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階段的學術研究常常伴隨著高壓和不確定性,情緒波動成為許多研究生面臨的常態。然而,情緒並非簡單地分為“好”或“壞”,而是一種不斷流動的狀態。正如李松蔚老師在情緒管理課程中所提到的,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更自然、更靈活地應對這種流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情緒狀態。
▋情緒命名
作為碩博士學生,在繁忙的研究工作和生活壓力下,學會準確地命名你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當你感到壓力、焦慮或自我懷疑時,能夠清楚地描述這些情緒,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它們。
例如,當我自己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初期的焦慮感主要來自於不確定性的研究進度和對未來的擔憂。這些情緒一旦被命名,便能夠更清楚地被識別,從而找到應對的方法。
▋情緒理解
接下來,理解情緒的來源對於碩博士學生尤為重要。你可能會發現,許多負面情緒往往與過高的自我期望、不確定的研究結果或是學術壓力有關。理解這些情緒從何而來,可以幫助你找到更具體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讓情緒淹沒你。
在我攻讀統計學博士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將焦點放在日常的小進步上,而不是急於達到終點。這種對情緒來源的深刻理解,使我能夠更平靜地面對學術壓力和挑戰。
▋情緒評估
最後,學會評估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是碩博士學生管理情緒的重要技能。當你感到情緒波動時,問問自己:這個情緒是否足以影響我的研究進度?它會持續多久?這些評估能夠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決策,是否需要採取措施來應對,還是可以放下這些情緒,繼續前進。
例如,在完成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曾經因為一個實驗結果不如預期而感到沮喪。但通過情緒的記錄和評估,我意識到這只是短暫的失落,不應該過於影響我的研究進度。這種紀錄和評估的習慣,使我在面對挑戰時更有自信,並能在未來的工作中借鑒過往的經驗。
總結來說,情緒管理對於碩博士學生至關重要。它並不是要抑制或忽視情緒,而是要通過命名、理解和評估,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學術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達到更穩定的情緒狀態,從而在研究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