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不應該爆肝寫論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不久前,有一位我的指導教授的研究生來找我,說是老師建議他可以來找我談談,看看我能否給他正要開始著手撰寫的論文一些建議。當那位研究生來找我時,除了關於學術研究的相關問題,我花了同樣的時間跟他分享近幾年的經歷。

在我還是研究生時,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熬夜寫報告,因為報告總是在最後一週才開始寫,而那正是「爆肝」之時。對於研究生而言,「爆肝」寫報告應該是稀鬆平常的事,而在我個人的經驗中,不僅我總是如此,我的一些同學亦然。

「爆肝」寫報告之所以是個問題,除了可能影響健康外,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是,在此時寫報告,多半是讓自己處在高度壓縮的狀態下進行內容生產。高度壓縮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將「寫報告」這件事所必須經過的累積、醞釀等,濃縮為「一口氣寫完」的活動。我望過一些身邊的朋友,大家共有的經驗是,在這種狀態下寫出來的報告,在寫的當下可能感覺到「靈感爆發」而「下筆有如神助」,但往往經過兩、三天的沉澱後,發覺那份報告慘不忍睹,而再也不會再去看了。

不僅研究生寫報告如此,研究生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也很容易面對類似的情形。無論是論文計畫的口試前,或是論文口試本要繳交之前,「爆肝」也是常見的事。我記得,無論是我在寫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時,我也耗費許多時間熬夜撰寫。在這種狀態下寫完學位論文,往往感覺到力氣耗盡、腦力枯竭,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近兩年多以來,在我接觸到「時間管理」這個領域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方法後,我才了解到,「一口氣完成」固然是常見的情形,但這並非完成事情的好方法。原因何在?因為一件事情的完成,往往需要經過目標設定、規劃步驟、一一執行等步驟,以及為完成它而需要的思考、醞釀等過程。有些事情也許可以在幾分鐘內就完成,這類事情不至於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不過,如果遲遲不去完成它,心中仍會持續地有壓力),但對於像是寫報告或撰寫學位論文這類需要較長時間、涉及多重步驟的事情,我們確實是很難「一口氣完成」。

我回想自己的經驗,「一口氣完成」報告或學位論文,往往是因為沒有認真地思考如何完成這些事,而只是告訴自己「在某個時間點之前要寫完它」。當腦海中只有這個念頭時,即便我也為報告或學位論文訂定主題、搜集資料,也花時間閱讀,但這些活動卻只停留在腦海中,而沒有轉化為具體的文字,並讓各種想法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因為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至少涉及到「讀」、「想」、「寫」等三個動作(此僅基於我個人的經驗),當我們在想要「一口氣完成」的情況下,一邊閱讀資料、一邊構思想法、一邊撰寫文字,其實會讓這三個動作彼此牽制。當覺得一份資料中的某個地方很有趣時,我們就很容易跟著資料開始想問題,然後將想法寫下來,而當做完這一連串的動作後,又覺得似乎和主題不太契合,於是剛剛寫的段落可能又被刪掉,或剪貼到其他地方儲存。同樣的動作反覆幾次,必定會消耗掉寶貴的精力,而其結果則是每日進度緩慢,壓力逐漸累積。

