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的這天,聽了一場集合五個不同領域講者的生命故事,每個能站上台說自己故事的人都不簡單,而每次參加這種活動,除了心裡有感動之外,還有許多學習。
故事力:
不必有酒,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力!人生不需要那麼多比較,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精彩。把自己活得精彩,生活就會越來越快樂美好。
有句話這麼說:「我有酒,你有故事嗎?」五位講者不管說什麼樣的主題,都不約而同的用幾段自己的生命故事來做串連與分享,以前我聽演講的時候,都會覺得因為台上的都是名人,所以都有很多的故事,但慢慢的我才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因為每個人的人生一定都會遇到生老病死,都會遇到喜怒哀樂,每一個人生環節都是一則故事,只是這些關於自己的故事,有沒有被自己記錄下來,或者被家人記錄下來。
我出生的時候,手機還沒問世,很多關於我的兒時記憶除了自己的大腦,就是來自於當年我爸因為升格為新手爸爸,所以買了相機,為我留下的照片故事,還有就是從父母口述當中拼湊出的我的故事,這些以前都覺得沒什麼,後來我都會逐一記錄下來,因為記憶會消退,但記錄下來的文字或者影音,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生命歷程有著怎樣的軌跡。
就像講者之一蕭彤雯說的,你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資料庫,每許多感動的當下記錄起來,特別是現在科技如此發達,每個隨手的語音或鏡頭,都構成屬於你自己才有的故事,當一個個故事串起來時,你就會知道,人生不需要那麼多比較,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精彩。
把自己活得精彩,生活就會越來越快樂美好。
表達力:
表達力就是你的獨特力,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訓練自己的表達力,不管是透過文字、說話或者是作品,先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式,訓練自己表達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當你不再說自己的故事有兩種,一種就是不存在,一種就是你讓別人說了不同版本的你的故事,所以你不必是演說家,但你得懂得怎麼表達你自己,因為別人口中的你,都不是你自己。
我總是說即使我大聲嚷嚷自己是個內向的人,也沒什麼人會相信,畢竟大多數人對於從事業務工作的人,總是有著先入為主的既定印象,認定當業務的人必然是樂觀、外向、積極和口才好的,剛開始當業務的時候,我也努力扮演大家認知的業務模樣,可是那太痛苦了,所以我一度想逃離業務圈,後來我才發現每個業務都可以有自己的樣子,都可以找到喜歡你樣子的客戶,就像今天的五位講者,每個人上台的經驗以及口條都不同,五個講者就有五種不同的表達風格,就會吸引不同的觀眾喜愛。
試著去想,如果是你站在台上,你又會是怎樣風格的表達?又或是即使不上台,在平常生活或工作之中,你是否嘗試過去表達你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曾經我在拜訪德國客戶時,客戶熱情的招待我,某日客戶來旅館接我時,告訴我他老婆(就是老闆娘)安排了兩個不同的計畫,看我喜歡哪一個,我直覺的業務本能回答:「都好!」還在竊喜著這種回答可以不掃興且讓客戶高興,但其實二個方案中的一個我覺得不適合我當初的身體狀況,不知道客戶是否意識到,總之客戶反而板著臉說:「沒有都好,你必須表達你的想法與看法,雖然這不是工作,但我們把你當成朋友,你必須告訴我們你喜歡哪個,這樣大家才會愉快享受其中。」
客戶一番話點醒了我,我趕緊如實表達了我的想法,這也提醒我以往我在跟客戶洽談訂單時,每次客戶問我的意見,我總是會說出我自己的看法,雖然不一定都中客戶的心,但我發現自己這個特點,其實很受客戶喜歡,也讓客戶容易留下印象,而且如果自己的看法受到客戶肯定,反而能快速增加信任感。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訓練自己的表達力,不管是透過文字、說話或者是作品,先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式,訓練自己表達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但也記得,不管如何你終究有一天會上台,就像講者之一王師說的,當你不再說自己的故事有兩種,一種就是不存在,一種就是你讓別人說了不同版本的你的故事,所以你不必是演說家,但你得懂得怎麼表達你自己,因為別人口中的你,都不是你自己。
提問力
大膽提問,最大的收穫是自己!很棒的提問,往往能引導出彼此都很滿意的對談,許多的獲得都是透過問題挖啊挖的學到的。
從小被教育「囡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就是要小孩別問太多,所以我向來不會在公開場合提問。猶記得多年前當安親班老師時,曾遇過一對從美國回台灣就讀的兄妹,在美國鼓勵發言的環境下學習,雖然時間不長,但當時光是幫他們上五十分鐘的注音加強課,就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提問,慶幸我當時是個沒什麼教學經驗的老師,所以我沒有阻止他們提問,而且經常會被他們的問題帶著跑,也讓我覺得原來小孩是這樣看的喔!
