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焦慮其實是有好處的嗎?
在不焦慮的心理課這本書,作者把焦慮分成了五個面向:「情緒」、「選擇」、「成長」這邊歸類為內部焦慮,「職業」「關係」歸類為外部焦慮,我們要先處理好情緒焦慮,因為他是內部焦慮的核心。
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像是一篇故事,很好閱讀,今天我們要聊的是關於情緒和選擇焦慮。
這兩種焦慮常會一起出現,面對各種選擇選不出來的時候會焦慮,被情緒困擾做不出選擇的時候也會焦慮,但是只要我們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焦慮,他就能是一個正向的動力。
焦慮的正向影響
焦慮其實就是情緒的一種,在我們進化的過程中起到了保護作用,哲學家海德格說過:「為了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我們需要焦慮。」
怎麼說呢?
因為當我們只專心的在做日常事務,卻忘記尋找生命的真正意義時,我們就會停在舒適區裡,永遠無法進步,而焦慮則是能幫我們跨出舒適圈。
壓力和焦慮跟人的表現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壓力太低的時候,表現一般,超過太多,也會降低表現,而能夠幫助我們跨出舒適圈、激發最佳表現的焦慮水準的稱為「最佳焦慮」,它的存在讓我們充滿創造力。
這樣聽起來是不是好像焦慮也沒那麼可怕了!這種呢是正向的焦慮,還有另一種無意義的焦慮。
無意義的焦慮
無意義的焦慮會把我們困在一個死胡同,越是往內鑽就會越痛苦,遇到這類型的焦慮一定要正面對決,處理它,當你有走入死胡同的感受時,拿起紙筆開始跟自己對話,問自己:
「我在擔心什麼?」
「這件事會有什麼影響?」
「有什麼是我現在能做的?」
等等,根據你自己的回答往下延伸,最終你會找出那個產生焦慮的「核心問題」,只要找到了,焦慮就消失了。
心理學ABC療法
另一種方法則是美國臨床心理師亞伯‧艾里斯提出的ABC療法,他認為人之所以會陷入困境是因為被自己的不理性思維影響,只要改變思維就能有行為上的改變。
A:誘發事件,你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或人
B: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C:你的看法所導致的結果
會讓你產生情緒的不是人或是事件,而是你看待事情的思維方式!
當我們能用客觀或是多面向的方式去看待一件事,我們就不會被困在自己的不理性思維,而是能主動的解決事情。
怎麼利用情緒,自我提升?
巴瑞特教授在90年代提出了「情緒顆粒度」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區分並辨識自己具體的感受能力」,其中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情緒詞彙的豐富性,當你有越多的詞彙可以描述情緒代表你對情緒的掌控度越高。
想想你能舉出幾個表示「開心」的詞彙呢?
如果還不熟悉,可以多去了解更多關於情緒的詞彙,透過看劇、看書等等,不過要做到體悟情緒則是需要真實的體驗,每當情緒來臨,可以靜下來好好的體驗它,品嚐一下它給你怎樣的感受,這些未來都能當成資料庫裡的材料喔
當我們能夠辨識情緒、了解自己的感受,我們就能往情緒穩定邁進啦!
成為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情緒穩定來自內心對未來的篤定,不急躁、不盲目,同時明白什麼是可以改變的,做出行動去改變它。
一個成熟的人,懂得消化自己的情緒,不傷害自己,也不牽連他人,往往能讓人產生信賴感。
而情緒穩定不單單表現在情緒波動上,也包含許多外在表現:自我管理能力、工作中的表現、壓力狀態下的處事等等。
如何維持平穩的情緒?
當負面情緒來臨時,可以利用3W2O法則梳理情緒:
1.What:我怎麼了?有什麼樣的情緒?
2.Why:原因是什麼?
3.Wish:我的需求和想表達的是?
4.How:該怎麼做?下一步的行動是?
5.Outcome: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當我們越熟悉這套方法,就越來越能掌控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情緒都有它的正面影響,如果我們懂得利用,就能透過每一次事件的發生自我提升。
也歡迎你來收聽Po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