在GTD方法中,「流程」其實是最重要的。當一件事情被我們捕捉下來,而我們確認了它是一件我們必須完成的事情後,就需要去仔細地拆解它,理清「可執行的下一步」是什麼。當然,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的要點在於發表有價值、有創意的想法,我們在尚未開始進行關於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的相關行動時,其實我們還很難確知最後的研究成果會是什麼,因而《卡片盒筆記》的作者認為,GTD在學術研究上的成效不彰,原因就在於學術研究往往很難在尚未著手進行之前,就知道明確的目標為何。不過,倘若我們不拘泥這點,而是重視「流程」的思維,我們倒是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倘若我們可以從撰寫報告或學位論文的經驗中,拆解出「讀」、「想」、「寫」這三個動作,那麼,任何有價值或有創意的想法,就是透過這三個動作往復循環地進行而產生出來。無論一個想法得以被生產出來的時間長短,這三個動作都應該是彼此獨立的動作,因為惟有經過仔細地閱讀、思考,且反覆地咀嚼、醞釀,我們才有可能清楚地將想法寫下來。此外,無論是報告或學位論文,動輒數千字或數萬字的篇幅,必然是經過許多的摸索而累積出來的結果,因而「讀」、「想」、「寫」這三個動作會不斷地循環。當我們將一個可能其實需要數週才能完成的報告,或需要數個月乃至於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學位論文,拆解出關於「如何能夠逐步地完成它」的步驟,我們才有可能避免「一口氣完成」的陷阱,且較為從容地去完成它。

以上所說,並不意味著投入的時間減少,也不意味著心理壓力就會降低。當報告或論文寫不出來時,仍然是令人焦慮的事。然而,當我們在處理報告或學位論文的每一個小的環節時,我們都透過「讀」、「想」、「寫」的循環來精進我們對於每個知識要點的理解,應當就能較為從容地拼出更大的知識圖像。從一篇報告或學位論文所需的完成時間來看,以上「流程」並不會縮短所需的時間,甚至可能反而增加,然而,與「一口氣完成」不同的是,在每一個投入「讀」、「想」、「寫」之循環的時間中,我們可以專注地只處理一份文獻、一個想法或寫下一段文字,而倘若是「一口氣完成」,其實我們沒有足夠的餘裕仔細地評估每一個知識要點的內容,及其如何恰當地安放在我們的知識圖像中。

根據David Allen的說法,時間其實是無法管理的,我們能管理的只有我們自己。當我們仔細地規劃我們如何完成一件事情時,我們才能在合宜的時機中投入執行相關的步驟,以使事情漸漸地被完成。任由報告或學位論文拖延到死線之前,抱著必勝的心態「一口氣完成」,不僅讓自己更有壓力,且往往無法確保品質良窳。

