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想像力超越行動力的理論被廣為支持,並不是沒有客觀理由。我們可以看成,太過重視自己,缺乏對其他人的認知,並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認同這套自私理論。故,投機世代在表現上,俗稱巨嬰。唯有從這邊出發,我們方能看穿,根本性原因在於對勞動價值的不理解,與不知道怎麼估算不同勞動的剩餘價值。所以才會對現代出現的時間空間性,到底怎樣轉換沒有概念,也不知道有轉換成本。
這很重要,因為不存在競爭,壓迫就不存在。在沒有工業化的過去,每一個人還有最低的勞動力價值,壓迫即奴役,這話很有道理。但在工業社會,個人的勞動力遠不如機械,純粹只有勞力的人,連被壓迫的資格都沒有。
壓迫究竟是什麼?是有權者抓你強迫勞動,還是找不到工作只能接受黑心企業?若我們認為這兩者一樣,壓迫就是讓人不舒服的行為,那就不需要討論了,全部憑感覺的議題,哪有溝通必要。
在現代社會上,如果所有市場上的勞動產品,品質都一樣、價錢都一樣,那資本家不會壓迫你,你自己也不會感到有壓力,生產者乃至消費者都一樣,因為每個東西都一樣嘛。
所以,才有思想家認為,這種沒有區別的社會才是解放。
在工業化下誕生的勞動議題,經全球化而質變
這是胡扯,人類有歷史的紀錄都在競爭,沒有外部也會有內部競爭。無競爭的社會只在高度封建社會中短暫的存在:貴族壟斷利益,打壓一切創新,階級絕對僵化,自然不會帶來進步,很快的就會被外在更加強大的存在征服。
競爭的意義在工業化後被放大,才變成了超大問題,產出在工業社會出現前,大國之間的差異不大。這樣說好了,工業時代之前,弱國的人均產出如果是1,強國可能頂多1.2,人口基數乘上去造成了數倍國力差。所以過去追求擴大領土,增加人口,主要原因在此。
現代工業社會可不用,工業化的國家與非工業國家之間的人均產值,可以差到10、20倍以上,就是這麼巨大的產出,才能大幅降低成本,到跨海賣農產品都可以打趴非工業國的程度。
強大的競爭壓力,代表社會過往的穩定不再,「勞動」剝離出來獨立為一個概念,剝削的疑問被提出。然而利潤歸屬的判定很困難,在有跨國競爭下更複雜,而全球化帶來的是平均產出以10倍計,多餘的投資可以在社會上創造出更大利益,以及更多的福利,導致社會中被剝削的人難以察覺。加上全球化的剝削也跨國化,受益者很難感受到自己也在剝削他國勞工,他國勞工的生活條件不一致,也不一定覺得自己被剝削,更沒有全球聯合的想法。
保護勞工的組織「工會」,也在後現代浪潮下逐漸失能,面對全球化的巨浪,工會無力阻止本國企業外移,最有力的罷工手段失效。而工業國透過全球化賺到大量稅金,投入到教育業、社會福利產業後,深受全球化所害的勞工階級,因為下一代受教育晉升,福利條件彌補了失業損失,整體脫離了原本階級地位,於是工會代表連威脅選票的基礎都沒。
媒體助長好逸惡勞,勞動問題失去緩解可能
講白了,競爭手段改變了,過去的勞動價值理論本就有重大缺陷,現在連計算勞動價值都得要有深厚的經濟、金融知識,與多年的產業經驗,還有哪個年輕學者可以一個人做完這些?後現代促成的想像力過剩世代,其代表性的學者,幾乎都沒有判斷公平的能力,誰又能接手上一代理論大師的衣缽?
既然沒有,那就讓投機政客去鬧吧,一般人的想法是,這麼多教主,總有一個是靈的吧?實際上,一個都沒有。現代的工具很多,真有解決辦法的強者,早就找到適合的工具去做了。之所以沒有,代表投機政客的專業,在於包牌式口號,或乾脆專門唱歌跳舞搞笑,吸引過太爽的都市中產原住民。
解決之道,只有提升競爭力,唯有國內人均產出增加,才有額外的產出轉換為時間,讓時間爭取更多轉型空間,而不是害怕競爭、阻止競爭。