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內耗”通常是指在一個組織、公司、團隊或個體內部因各種原因而造成的能量、資源、時間或金錢的損失或浪費,這種損失通常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外部因素,並且可能對組織或個體的效能和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在近期,內耗一詞似乎較常被使用在個人的精神或心理內耗上

精神內耗是指一個人在心理層面上因各種壓力、焦慮、情感困擾或其他因素而感到疲憊、消耗、失去動力或情緒低落的情況,這種狀態可能導致人們無法正常地應對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引起精神內耗的常見原因有以下:

  • 1.長期壓力:工作、學業、人際關係、財務…等各式壓力源都有能積壓在一個人身上,導致精神內耗
  • 2.情感困擾:悲傷、焦慮、憤怒、孤獨、失望…等負面情緒,都可能消耗一個人的心理資源
  • 3.過度自我壓力:對自我要求過高或凡事要求完美,導致長期的焦慮和壓力
  • 4.負面自我價值觀:常見的負面價值觀如”自我批判”,覺得自己不夠好,很容易就導致精神內耗
  • 5.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害怕批評或拒絕,不斷地試圖取悅他人,也常不自覺導致精神內耗
  • 6.睡眠不足:長期缺乏足夠的睡眠,也可能導致精神內耗,影響思維的清晰度和情緒的穩定性
  • 7.缺乏自我照顧:不健康的飲食、不運動、不休息或不應對身體和心靈需求…等,都有可能增加精神內耗的風險

精神內耗是現代一個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重要的是意識到它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來應對: 壓力及情緒管理技巧、設定合理的目標和期望、正向的自我價值觀、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習慣、自我關懷和尋求心理輔導或治療,都能夠有效地改善身心靈健康和生活品質