反省自己過往當研究生時的經歷,以及學習GTD方法的過程,我想,最重要的莫過於為自己建立一個合宜的「系統」,惟有「系統」能夠確保我們的學術研究能盡量維持在完成既定目標的軌道上,這個「系統」讓我們知道,我們在每一個當下可以做哪些合宜的步驟,而讓每一個步驟漸漸地被執行,從而完成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ed Chou-avatar-img
2024/05/21
無論是讀書報告或長短論文,都是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大考驗。單單具有針對既定研究題材的個人的想法是無法有效傳達給讀者(具體地說,是評審的教授們)。基本的既存論說能夠掌握足夠,加上透過思考而提出的個人研究成果與觀點,論文的規模自然就顯現出來。高效率的流程必然需要, 不過,流程本身也會有最適應自己的彈性存在。 最終的目標是能夠提出有價值 “被閱讀” 的作品。以上只是個人的看法。
avatar-img
一個大學兼任老師的教學與自學
10會員
55內容數
一個在大學兼任通識課教學的打工仔 偶爾寫點教學或自學的心得
2025/01/04
堯舜禪讓之事,眾所周知,但在確認舜是否真的具有治理天下之德時,堯用了一些方法測試他,所謂「歷試諸難」。按照《尚書》記載,舜在五倫、各種職官、招待外國賓客等事上,都有好的表現,甚至讓他進入山林而遇到烈風雷雨,他也沒迷路(「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這些考驗長達三年,於是堯決定要禪位給舜。
2025/01/04
堯舜禪讓之事,眾所周知,但在確認舜是否真的具有治理天下之德時,堯用了一些方法測試他,所謂「歷試諸難」。按照《尚書》記載,舜在五倫、各種職官、招待外國賓客等事上,都有好的表現,甚至讓他進入山林而遇到烈風雷雨,他也沒迷路(「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這些考驗長達三年,於是堯決定要禪位給舜。
2025/01/04
在某校通識中心兼課已經四年半,常常在想的是,很多人對於思想史這種東西,覺得很有距離,那到底有無可能讓它變得有趣一點呢? 以我自己的研究經驗來想,思想,尤其是我研究的政治思想,其實並不虛無縹緲,而是與我們如何理解群體生活密切相關。
2025/01/04
在某校通識中心兼課已經四年半,常常在想的是,很多人對於思想史這種東西,覺得很有距離,那到底有無可能讓它變得有趣一點呢? 以我自己的研究經驗來想,思想,尤其是我研究的政治思想,其實並不虛無縹緲,而是與我們如何理解群體生活密切相關。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記錄一下近兩個月準備碩士論文計畫書的過程。 到了碩二下,離開了全職工作後,終於能全心投入時間來書寫了。所謂的碩論計畫書就是指論文的前三章,在兩年的在職專班課程中,分別有一年級的研究方法論、進階生物統計學,以及二年級的論文寫作課,為碩士論文寫作做各方面的預備。
Thumbnail
記錄一下近兩個月準備碩士論文計畫書的過程。 到了碩二下,離開了全職工作後,終於能全心投入時間來書寫了。所謂的碩論計畫書就是指論文的前三章,在兩年的在職專班課程中,分別有一年級的研究方法論、進階生物統計學,以及二年級的論文寫作課,為碩士論文寫作做各方面的預備。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問題,以及教授和學生在研究實驗室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和不公。同時,也提到了相關的期刊和專利議題,以及因果和合理化的探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問題,以及教授和學生在研究實驗室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和不公。同時,也提到了相關的期刊和專利議題,以及因果和合理化的探討。
Thumbnail
  自2019年碩士畢業已屆兩年,期間沒有中斷學習哲學與發表論文,本篇想分享的便是,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並獨力完成、及思考研究之於我的意義。 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   學校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從事研究,同樣的,我也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從事研究。不同的是,老師研究是為了升等
Thumbnail
  自2019年碩士畢業已屆兩年,期間沒有中斷學習哲學與發表論文,本篇想分享的便是,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如何找到研究方向並獨力完成、及思考研究之於我的意義。 如何平衡研究與工作   學校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從事研究,同樣的,我也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從事研究。不同的是,老師研究是為了升等
Thumbnail
對於準備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來說,準備踏入職場一定感到很緊張,遇到的第一個困難通常就是「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以及「履歷應該怎麼寫?」。
Thumbnail
對於準備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來說,準備踏入職場一定感到很緊張,遇到的第一個困難通常就是「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以及「履歷應該怎麼寫?」。
Thumbnail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Thumbnail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Thumbnail
對於每個研究生而言,能夠寫謝誌的時候,應該是非常非常興奮且慶幸的時刻吧? 格式規範的要求寫著: 碩、博士班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期間,獲得指導教授、其他師長及家人或親友 們有實質幫助研討及啟發的感想,內容力求簡單扼要,以不超過一頁為原則。 這畢竟意謂著「終於可以畢業了」的吶喊在裡頭,但不知為何
Thumbnail
對於每個研究生而言,能夠寫謝誌的時候,應該是非常非常興奮且慶幸的時刻吧? 格式規範的要求寫著: 碩、博士班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期間,獲得指導教授、其他師長及家人或親友 們有實質幫助研討及啟發的感想,內容力求簡單扼要,以不超過一頁為原則。 這畢竟意謂著「終於可以畢業了」的吶喊在裡頭,但不知為何
Thumbnail
這周末剛好剛跟我研究所的學姊吃過飯,後續又看到「LINE禮儀」那件事,忍不住想發表一點自己對於學術圈的感想。
Thumbnail
這周末剛好剛跟我研究所的學姊吃過飯,後續又看到「LINE禮儀」那件事,忍不住想發表一點自己對於學術圈的感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