那年暑假過後,兄妹進入台灣小學接軌就讀,才上學一個月的時間,我就發現他們不再提問,好奇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學校老師不喜歡他們問問題,而且有的同學會因為這樣討厭他們,我當時聽了很難過,但我也不知道要跟他們說什麼,我也沒想過這個情境無形中對我產生了影響。
我是從出社會工作之後才開始問問題,為了拼業績,會去問別人怎麼做,有時候也會問客戶為什麼不買單,後來接到老闆指派任務,只要任務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就會問老闆,久而久之,我會在一些公開場合願意舉手提問,也因著工作關係,累積很多次被問(教導新進同仁、代表公司受訪等)經驗,慢慢發現被訪問時,如果對方是個很棒的提問者,往往能引導出彼此都很滿意的對談,同樣的,當自己身為提問者,不管是在公開場合提問,或是跟客戶對談,往往獲得最多的都是自己,特別是在訂單洽談的提問,這是最容易破除客戶心防的重要步驟,問了才有機會更深的交流。
大膽提問,許多的獲得都是透過問題挖啊挖的學到的。
社交力與觀察力
透過觀察人群,找出適合自己的社交模式,觀察講者在上台前的動作,觀察主持人怎麼掌握全場,觀察工作團隊怎麼運作,一場活動下來有太多可以觀察的地方,這也是我這個非典型社交人喜歡去參加活動的原因,因為觀察實在太有趣了。
前段說過我是個偏內向的人,在很多人的場合我會感到不安和不自在,通常我都會選一個角落安放自己,然後去看看在這個空間的每個人。
許多人都說在公開場合就是要去認識很多人,培養自己的社交力,但不是每個人都得要用外放的社交模式,我知道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所以對我來說我就會用其他的社交方式,比如說,會遇到那種到處熱情認識人的朋友,這時候他如果來跟我認識,我就會欣然接受,然後等到下次活動再遇到對方時,我就會跟對方點頭打招呼,通常這樣熱情的人有個特色,就是他習慣把讓不同的朋友認識,這樣我就有機會去認識其他人。
另外一個方式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機會,但如果碰上了就不要害羞,我因著當主持人,舉手上台分享又或者是經常參加某些講者的活動,所以就會被一些不認識的朋友記住,於是就會在某些場合遇到有人來主動認識,還有另外一種是我跑展覽的社交方式:「看久了就熟!」不管是你看久了誰,主動去換名片,還是誰看久了你,主動來認識,這都是我的社交方式。
為什麼我會找出自己適合的社交方式?因為我喜歡去觀察人群,觀察每個人在公眾場合不同的社交模式,觀察每個人去認識別人時會用什麼方式,觀察講者在上台前的動作,觀察主持人怎麼掌握全場,觀察工作團隊怎麼運作,一場活動下來有太多可以觀察的地方,這也是我這個非典型社交人喜歡去參加活動的原因,因為觀察實在太有趣了。
感染力:
此時此刻現場,才能經歷那些感動的感染力,總是可以在臉書上看到不少朋友分享活動心得,再怎麼描述生動,都比你自己身在現場某個感動的珍貴時刻,
自從轉入以B2B銷售模式為主的製造業後,我開始走入工廠,不管是為了追蹤訂單,還是去問現場師傅專業問題,從剛開始的格格不入與陌生,到最後去現場成為我工作心情的調劑。
今天五位講者分享的生命故事,其實都是來自於他們工作的現場,就算那些工作現場不是我們熟悉的,但透過他們的轉述,都成為令人動容的故事。初踏入業務時,也是業務的父親非常反對,對他來說女孩子幹嘛要去做這麼辛苦的工作,因為他自己就是那種不管天氣好壞,距離多遠,只要有機會拜訪客戶,他就會出現在客戶端現場,而我也100%遺傳到他這樣的基因,甚至當我轉為海外業務時,許多人都說訪客很累人,但我卻覺得累歸累,但能到客戶現場,面對面溝通,那種感受,不是email或者是線上會議能取代的,這些都只是方便使用的工具,但無法取代真實訪客的感受。
走進不同的現場,就在那時那刻的當下,那種感動與激盪的瞬間,才知道現場的感染力有多迷人,沒聽過王師演講,你就不知道為什麼公司名字要叫牽猴子,你就不懂為什麼電影圈提到王師會展現敬重;你可能認識主播台上的蕭彤雯,但你不知道原來她也經歷過一般人的掙扎與糾結,沒聽過廖哥演講,你就不懂為什麼收納整理的不只是物品,而是人生,就不知道原來廖哥說台語很迷人,沒聽過大師兄演講,就不知道他為什麼總喜歡在淡淡哀傷故事後,突然來個笑點,因為他說人生要笑,沒聽過小冬瓜演講,你就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人,即使走到生命盡頭,也要留下些值得世人省思與敬佩的生命態度。
總是可以在臉書上看到不少朋友分享活動心得,再怎麼描述生動,都比你自己身在現場某個感動的珍貴時刻,在現場也許遇見預料中的朋友,或者沒預期的朋友,也許認識新朋友,又也許當很多人圍繞著自己認識的名人朋友拍照簽書時,而我只是走上前去打個招呼,說聲再見,朋友就會伸出手跟我握手,這樣溫暖就夠了。
中元普渡的這天,透過精彩的活動也度了我的心靈。
#艾瑪事艾瑪式
#五力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