    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舒心自在,並且隨時都能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 Enjoy lif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沒有病識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或疾病缺乏認知,或者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對自身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對自身的後果: 1.缺乏治療:當一個人沒有病識感時,他們就不會甚至拒絕尋求治療或接受心理健康的幫助,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或症狀的加劇 2.社交隔離:自身可能因為心理健康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院長查尼(DennisCharney)和耶魯大學精神科教授索斯維克(Stevenhwick)認為: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勇者不會無懼,只是他會同時帶著不安和勇氣,繼續面對恐懼。 面對恐懼的確是克服恐懼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或關鍵步驟之一,也許可以將步驟拆解為以下:
    “強勢的人,內在很空;情緒很滿,能量很低…”-盧美妏 最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些人,似乎特別容易被冒犯、情緒特別高張或是特別強勢,在他們像刺蝟的外殼下,其實可能隱藏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自我壓力:他們可能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和標準,對自己施加嚴格的壓力,導致焦慮和暴躁 自我懷
    "我們其實不用盲目追求外在的家,…而是要在自己心中安放一個心靈的家,讓我們有勇氣與能量接受與付出。可以安放心情的地方是家…,而我們最重要的家是自己的心靈城堡。只要回到自己心靈安放的家,我就不用擔心外面是風吹還是雨打,我可以跟自己同在,不必擔心外界的紛紛擾擾。”-尚瑞君 以上這段話和"心在哪裡,家就
    "把你的心還給自己,還給終生愛著你的陌生人"-貝卡.雷維 "不辜負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文心藍 "友愛自己,能讓你劃出有助於自我茁壯的界線,並允許你做自己,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勇於做出能發揮最大潛力的選擇"-瑪拉.格拉策爾 陸續看到幾位作者發人沈思的話,是的,我們非常習慣關注別人,卻忽略了
    有些人因為種種因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當他們知道自己介入他人情感時,或感覺對方無法提供足夠的信任感時,那股”我不值得”的信念,就會蒙蔽了真實感受,這種讓自己的情感不斷處在恍惚催眠,不讓自己醒過來的戀愛方式,通常被稱為”
    沒有病識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或疾病缺乏認知,或者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會對自身和周圍的人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 對自身的後果: 1.缺乏治療:當一個人沒有病識感時,他們就不會甚至拒絕尋求治療或接受心理健康的幫助,可能會導致疾病的惡化或症狀的加劇 2.社交隔離:自身可能因為心理健康
    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院長查尼(DennisCharney)和耶魯大學精神科教授索斯維克(Stevenhwick)認為: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勇者不會無懼,只是他會同時帶著不安和勇氣,繼續面對恐懼。 面對恐懼的確是克服恐懼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或關鍵步驟之一,也許可以將步驟拆解為以下:
    “強勢的人,內在很空;情緒很滿,能量很低…”-盧美妏 最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某些人,似乎特別容易被冒犯、情緒特別高張或是特別強勢,在他們像刺蝟的外殼下,其實可能隱藏了許多複雜的情緒: 自我壓力:他們可能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和標準,對自己施加嚴格的壓力,導致焦慮和暴躁 自我懷
    "我們其實不用盲目追求外在的家,…而是要在自己心中安放一個心靈的家,讓我們有勇氣與能量接受與付出。可以安放心情的地方是家…,而我們最重要的家是自己的心靈城堡。只要回到自己心靈安放的家,我就不用擔心外面是風吹還是雨打,我可以跟自己同在,不必擔心外界的紛紛擾擾。”-尚瑞君 以上這段話和"心在哪裡,家就
    "把你的心還給自己,還給終生愛著你的陌生人"-貝卡.雷維 "不辜負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文心藍 "友愛自己,能讓你劃出有助於自我茁壯的界線,並允許你做自己,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上,勇於做出能發揮最大潛力的選擇"-瑪拉.格拉策爾 陸續看到幾位作者發人沈思的話,是的,我們非常習慣關注別人,卻忽略了
    有些人因為種種因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可能會下意識尋找”沒結果”的戀人,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當他們知道自己介入他人情感時,或感覺對方無法提供足夠的信任感時,那股”我不值得”的信念,就會蒙蔽了真實感受,這種讓自己的情感不斷處在恍惚催眠,不讓自己醒過來的戀愛方式,通常被稱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能量體,為了更好理解,可以把能量當成是器官,對任何人來說至關重要。能量也需要新陳代謝,讓老、髒、廢的能量去除,使身體擁有新的能量,整個人才會感覺舒適、自在、愜意,淤積在身上的老髒廢能量,會阻礙想法、思緒的通達,讓人容易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好,感謝你提出這個問題。內耗,這個詞語在目前社會中越來越常見。它指的是我們內心的無謂消耗,是那些讓我們感到焦慮、不安、疲憊的情緒和思緒。 要過一個不內耗的人生,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內耗,為什麼我們會內耗,以及如何有效的減少內耗。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希望能夠為你提供一些實際的建
    在現代生活的節奏中,我們的注意力經常被各種事物分散。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新動態、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還是無數未完成的待辦事項,這些分心的瞬間不僅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更讓我們的快樂指數逐漸下降,焦慮感日益增加。焦慮和不開心,成為了損失生命能量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在我的顯化班裡,許多同學都提到他們因為負債而感到壓力重重,覺得生活完全失控。但你們知道嗎🤔,問題其實出現在更早之前。其實,是你的生活一開始就變得混亂,這才讓你感到匱乏,最終導致了負債。
    Thumbnail
    不是付出不好,做某件事不好, 而是你的付出和做事,在頭腦的應該與內心的感受之間,失去平衡了, 所以你感到不開心、不舒服、沒有喜悅感, 你可能拒絕再付出,或者干脆不做了, 這些都是極端,是長期失衡的結果。 練習覺察,設定界線, 去找到在付出、在做的同時,內心是舒服的, 當你設定了這樣的內在界線,
    Thumbnail
    精神內耗解釋 精神 精神,是我們生命中的驅動系統,失去了精神,肉體便不能活動了,精神和意識不同,生命都有精神,可以看作生命力,情緒,狀態等等,你也能看到動物們的“精神”,例如他們的毛色,身體狀態,都能反映出他們的精神。
    Thumbnail
    你有壓力嗎?你是否有正確的抒發管道? 現代人常面臨著許多壓力,當壓力過大時就會累積各種情緒,例如:低落、苦悶、憤怒、煩躁、焦慮...…,這些負面情緒除了導致我們無法好好地生活及處理事情,也會引發身體的不適,許多人就因此產生了失眠、胃痛、皮膚過敏、便祕、拉肚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等困擾。 有的
    Thumbnail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能量體,為了更好理解,可以把能量當成是器官,對任何人來說至關重要。能量也需要新陳代謝,讓老、髒、廢的能量去除,使身體擁有新的能量,整個人才會感覺舒適、自在、愜意,淤積在身上的老髒廢能量,會阻礙想法、思緒的通達,讓人容易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 你好,感謝你提出這個問題。內耗,這個詞語在目前社會中越來越常見。它指的是我們內心的無謂消耗,是那些讓我們感到焦慮、不安、疲憊的情緒和思緒。 要過一個不內耗的人生,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內耗,為什麼我們會內耗,以及如何有效的減少內耗。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希望能夠為你提供一些實際的建
    在現代生活的節奏中,我們的注意力經常被各種事物分散。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新動態、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還是無數未完成的待辦事項,這些分心的瞬間不僅降低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更讓我們的快樂指數逐漸下降,焦慮感日益增加。焦慮和不開心,成為了損失生命能量的罪魁禍首。
    Thumbnail
    在我的顯化班裡,許多同學都提到他們因為負債而感到壓力重重,覺得生活完全失控。但你們知道嗎🤔,問題其實出現在更早之前。其實,是你的生活一開始就變得混亂,這才讓你感到匱乏,最終導致了負債。
    Thumbnail
    不是付出不好,做某件事不好, 而是你的付出和做事,在頭腦的應該與內心的感受之間,失去平衡了, 所以你感到不開心、不舒服、沒有喜悅感, 你可能拒絕再付出,或者干脆不做了, 這些都是極端,是長期失衡的結果。 練習覺察,設定界線, 去找到在付出、在做的同時,內心是舒服的, 當你設定了這樣的內在界線,
    Thumbnail
    精神內耗解釋 精神 精神,是我們生命中的驅動系統,失去了精神,肉體便不能活動了,精神和意識不同,生命都有精神,可以看作生命力,情緒,狀態等等,你也能看到動物們的“精神”,例如他們的毛色,身體狀態,都能反映出他們的精神。
    Thumbnail
    你有壓力嗎?你是否有正確的抒發管道? 現代人常面臨著許多壓力,當壓力過大時就會累積各種情緒,例如:低落、苦悶、憤怒、煩躁、焦慮...…,這些負面情緒除了導致我們無法好好地生活及處理事情,也會引發身體的不適,許多人就因此產生了失眠、胃痛、皮膚過敏、便祕、拉肚子、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等困擾。 有的
    Thumbnail
    身心和人際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消耗生活在現代,常讓人感到崩潰,每日或多或少都要經歷情緒觸發的過程,像內心被扣了扳機,轟一聲,在胸口炸開一個洞般感到慘烈、苦痛、疼痛。從小到大,我們累積了太多未解決的創傷和失落,讓我們深陷後天習得的無助和無能為力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