯,做大部分的事情,
你覺得右手會因此對左手產生任何的優越感嗎?會嗎?問一下你自己
你的左手又會不會覺得:天啊!我什麼都不會,因而產生了自卑感,覺得自己很差呢?

故事二:當我們左手拿著釘子,右手拿著鐵錘,我們想要把釘子釘進去牆壁的時候,
因為一時分心,錘子敲到左手上;這時候你覺得左手怪右手嗎?
你為什麼要打我?你為什麼要揍我?你為什麼要讓我受傷?左手會去怪右手嗎?

這時候,你覺得右手會做什麼事呢?右手會急著,跟左手說對不起、或是什麼嗎?
沒有,右手下意識就是摸摸、安撫左手的痛。

所以,回到剛剛的小故事。
第一個小問題應該很容易回答自己吧。如果我們是右撇子,我不會怪左手不做任何的事。左手也不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很差、不值得被照顧、不值得被疼愛!

身為雙手的連接者,我們如果買手套時,不可能只有右手戴,然後左手不戴吧。

第二個小問題就是打釘子的時候,一行禪師提醒的要點:左手跟右手,一起共同分擔的那個痛,因為他們沒有分別心,所以也就不會去分別愛的高低還有多寡。

分別心的內涵:換位思考的練習

當你沒有用分別心的時候,你為了要理解別人,你就會先成為別人。
如果要破除分別心跟比較心,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分別,
不要去分:我是給予的人,你是接受的人。

禪師的意思是,當我去區分,我給你東西,而你是負責接收的時候,
就有了分別心在裡面。

有天,在跟失戀的朋友討論關係界限的這件事情,聊到了這個生活情景。
我們很常會照顧另一半的感受,可是當自己某一天,希望自己被安慰的時候,
是不是就會希望對方也可以像我照顧你一百分一樣的安慰我?
但對方的回應如果是,我現在很累沒有時間與心力安慰,那一定會有一方是很受挫。

所以,與自己的分別心練習,已經不容易了,
跟任何他人接觸的關係中,就更是需要好好『刻意練習』。

結論: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很難,但每個生活中的習慣其實都是持續累積而形成的,當我們刻意練習的時候,行動也會跟著改變,腦神經迴路其實會神奇的就調整了自己的慣性。

向自然、宇宙學習,其實是沒有終點的,就是不斷的刻意練習,
為自己培養新習慣,落實在生活中,靈性致富的好好生活。

來聽我的PODCAST:歲月有限,邊喝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歲月有限,邊喝邊聊沙龍
4會員
18內容數
歲月有限,邊喝邊聊。 月亮雙子腦袋的想法很多 一開始錄了PODCAST 後來發現有些東西也可以寫下來 就開了這個沙龍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我很欣慰新世代的年輕人們有其正向的思考及判斷能力,他們的同理、共感及藝術天分也十分敏感活躍,但同時我也看見不少人深受精神疾病之苦,其中又有家族裡的晚輩,著實令人痛心。
Thumbnail
沒有公主、也沒有怪獸和英雄,回歸到一如你我的平凡人,深入探究全人類共通的心理
Thumbnail
沒有公主、也沒有怪獸和英雄,回歸到一如你我的平凡人,深入探究全人類共通的心理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內在受傷的小孩 站出來想要保護自己 當那個內在小孩出現時 你會害怕周遭的人 他們怎麼看你 你可以練習和自己的內在說話 傾聽他現在想要做什麼? 什麼事情讓他感到舒服 陪伴自己度過那個不安的時刻 你就為自己建立安全感 你就不再害怕過去傷害你的那些事 因為當你用愛的眼光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內在受傷的小孩 站出來想要保護自己 當那個內在小孩出現時 你會害怕周遭的人 他們怎麼看你 你可以練習和自己的內在說話 傾聽他現在想要做什麼? 什麼事情讓他感到舒服 陪伴自己度過那個不安的時刻 你就為自己建立安全感 你就不再害怕過去傷害你的那些事 因為當你用愛的眼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內在小孩與外在自己之間的關係,藉由此探討,說明在做出選擇時,應該更多考慮內在小孩的需求和行為,並提到了寬恕議題。文章中透露了對於自身成長、行為選擇等內在情感上的煩惱和探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內在小孩與外在自己之間的關係,藉由此探討,說明在做出選擇時,應該更多考慮內在小孩的需求和行為,並提到了寬恕議題。文章中透露了對於自身成長、行為選擇等內在情感上的煩惱和探討。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為何不自覺流淚? 主要分享與自我對話,及療癒"內在小孩"的過程,親身走過這段,並不容易,《覺醒的你》這本書,開啟小蝦覺察及覺醒的原點
Thumbnail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為何不自覺流淚? 主要分享與自我對話,及療癒"內在小孩"的過程,親身走過這段,並不容易,《覺醒的你》這本書,開啟小蝦覺察及覺醒的原點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指的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個類似於童年時期的自我存在。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的,他認為內在小孩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投射,代表著個人對自己童年時期的經驗和記憶的深層意識。   內在小孩的內涵包括童年時期的各種情感體驗、需要和渴望,包括受到
Thumbnail
  內在小孩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指的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個類似於童年時期的自我存在。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在20世紀初提出的,他認為內在小孩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投射,代表著個人對自己童年時期的經驗和記憶的深層意識。   內在小孩的內涵包括童年時期的各種情感體驗、需要和渴望,包括受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